本文是一篇工艺美术论文,文章以饶阳刻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本身的,刻制工艺与技法、题材内容、文化内涵及传承发展进行分析,立足自身的发展优势,更好的发展饶阳刻铜。
第一章刻铜工艺的历史及区域发展
第一节中国古代铜器工艺的发展演变
铜,作为人类最早在自然中提炼出的金属,因其具有坚硬、昂贵的特点,可用于制作货币、兵器等实用物品,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也形成了别具一格、形态各异的工艺品。
一、中国古代铜器工艺
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烧制技术,制陶工艺得到了发展,同时也为铜的冶炼打下了夯实的基础。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商代时期,也就是铜锡合金,在冶炼过程中需通过炼矿、熔铸等步骤。在熔铸中,由于其熔点低,更容易掌握制作过程,据《考工记》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①,通过六种铜锡比例各不相同的合金进行配比,得到了硬度各异的铜器,在熔铸工艺的过程中,由于铜水膨胀性增大,导致气孔减少,这样在铜器上也会得到更加清晰的纹饰。商代前期,铜器在造型上模仿陶器,具有器璧薄,纹饰简单粗犷的特点,后期器壁越来越后,纹饰也变得更加精致。商代时期崇尚饮酒,导致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中酒器品类繁多,有爵、罍、卣、彝、觥、盉、斝等类型。在酒器的纹样装饰上,多集中与植物纹样、动物纹样。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界中的动物,还有龙、凤、夔、饕餮等这种想像出的动物纹样。商代的青铜器在装饰手法上多是运用刻花激发,在图案上多是运用单独纹样,呈现出对称的形态,这一造型的形成深受当时商代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
周代青铜器早期延续了商朝的风格,后期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由于周代天子从商代的灭亡中汲取经验,所以下令禁酒,因此在商代盛行的酒器,在此时衰落,反之食器,开始流行。在周代时期,铜器的装饰逐渐变得简单化,且种类有所减少,但数量开始增多。在这时长篇铭文开始出现,其中不乏对祖先的祭文、对周天子美好德行的赞颂,或者是对贵族功绩的嘉奖等事件,进行记录的长篇铭文。这时的青铜器在装饰纹样上,开始采用二方连续的造型布局,摆脱了传统的商代样式。
第二节刻铜工艺的发展现状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继续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推动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②。2021年5月,文旅部印发《“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加强非遗调查、记录和研究,运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方式,鼓励对县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实施记录,全面反映非遗相关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流变过程、核心技艺和传承实践情况”③。刻铜艺术在近二十年来呈现出了稳步上升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的刻铜工艺传承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江西贵溪、安徽阜阳与河北饶阳,各地的刻铜工艺的传承内容、传承方式、以及发展现状各有异同,在风格上也各具特色。
一、江西贵溪錾铜雕刻
江西錾铜雕刻是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的传统美术,2021年5月4日,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Ⅶ-120。2024年3月20日,江西中鼎金属工艺有限公司被认定为,2023-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第二章饶阳刻铜工具材料及制作工艺分析
第一节饶阳刻铜材料工具与创作种类的选择
一、饶阳刻铜工具材料的选择
刻铜作品主要采用白铜、黄铜、紫铜为材料。传承人多选取黄铜与白铜进行刻制,其质地较坚硬,多应用于工业。白铜,是以镍为主要添加元素的铜基合金,呈现银白色,其铜质表面细腻,具有明亮且柔和的金属光泽。如果在黄铜或白铜的基础上加入两种以上的元素,则被称之为杂铜,在民国以前的刻铜作品中的刻铜墨盒、刻铜笔洗等器物多选用杂铜。饶阳刻铜主要选取白铜与黄铜为创作材料。
在创作工具的选择上,主要有牙床、台钳、自制转台工具、刻刀、磨片、砂纸、抛光工具、毛笔、墨汁等其它工具。
1.牙盘:车床上使用的牙盘即可(图8)。
2.台钳:又称虎钳、台虎钳(图9),是夹持、固定工件以便进行加工的一种工具,使用十分广泛,可以进行锯、锉、錾等工作。
3.自制工具:(图10)上下为两块圆形钢板,上方的钢板可以转动,并且上面钢板的四方分别有一根用于固定的螺丝,在使用时一般将墨盒至于四根螺丝中间,是墨盒在创作中位置更为稳固,刻铜艺人更好的控制力道,并且可以转动,也更方便多角度进行刻铜创作。
第二节饶阳刻铜制作工艺
饶阳刻铜技法繁复,以取白铜、黄铜为料,运用多种技法进行刻制作,其主要工序为:
(一)选料:依据创作主题,作品的用途以及最后的表现形式进行选材。不同的创作目的,选的材料也大有不同,选材不当也会影响后续的艺术表现。例如刻铜的选材可以选取的器型多样:方形盒、圆形盒、椭圆形盒、扇形盒等,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取合适的铜材进行艺术创作。
打磨起稿:在起稿前需将需要刻制的铜材用砂纸打磨成毛面,有涩感,这样有利于后续起稿时着墨。以前的刻铜艺人沿用前辈的方法,现在铜材上抹上白粉,再在白粉上进行画稿。如果没有砂纸,也可在铜材上滴一滴墨汁后使用纸巾,进行反复擦拭,也可达到效果。将铜材打成毛面后,便可开始起稿,使用“浓墨枯笔”在铜材上进行绘画,不需要有过渡色,只需黑白表现即可,如局部画错需修改,用棉签蘸水擦去即可修改,直到满意。
除绘画的起稿外,也需要构思画面中题诗,题画诗之“题”一是题咏,即以诗咏赞、品评一幅画,不一定直接题写在画幅上。题画诗之题的另一个意思就是题写,即在一幅画上写下题诗,诗与画合二为一,所题之诗亦成为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宋代之后的文人画上的题画诗多属此类。随着画家自身的题写和诗人的热心参与,题画诗逐渐发展成绘画与诗歌相结合的独特艺术形式,诗与画二者互相生发,互为补充,把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结合在一起,使观画者对画作和画家、诗作与诗人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与欣赏感受。这样的题诗也被运用在了刻铜艺术上,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增加意境,赋予诗意。
第三章 饶阳刻铜题材与构图分析 ................... 33
第一节 饶阳刻铜创作题材........................... 33
第二节 饶阳刻铜的创作题材与构图特点 ....................... 42
第四章 饶阳刻铜的艺术特征与价值分析 ........................ 45
第一节 饶阳刻铜的艺术特征 ...................... 45
第二节 文化价值与艺术收藏价值 ......................... 47
第五章 饶阳刻铜的传承方式与传播 ...................50
第一节 师徒相授,薪火相传 ......................... 50
第二节 展演传播活动 ................................... 56
第五章饶阳刻铜的传承方式与传播
第一节师徒相授,薪火相传
积极培养非遗文化传承人。传承人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核心,他们是将非遗传承下去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培养传承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保护和传承中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依靠他们的传承才得到延续,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永不断流人是决定性的因素”,③文化具有延续性,延续性的需求又决定了其特有的传承方式。在我国的非遗中有丰富多彩的传承方式,其中“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是十分重要的传承方式,该传承方式在技艺类非遗的传播中被广泛应用。刻铜神人宋国柱在河北当地政府的关怀与支持下,成立了“老神刻铜工作室”“传统刻铜艺术传习所”,收徒30余人,遍布我国多个省市自治区,目前,已有五位弟子成为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传统手工技艺出现失传和传承者缺少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的学习时间长,需要一定的实践积累和长期的学习、实践和感悟才能达到高度,这也凸显了非遗传承人的重要性。”①宋国柱在教授徒弟的时,会根据徒弟的喜好与学习接受程度与综合素质水平选择适合徒弟的内容进行教学。
结论
当代的非遗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又根据刻铜艺术的特殊性,传承人在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下,逐渐将纯手工刻铜,重新带回大众的视野。文章以饶阳刻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本身的,刻制工艺与技法、题材内容、文化内涵及传承发展进行分析,立足自身的发展优势,更好的发展饶阳刻铜。通过对饶阳刻铜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首先,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与实地调研法,通过对刻铜的历史发展脉络,当前区域发展现状的梳理与概括,发现饶阳刻铜作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而饶阳刻铜更是全国范围内唯一一项手持刻刀直接刻铜的刻铜艺术,对于刻铜艺术的传承发展至关重要。饶阳刻铜恢复了“单刀刻制”的刻铜技艺,并将其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刻铜技艺,刻铜艺术。
其次,通过对宋国柱的书画艺术作品与刻铜艺术作品进行较为全面梳理分析,饶阳刻铜作品中,在题材上主要集中在山水、花鸟、梅兰竹菊、诗书经文等传统题材,并在技法上,通过多种技法并行,刻制出,造型准确皴擦明显,意境连绵的刻铜墨盒。
再次,通过多次对传承人宋国柱的多次走访调研,总结了宋国柱在传承发展饶阳刻铜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各项宣传与展演的活动,大力推动饶阳刻铜的知识普及,逐步提升饶阳刻铜的知名度,也逐步了解其四位徒弟,培养他们分别从事各自擅长的领域,为饶阳刻铜注入新的活力,辅助新一代刻铜传人的创作,让刻铜艺术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此基础上,宋国柱出版专著《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