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中国是农业大国,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全国媒体就十分关注“三农”,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是各类媒体关注的基本报道领域和新闻题材。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学艺术创作也十分注重农村题材,关心农民生活,探讨农民生存世界,从而创造了不少成功的农民人物艺术形象。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加速发展,相应地社会、文化也随之发生着变化,文学艺术中的农民形象也必然发生变化,农民形象内涵将变得越来越丰富。
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农村题材电视剧在电视剧市场上可以说是一枝独秀,许多优秀的作品纷纷涌现,各具特色的农民形象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背景下,我国的社会化、都市化进程的也不断加快,受众的审美水平与兴趣开始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为了配合受众的这一变化,电视剧的种类逐渐丰富起来。现在,我国的电视剧市场可以说是多姿多彩、百花齐放,家庭伦理剧、都市偶像剧、历史剧等等,电视剧种类越来越多,日剧、韩剧相继占领我国各地电视台,虽然在一些电视台农村题材电视剧时有出现,但所占的比重和比例仍然是明显过少和过小,甚至有的地方台常年见不到农村题材电视剧,传统上大家喜闻乐见的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其主要表现为,农村题材电视剧生产的总数量变少,艺术质量普遍不高,精品更是少之又少,观众数量似乎也越来越少,使农村电视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与发展的瓶颈。
农民问题作为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党和国家从来没有忘记过亿万农民,自 2012 年以来,习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无不提到关于“三农”的问题。2012 年,在河北习总书记提到要切实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真正的把扶贫的工作落到实处;紧接着在 2013 年习总书记在湖北又提出了农村的改革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同年 11 月,在山东提出了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的“三个导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对农业农村工作进一步进行了部署;不仅如此,在对如何处理好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上,中央城镇工作会议都做了明确要求;关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问题,关于粮食安全的问题,关于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食品安全的问题等,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进行了全方面全方位的阐述。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使农业的相关部门真切的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三农”的重视,也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农村改革问题的认识。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学者们对我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对其中的农民形象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很难寻觅,这些零星的研究,也只有在一些文学作品或者电影中才能找到,对于我国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农民形象及其嬗变,还没有发现系统的研究。从这些零星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对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农民形象的研究还不够细致、全面,甚至对农民形象的研究有失公正。
面对这一情况,笔者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农民形象及其嬗变,它突破了目前学者们相对片面的研究角度,并且对农民形象及其嬗变的系统的归纳为以后的学者的研究指明了新方向,打开了新思路。
1.2.2 现实意义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的市场化和城市化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新时期。1997 年,我国城市数量已经达到 668 个,城市人口井喷式增加,城市化水平也随之增长,达到 18%。2006 年我国城镇人口已经达到57706 万,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 43.9%。以 2010 年 11 月 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城镇的人口为 665575306 人,接近人口的一半,占 49.68%,2015 年底,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从城乡人口结构来看,城镇常住人口为 74916 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 54.7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之联系密切的,电视剧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面对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农民奔向城市来追求梦想,创作者们也将更多的关注点转移到城市人身上,一系列反映城市生活的电视剧铺天盖地的涌现。只要你打开电视机,都市题材电视剧就会轮番上演,如展现婆媳大战的、表现邻里关系的以及都市言情剧、职场生活剧的等。 反映农村农民实际生活的电视剧越来越少。
........................
第 2 章 农村题材电视剧和“飞天奖”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民的定义
要研究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农民形象,需要对什么是农民进行界定。那么究竟什么是农民呢?应该如何界定农民呢?国内虽然有很多关于农民问题的研究,但关于农民的概念的研究却很少。早在甲骨、金文时代就已经分别有了“农”与“民”这两个字,但并不是作为一个词语出现的,“农民”这个词语出现得稍晚。“农民毋有所使”;“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古圣之重农民”等都是关于农民的描述。在古代中国,可以说绝大部分的百姓都是农民,从事以自然农业资源为生产资料的劳作。农民学家丹尼尔·托尼曾说:“即使在当代发达工业化国家,'农民与农民的子孙'仍构成人口的多数。而在中国,他们几乎就是人口的全部。”①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了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性特征。从乡土社会也就是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来审视农民。费孝通先生认为“乡下人离不开泥土,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所以他觉得“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②这是关于农民很质朴的论述,他认为农业生产是农民的生活之源是农民与农业最为基础的联系。农民是什么?是无数在“土里刨食”的人,是一批向土地讨生活的人。在传统社会中,人们认为农业就是种地,这也就从生产的角度来界定了农民。没有农业,也就无所谓农民,可以说农民的许多社会性质和特点都是从农业生产的特点中衍生出来的。③
那农民到底如何定义呢?普遍认同的定义是:农民是指在成长期从事农业工作的人。但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变化,农民的定义也逐渐复杂化。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在农民的定义的问题上,不同的学者也大不相同。有将农民定义为拥有农村户口和土地的人,也有将农民定义为从事农林牧渔的劳动者,又或者根据在农村居住的时间的长短来定义农民等。由于本身国情的复杂性,并且在平时我们对农民这一概念也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为了方便本文的研究,笔者认为应该将农民进行了定义。通过对各方学者观点的认真分析,本文的农民是指在农村生活,从事与农业相关工作并此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人。
....................
2.2 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农民和农业都获得了飞速发展,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不断涌现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成为反应农村生活、展现农民变化的最好的资料,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农村社会发展的真实缩影和最好纪录。
一、起步时期(1958—1966)
起步时期的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大多是电视直播剧,即在演播室演出的戏剧,这段时间里,农村题材电视剧从无到有,实现了零的突破。也由于是在演播室内演出,运用电视现场直播的方式进行播放,使这一时期的农村题材电视剧表现形式具有舞台性,制作播出具有同步性的特征,内容也更具纪实性。
1958 年对于中国电视剧来说,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年份,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顺利播出,揭开了中国电视剧的序幕。作为一部黑白剧,主要讲述了在农村的母女三人。其他代表性作品有《展翅高飞》《焦裕禄》《桃园女儿嫁窝谷》《养猪姑娘》等。
二、停止时期(1967-1977)
正当中国电视剧需要发展,需要扶持的时候,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同其他题材的电视剧一样,进入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停滞时期。
三、复苏时期(1978-1985)
1978 年 5 月 1 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名为中央电视台。同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电视剧《三家亲》,该剧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我国的第一部电视剧,它开辟了一个新时期,电视剧开始独立发展。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主要与《蹉跎岁月》《吉庆有余》《新星》等。
.....................
第 3 章 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农民形象及其嬗变.............13
3.1 研究说明......................13
3.1.1 研究目的.....................13
3.1.2 研究方法...................13
第 4 章 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农民形象变迁的原因分析.....................23
4.1 “三农”政策发展的结果.....................23
4.2 电视剧审查制度的产物.........................26
第 5 章 农村题材电视剧农民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与建议.................30
5.1 农村题材电视剧农民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30
5.1.1 丰富中仍显单一...................30
5.1.2 变化中不够真切..................32
第 5 章 农村题材电视剧农民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5.1 农村题材电视剧农民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
通过前文的一系列研究,对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农民形象及其变迁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农民形象的塑造上,还是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