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税收论文栏目提供最新财政税收论文格式、财政税收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地方债治理改革与企业技能劳动雇佣规模—— 基于《新预算法》实施的准自然实验

日期:2025年02月19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9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502161148352089 论文字数:32522 所属栏目:财政税收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财政税收论文,本文以我国2010年-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省级地方政府债务数据,采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连续双重差分实证检验的方法,同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基准回归、稳健性检验、作用机制检验以及异质性分析,识别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政策改革对于企业技能劳动雇佣规模的影响作用。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高素质技能人才是中国智造事业的中流砥柱。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仅有助于稳固和提升劳动力的稳定性,而且有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并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可以助推高质量发展宏图变成实景。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正在从高速增长迈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而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创新水平已经成为了经济支撑和推动力量的重要指标,有力地加速着中国经济结构升级和产业优化的步伐。而这种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仅可以提高经济的质量与效益,更是可以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发展的现实背景是,虽然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庞大,截止2021年年底技能劳动者仅占就业人口总数的26%,但是在结构和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对于我国经济整体供给效率和质量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促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采取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以及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等有效措施。因此,探究企业技能劳动规模扩大的原因逻辑并予以促进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对于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蓬勃发展,企业的规模和数量亦不断扩大,相应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招纳就业的主力军之一。然而,技能人才总量和结构与实际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缓解企业运行成本是企业减少劳动力投入,尤其是缩小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最显著动机之一,受制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对企业融资的制约影响,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很可能会抵消企业信贷资源,造成企业融资形势恶化,进而对企业的劳动力投资决策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在企业受到较大的发展压力时,会更多追求短视的经济行为,从而减少创新型活动的开展,因此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意愿和需求下降。

财政税收论文怎么写

第二节文献综述

在现有文献中,直接研究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对企业技能劳动雇佣的影响相对较少。本部分将从地方政府债务对企业的影响、企业劳动力资本结构分析以及企业资本—高技能人才互补效应的相关研究三个方面进行文献梳理和综合评价。

一、地方政府债务对于企业的影响

我国地方政府的不断扩张对于微观层面的主体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现有的文献研究较少,目前着眼于以下几方面

(一)地方债务对于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在资金竞争方面,多数学者强调了地方政府债务率过高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据研究者指出,由于地方政府债务的筹资行为的存在,与经济运行中的企业主体之间形成了竞争关系,进而导致企业在融资方面受到过度节制。本区域地方政府债务过度臃肿的情况可能会严重地影响信贷资源配置效率,阻碍经济的发展[11(]钟辉勇和陆铭,2017)。学者Huang通过实证分析地方债与企业投资的关系,发现地方政府发行债务会严重挤占银行信贷资源。在负债率高的地级市,公共机构/部门得到了更多地经费资源投入,导致微观企业的融资约束更高。这进一步对民营制造公司的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10](Huang,2017)。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的增加可能会对企业的融资造成不利影响,导致资金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投资约束。

企业的融资成本和信贷资源分配在价格竞争中至关重要,而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无疑是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之一。对此,多位学者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分析。首先,部分文章指出,地方债的增加会导致企业融资成本显著被拉高[29](余海跃,2020;梁若冰,2021)。在这种情况下,这意味着企业在获取资金时需要承担更多的成本,进而使得运营成本和财务风险提高,更大的融资困境在等着企业面对,限制了其在价格竞争中的策略能力和行动力。其次,有学者提出,由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扩张,因此企业的长期信贷资源被挤占[21](刘贯春,2022)。此类形势恶化,无疑给企业投融资期限不匹配的现状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危害。所谓期限错配,就是指企业的投资和融资,两者的期限存在着不匹配,相对应的就可能带来流动性风险和偿债方面的重压。当微观个体的长期信贷资源受到约束时,其进行长期投资和创新的能力也会受到对应的限制,其在价格竞争中的地位和优势就受到了影响。

第二章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理论分析

一、地方政府债务概念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通常是指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而采取直接借款或发行担保债券所形成的债务。可以将地方政府债务大体分为成三类:(1)地方政府直接承担偿还责任的债务:这部分债务是通过财政资金来直接偿还的,为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等原因而发行的政府债券。(2)政府提供担保产生的债务:即在借款人破产时,相应债务中会存在一部分需要政府主题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这部分债务是由地方政府(包括政府部门和机构)直接或间接提供担保的。举例而言,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对企业提供的借款,代表了一种典型的由政府提供担保的债务形式。这些融资平台公司通常由地方政府或其下属机构出资设立,目的在于为当地经济增长提供资金支持。(3)其他相关债务:泛指涉及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经费补助机构等各项支付责任,且不存在政府作为债务担保人的非财政资金债务。首先,国家在法律层面上对这些债务不承担任何责任,这意味着政府不会因为企业的债务问题而承担不必要的财务负担。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当债务人公司出现债务危机时,政府可能会考虑提供紧急援助,该举措旨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安全,可能会提供紧急援助。这种援助金额虽然不直接计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和支出,但在财务核算时会被纳入当地政府的债务范围。通过对各类债务进行清晰的分类和核算,决策者能够获得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持,从而更好地评估和控制债务风险。这样的做法有助于确保政府的财政稳健和可持续性,避免因债务问题而对经济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同时,通过准确核算和披露政府债务,可以避免因企业破产等原因导致债权人面临无法挽回的损失。这样做有助于维护市场经济的公平性和秩序,增强债权人对政府和企业的信任。

第二节研究假设

一、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和企业技能劳动雇佣规模

在2015年《新预算法》全面落实推广之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积累过程中最主要的两个特点是:一是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间接融资,二是进行脱离预算体系之外的表外融资。在这一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受到“财政上收,事权下放”的财政激励影响,同时以“政府绩效为晋升指标”作为评判标准[41]。自1995年《预算法》明令禁止地方政府以自身名义发行债券或直接向银行举借债务后,各地政府转而通过融资投资平台和辖区内的国有企业作为中介,目的是想要获得相关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除此之外,为筹集更多的资金,地方政府还通过设立城市投资企业的方式,以发行城投债的形式融资。这些做法使得地方政府得以规避预算限制,积累大量债务。这种融资模式在当时确实促进了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些中国经济的增长点。然而,其背后所需承担的经济社会成本是巨大的。由于宏观政府与微观经济体在资金市场上存在融资竞争关系,这导致了微观经济体(如企业)在资金的可得性和借贷成本方面受到限制,从而加强了企业的融资约束。这种资金融通上的限制对企业创新活动产生了负面的压制影响,进而通过经济传导机制,最终导致经济社会的发展效率降低、发展动能减弱以及变革速度放缓。

在2015年《新预算法》在全国范围内全面落实推广后,政府举债融资行为得到了依法规范,从此之后,企业外部的营商环境得以很大程度的改善。这使得地方政府与微观企业之间的借款融资关系得到缓和,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原先被地方政府占用的信贷资金得以释放,企业的资金可获得性得到大幅提升,现金流状况得到显著改善。除此此外,地方债务治理还促进了企业人力资本结构的升级,这使得企业更有动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进而提高企业技能劳动的雇佣规模。这一变化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也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依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说H1:

H1: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政策改革提高了企业的技能劳动雇佣规模。

第三章研究设计....................................26

第一节模型设定.................................26

第二节变量定义...................................26

第四章实证结果分析..................................30

第一节描述性统计..........................................30

第二节基准回归分析..........................................30

第五章进一步分析...............................37

第一节机制检验.............................37

一、企业融资约束机制....................................37

二、创新机制、资本—高技能人才互补效应......................38

第五章进一步分析

第一节机制检验

一、企业融资约束机制

在理论领域,规范地方政府的举债融资行为是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政策的核心内容。这种规范有效地解放了原先被地方政府占用的信贷资金,使得银行能够释放更多的资金供企业借贷。这一政策调整之后,更多的融资机会可以让企业享受到,从而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量。此外,更多的借贷资金意味着企业间对于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