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本文从环境规制基本理论出发,并根据低碳转型这一特定的环境规制手段分析了我国低碳转型对相对贫困的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基于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首先分析了低碳转型对相对贫困的影响,接着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评估了当前中国低碳转型所处阶段,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低碳转型对居民相对贫困的影响呈现倒U型特征。本文通过构建非线性回归模型发现,低碳转型对相对贫困的一次项回归系数为正,二次项回归系数为负,说明低碳转型在初期加剧了相对贫困。但随着低碳转型的深入,低碳转型能够有效减缓相对贫困。低碳转型对相对贫困的影响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影响。在低碳转型的初始阶段,低碳转型与相对贫困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在低碳转型的初始阶段,技术水平和需求结构相对稳定,低碳转型对碳排放量形成限制将对经济增长产生约束,从而对那些依靠收入增长摆脱贫困的居民是不利的。同时,在低碳转型的初始阶段,低碳转型带来的创新效应以及成本效应在将冲击劳动力市场以及商品市场,给居民相对贫困带来不利影响。随着低碳转型的深入,低碳转型与相对贫困的减缓具有内在统一性。低碳转型带来的技术创新和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能在更长的时间范围相适应。低碳转型能够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环境质量,这有助于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帮助贫困的减缓。
第二,当前中国仍处于倒U型左侧,现阶段低碳转型会通过创新效应和成本效应对相对贫困产生一定的冲击。本文利用中国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作为一次外生冲击,检验当前我国低碳转型所处阶段。研究发现当前中国仍处于倒U型左侧,即当前“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将对相对贫困造成一定冲击,在低碳转型的过程中可能会引发社会不平等现象。此结论在经过替换解释变量、排除政策干扰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在低碳转型初期,低碳转型将通过创新效应与成本效应两种机制对中国相对贫困造成冲击。“低碳城市”试点显著地促进了绿色创新,由于低碳转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其更加偏向资本要素,不利于劳动要素的份额,在短期劳动市场并未完全匹配技术创新带来的变动时,低碳转型引致的绿色创新会加剧收入不平等的风险。同时,“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也具有“成本遵循”效应,由于企业在低碳转型过程中需要加大对碳排放的合规投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会增加企业成本。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