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论文栏目提供最新经济管理论文格式、经济管理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农村随迁老人福利的测度及差异分析

日期:2021年04月02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948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03291218206430 论文字数:31525 所属栏目:经济管理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经济管理论文,本研究基于 CHARLS(2015)数据和可行能力理论构建农村随迁老人福利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评价法对农村随迁老人进行福利测度,并与城市随迁老人的福利进行对比,然后从个人异质性、家庭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三方面分析农村随迁老人的福利差异。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把“人的城镇化”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使在城市稳定工作、生活的农村流动人口举家迁移进城,享受当地居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都是国家“十三五”规划重点提出的。在此背景下,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中推进“人的城镇化”的重点之一便是实现包括农村青年劳动力随迁父母在内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201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提到 2016 年我国外出农民工 1.7 亿,比上一年增长了 0.3 个百分点,农民工总量达到 2.8 亿。并且有数据显示年轻夫妇,尤其是“80”后已经成为流动人口中的主力大军,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逐渐偏向举家迁移。随着迁居批次的提高,劳动年龄的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减少,老年人口和少年儿童已经逐渐成为迁居人口的主体(盛亦男,2013)。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2016》显示 2015 年末我国老年流动人口达 1778.4 万人,占总流动人口的 7.2%。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止到 2010 年底,跨乡(镇、街道) 的流动老年人占流动转移人口的 6.06%,占全国老年人口的 8.91%,达 1582 万人。农村随迁老人群体比例不断增加,一是因为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激增,增加了 24 个百分点,这样下去,2030 年时老年人口数量将会增加一倍;二是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独生子女独自抚养老人的养老方式逐渐取代过去的由几个子女共同抚养的方式,而独生子女又多是外出务工人员,在原居住地赡养父母的机率很小。经统计发现,老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照顾孙辈(43%)、随迁养老(25%)和就业(23%),因此,农村随迁老人越来越成为需要关注的社会问题。

我国农村随迁老人目前在异地生活面临众多挑战,尤其在社会保障方面。由于绝大多数社会保障福利多与户籍挂钩,并且仅实现县级统筹,导致农村随迁老人无法享受与当地老年人相同的福利待遇,以沈阳市为例,沈阳市规定办理老年证的要求是在沈阳市行政区域内的 60 周岁以上(含 60 周岁)的老年人。此外,在物质和精神上,农村随迁老人也遭受身份和地域所带来的歧视,这便延缓了农村随迁老人融入城市、适应社区生活的脚步。

.......................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2.1 研究目标

本文以农村随迁老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了解农村随迁老人迁移后的生活状况,基于可行能力理论,选取家庭交往、经济状况、社会保障、居住环境、身体状况、精神感受、社会交往等 7 个功能性活动对农村随迁老人迁移后的福利状况进行测度,并与城市随迁老人的福利状况进行对比分析,最后从个体、家庭、地域等三大特征方面分析农村随迁老人福利状况的差异。

1.2.2 研究内容

论文一共分为六章,各章主要内容阐释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然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最后指出了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主要包括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以及福利的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学习相关的福利理论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为下文的研究奠定基础。

第三章,农村随迁老人生活现状分析。简要介绍数据来源,并分析农村随迁老人的特征,进而从生活满意度、家庭交往、身体状况、社会交往、经济状况、社会保障、居住环境和精神感受几方面分析农村随迁老人的日常生活现状。

第四章,农村随迁老人福利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介绍构建农村随迁老人福利的理论基础,然后选取适当的农村随迁老人福利指标,并对指标进行定义解释,最后介绍基于模糊评价法的福利计算方法并确定连续变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第五章,农村随迁老人福利评价及差异的实证分析。运用模糊评价法计算农村随迁老人的福利并进行评价,然后将农村随迁老人与城市随迁老人的福利状况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分别从个人、家庭和区域三方面特征比较分析农村随迁老人的福利。

第六章,结论以及对策建议。总结全文,并为提高农村随迁老人福利提出相关的建议。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福利的相关理论基础

1920 年,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经济学中福利的概念,从此便有了独立的福利经济学体系,发展至今,福利经济学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

表 2-1 福利经济学的分类

2.1.1 主观主义福利理论

主观主义福利理论(也叫功利主义效用福利理论)建立在个体的主观感受之上,是将福利理解成效用,反映了一个人所获得幸福、满足程度或者愿望的实现。以 Pigou为首的“基数效用论”的支持者认为人际间的福利大小是可以比较和测量的。但是,什么是效用呢?该理论给出了 3 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以边泌为代表的认为效用就是幸福和满足,他认为整个社会的幸福就是将每个人的幸福进行加总,从而提出了计算幸福的方法以及最大多数幸福原则。第二种是以亨利·西奇威克为代表的认为效用就是个人欲望的满足。第三种就是基于个人偏好的选择行为,认为个人福利最大化就是个人效用最大化,显然,主观主义忽视了福利多元主义的特征,是效用一元主义,因此由这种理论得出的福利判断可能存在较大的误差,对于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存在误导性。再加之在实际操作中对于幸福感、满足程度测量的难操作性,常常用收入来代替。收入的高低虽然显著影响了个人福利水平,但是一个人的福利不仅仅取决于收入的多少,也包括其他非经济因素,如个人自由、健康、社会交往等。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农村随迁老人是我国社会发展所特有的现象,国外并没有针对这一群体的研究,但是国外对于流迁老人群体的研究对我国农村随迁老人问题的研究仍有可借鉴之处。

2.2.1 国内外关于迁移老人的研究

在发达国家,流迁老人群体出现较早,对流迁老人的研究也很早,比我国农村随迁老人受到的关注度更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迁移方向。基于老年人迁移的生命周期理论,Litwak(1987)发现迁移的主要群体是 60 岁左右的退休老年人,他们迁移的方向一般是从发达城市到相对落后的城镇或农村,可在他们健康出现问题时,他们会重新发生迁移,即回到原来的居住地,以得到家人的照顾和关心。在此期间,如果他们的身体状况恶化,一些老年人将考虑搬到养老机构接受专业护理人员的护理,并在养老机构中度过他们的晚年时光。这两三次的迁徙形成了一个永久性迁徙的周期(Litwak,1987)。这种流迁方向刚好和我国老年人的迁移方向相反,我国老年人的迁入地主要是发达地区(张伊娜、周双海,2013)。

(2)迁移老人特征。经国外众多学者研究发现,国外大多数的流迁老人已婚并退休,他们接受过高等教育,身体健康,收入可观(Longino、Marshall,1990),并且从农村流迁到城市的老人都具有一定的家庭支持和经济保障(Tonatiuh 等,2007)。这与国内的随迁老人的特点具有很大的区别,李珊(2011)通过研究发现国内随迁老人多为从小地方向大地方移动,跟随迁移是为了寻求更好更高的生活质量,需要子女照料,度过晚年生活。并且李立等(2011)和陈盛淦(2016)经调研后发现农村随迁老人以女性居多,文化程度低,来城后多与子女一起居住,承担了家庭的主要家务活动,此外陈盛淦(2016)还发现相比于跨省的随迁,省内跨地区随迁的老年人居多,并且女性随迁老人多与配偶异地分居,呈现出女性在城帮助子女照顾家庭,男性在农村务农的现象。

图 3-1 农村随迁老人在城市居住区域情况

...............................


第三章 农村随迁老人生活现状分析.................................15

3.1 数据来源...................................15

3.2 农村随迁老人特征.............................15

第四章 农村随迁老人福利指标体系的构建......................23

4.1 构建福利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23

4.1.1 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23

4.1.2 玛莎·努斯鲍姆的可行能力理论.......................24

第五章 农村随迁老人福利评价及差异的实证分析..................31

5.1 农村随迁老人的福利状况.......................31

5.2 农村随迁老人与城市随迁老人的福利水平对比分析.........................34


第五章 农村随迁老人福利评价及差异的实证分析


5.1 农村随迁老人的福利状况

农村随迁老人随迁后各功能性活动的隶属度及权重计算结果如下表,经计算得到农村随迁老人福利的总模糊指数为 0.3107,总体福利水平较低,还未达到 0.5 的一般福利水平。其中精神感受(0.7068)和身体状况(0.5873)均高于 0.5 的一般福利水平,福利状态较好,社会交往(0.3999)和居住环境(0.4546)两个功能性活动的隶属度接近 0.5 的一般福利水平,但仍低于 0.5,高于农村随迁老人的整体福利状况;家庭交往的隶属度(0.3162)最为接近总模糊指数(0.3107);而社会保障(0.1924)和经济状况(0.1547)作为衡量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