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论文栏目提供最新经济管理论文格式、经济管理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农村随迁老人福利的测度及差异分析

日期:2021年04月02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948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03291218206430 论文字数:31525 所属栏目:经济管理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随迁老人福利水平最为重要的两个功能性指标,权重之和高达 49.06%,隶属度却远远低于 0.5 的一般福利水平,严重拉低了农村随迁老人的整体福利水平。进一步对各功能性活动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农村随迁老人在家庭交往方面的福利水平较低

农村随迁老人与非同住子女见面频率的隶属度(0.6190)高于 0.5 的一般福利水平,这说明非同住子女与农村随迁老人的联系较为密切,而任强和唐启明(2014)恰恰认为密切的与子女交往会对老人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产生正向的影响,提高农村随迁老人在家庭交往功能性活动方面的福利;虽然农村随迁老人在给予子女经济支持方面的隶属度(0.8867)远高于 0.5 的一般福利水平,但隶属度越高说明他们给予子女的经济支持越少,同样地,从子女处获得的隶属度(0.1512)远远低于 0.5 的一般福利水平,可能由于农村随迁老人随迁前多为农民,收入水平低,存款少,自己生活都较为拮据,无法为子女提供更多的经济上的帮助,而子女又多为进城务工人员,收入水平低,没有为农村随迁老人提供充足的经济帮助,不但降低了家庭交往功能性活动的福利,也降低了经济状况功能性活动的福利;而农村随迁老人在对与子女关系的满意度上的隶属度(0.4331)虽然高于家庭交往这一功能性指标的隶属度(0.3162),但仍未达到 0.5 的一般福利水平,可见子女在对老人的沟通联系、家庭帮助、经济支持等各方面家庭交往还有待加强。

.............................


第六章 结论以及对策建议


6.1 结论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一代的青年务工人员或者大学生绝大多数选择留在城市,很少选择回到农村,在城市扎根稳定后由于对各种原因的考虑,希望父母可以跟随他们到城市居住。但长期生活在农村的老人进城后完全不适应城市陌生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还要面对城乡二元结构下各种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异地化问题。本研究基于 CHARLS(2015)数据和可行能力理论构建农村随迁老人福利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评价法对农村随迁老人进行福利测度,并与城市随迁老人的福利进行对比,然后从个人异质性、家庭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三方面分析农村随迁老人的福利差异。结论如下:

首先,农村随迁老人总体福利水平较低,还未达到 0.5 的一般福利水平。其中精神感受和身体状况福利状态较好,社会交往和居住环境方面的福利水平一般,但高于农村随迁老人的整体福利状况,提高了整体的福利水平;家庭交往方面的福利水平与整体福利水平相近;而社会保障和经济状况作为衡量农村随迁老人福利水平最为重要的两个功能性指标,远远低于 0.5 的一般福利水平,严重拉低了农村随迁老人的整体福利。

其次,分析农村随迁老人与城市随迁老人的福利后发现农村随迁老人在城市居住的福利状况较差尤其是在社会保障和经济状况方面,并且与城市随迁老人差别较大,在家庭交往和居住环境方面接济不好也不坏的水平,在身体状况和精神感受方面福利较高,但与城市随迁那老人相比,除了身体状况之外,其余方面均低于城市随迁老人。

最后,对于不同特征的农村随迁老人福利进行分析后发现男性农村随迁老人的福利高于女性随迁老人的福利,并且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随迁时间越长、收入越高的农村随迁老人福利越高,有配偶的、与子女同住的、与配偶一起随迁的以及需要照看孙子女的农村随迁老人福利也会更高,而由于东、中、西部本身存在的自然禀赋、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所以不同区域的农村随迁老人也会相应的福利差别。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