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论文栏目提供最新经济管理论文格式、经济管理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经济管理视角下产业同构效应对流通成本的影响机制研究

日期:2020年05月21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119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005162048355236 论文字数:42522 所属栏目:经济管理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和 van  Wincoop(2003)还指出地区间的冰山成本与双方之间距离、边界、贸易外向度等因素是指数关系。

但是,上述方法忽略了空间相关性,违背了经典计量经济模型估计的假设,例如,地区间流通成本会随着该地区邻近地区与同一汇地的流通成本的升高或降低而同向变动,或者说会随着该地区汇地额邻近地区与该地区的流通成本的变化而同向变化。以往引力模型都潜在地认为地区间的贸易流是相互独立的,似乎设想只要保证省际距离不变,每个省份的空间位置可以忽略,从而会带来错误的假设检验结论。Griffith(2007)也指出距离变量不能够捕捉到地区间贸易流在空间上存在依赖性。Wolf、行伟波等人通过控制  GDP  加权距离和省份相邻等单一变量来淡化这种空间相关性,尽管意识到贸易流量的空间异质性和相关性,但由于计量方法上的限制,难以有更大突破。随着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尤其是其中的空间计量交互模型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方面的不足。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果

本文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地区间产业同构水平与流通成本的作用机理,这是对地区间流通成本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从全国范围看,省际之间流通成本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地区的流通成本在 2000-2016 年间呈现 U 型的变动趋势。从省际层面看,地区间流通成本存在邻近性以及空间相关性。借助于分工理论、外部性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下地区间产业同构与流通成本的联系,本文的分析观点是,地区间产业同构在合意性范围内能够促进地区的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对流通供给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减少流通水平;地方保护主义致使地区间的产业同构超出合意性范围,其呈现的非合意性产业同构会阻碍地区市场一体化形成,市场分割水平提高为省际商品贸易流通增加了无形的贸易距离,边界效应明显,大大增加省际流通成本;最后地区间流通成本的升高也会对地区间产业同构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结合本文的实证结果以及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得出的结论如下: 

一是,当地区间产业同构程度变高时,省际流通成本变动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呈现 U 型关系。因此,结合前文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当省际产业同构程度较低,在合意性范围内上升时,对降低省际流通成本具有促进作用,当其超过合意性范围,呈现非合意性时,产业同构程度越高对省际间商品流通成本的升高具有较强的影响。非合意性产业同构对降低流通成本的抑制作用大于合意性产业同构的促进作用。因为,理论分析中合意性产业同构能够降低流通成本,而非合意性产业同构反之。而在实证分析中,地区间产业同构水平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对流通成本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是,近年来省际流通成本呈现持续上升阶段,且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即与某一目的地的流通成本会“随着其与近邻目的流通成本的升高和降低而同向变动”,来自某一来源地与其他地区的流通成本会“随着其近邻来源地与相同地区的流通成本的升高和降低而同向变动”。实证结果显示,从全国范围整体来看,随着我国地区工业化水平以及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上升,源地相邻或者汇地相邻地区的流通成本显著降低,而解释变量流通产业规模和信息技术水平对其作用截然相反。地区间流通成本变动空间相互作用明显,这也符合地理学第一定律所揭示的客观事实。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