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当代文学论文格式、当代文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徐志摩诗歌与古典诗词及西方诗歌的互文性之当代文学探究

日期:2019年12月15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363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1912112033092830 论文字数:32322 所属栏目:当代文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第一章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歌语言结构的互文性


第一节 不绝的回响:“反复”艺术手法的运用

反复,是我国古今诗歌艺术创作使用最频繁、最广泛的艺术手法之一,包括叠词、叠句等。重章叠句在诗歌的创作中是很常见的创作手法,指相同或者相似的句子结构反复出现在同一首诗里,反复吟唱。重章叠句的作用在于加强了诗歌要表达意象的深刻印象,渲染气氛,使感情得到了充分的宣泄抒发,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徐志摩诗歌的创作中运用大量的“反复”艺术手法,灵感的源泉既有中国诗歌传统的烙印,也有西方诗歌艺术手法的嫁接。

一、“叠词”、“叠句”之于诗歌创作

在中国诗歌创作的源头,《诗三百》所有诗歌最突出的艺术手法就是回环往复般的“重章叠句”,就像一首首乡谣屡屡不绝地回响在徐志摩的心中。其中对于叠词、叠句的使用成为后来诗歌所学习的技巧。徐志摩诗歌在艺术手法上与古典诗词的互文性有很多方面,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叠字叠句的使用。叠字使用频率最高的,如徐志摩早期的《康桥西野暮色》一诗,一连使用了二十二组叠字,酣畅淋漓之感立即显现。其他的诗,如《月下待杜鹃不来》中,“粼粼”、“冥冥”、“悠悠”、“爬爬”、“飘飘”、“斗斗”六组叠字读起来朗朗上口,组合的意境烘托出诗人漫长等待的煎熬和绵长的思念之苦①。《月下雷峰影片》中,“深深的黑夜,依依的塔影,团团的月彩,纤纤的波鳞”②不仅有情、意、景的容量,还有丰富的音的容量,四组叠词都为平声但分阴阳,有统一也有变化,有连贯也有顿挫,音乐感极强。最负盛名的《再别康桥》一诗,“轻轻”、“悄悄”读起来就像一首精灵之舞的乐曲,旋律上有种轻柔飘逸的美感。徐志摩早期最为欣赏西方的诗人,如济慈、华兹华斯等,他们的诗歌中,也有叠词重复的现象,但绝多数都是以类似于拟声词的形式出现,徐志摩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将中西的诗艺凝结成乐符,实现他新诗创作的悦耳篇章。

........................


第二节 轻灵的协奏曲:古典韵律与欧化格律的和谐共生

诗是在韵律节奏中舞蹈和歌唱的语言艺术形式,韵律是诗歌的灵魂。朱自清先生在《新诗杂话》中提到过:“诗的韵律帮助强调情感和意义的集中”人类创造诗歌的音韵就是通过声音的重复来加强情感的传达,不断地重复在“原则”下变出花样而已,诸如诗歌的交韵、抱韵、排韵、隔句韵等③,经过不断地使用和文人的加工使其更加文雅、精致化。西方的诗歌在押韵上也颇有讲究,譬如十四行诗对诗歌格律的工整有着严格的要求。徐志摩承袭了中国传统诗词音韵要求,并学习欧化的格律体,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实现了与古典诗词与西方诗歌的互文性对话。

一、古典韵律的规则变化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韵律,从《诗经》起,形成一定的规律且后少有变化。新诗长期以来不被看好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音韵效果差、不明显。徐志摩在诗歌写作中用实际案例与《诗经》做有效对话。《诗经》三百多首诗的用韵最主要的有四种,如《采薇》是典型的交韵(abab),《采葛》是靠末尾的语气助词“兮”押的排韵(aaaa),《桃夭》押的是隔句韵(abcb),而脍炙人口的《关雎》兼有抱韵、排韵、随韵、隔句韵的特点①。我们来看徐志摩创作的诗歌里对这几种押韵方式的体现:

....................


第二章 “美是人间不死的光”:诗歌意象的互文性

第一节 童真的梦境:描述性意象

描述性意象在徐志摩诗歌中占的比重最大,几乎每首诗中都有。绝大多数都是他热爱的自然景观:花鸟虫鱼、草木山水、风雨雷电等,在诗歌中构成了那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充分诠释了诗歌的绘画美④。之所以有那么多自然景观作为意象,一方面受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主要是英诗)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徐志摩作为中国文人自古就有的山水田园的自然情结。

一、书写古典传统的自然意象

泰戈尔有言:“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自然与人类素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文化,两者相互渗透转化①。风声、水声,松声,雨声都构成诗歌的乐谱,花草的精神,水月的颜色都是诗意,诗境的构成部分。中国古典诗词意象虽然种类繁多,但多集中在几类之上,并且经过长久的文化积淀后有了稳定的内涵,容易给人造成思维定势②,旧体诗中很多原始意象被先辈文人赋予了无数典型经验,徐志摩天生具有最敏感、最细腻的感受能力,他常以自己潇洒的气质解化传统意象中略显呆板的部分,赋予其灵动的新意,谱写出自然之歌。
诗人热爱大自然,借助天地中的一景一物来抒发内心情感。徐志摩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大多数属于描述性的,但非单纯的罗列意象,如《沪杭车中》一诗:“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彩,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诗人连用了九个描述性的自然意象:烟、山、云影、水、桥、橹声、松、竹、红叶,组成了一幅江南秋色图。《康桥西野暮色》则通过红日、紫云、褐云、青草、黄田、白水、罂粟花、明星、晚霞等描述性意象组成了一幅康桥乡村美景图。云、水、松、红叶和晚霞在中国描写秋日图景的传统诗词中实在多见,即使诗人远在异国,组合出的风景图依然有着中国古典传统的笔触,常常在构建诗歌的自然意象中与古典传统诗歌发生互文性的碰撞。

........................


第二节 在心里的颜面:比喻性意象

描述性意象较写实,比喻性的意象则是虚拟写意的。塑造比喻性的意象,最能显示诗人的艺术功力。锤炼比喻用法,运用新颖独特的比喻性意象来提高诗歌的表达效果,是徐志摩创造优雅清静意境和风格的原因之一。古今中外诗歌常见的意象,经过他的妙笔锤炼,喻体生动又相对与稳定,创造意境,营造独特的氛围,既有倾向西方浪漫主义的一面,也回归中国古典诗美的传统,美好的比喻都承载了他对真、善、美的不倦追求。

一、富于想象力的意象

庞德曾经对“意象”的定义是,一瞬间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说明意象的塑造,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真正的诗人在面对万千世界时,会凭借自己完全开放的心灵去感知体会,凭借艺术直觉,塑造出绮丽多彩的意象③。徐志摩是善于用自己的想象力和艺术敏感度对一些意象进行加工的。他在强烈的想象欲望驱动下,将现实中的自然风物通过想象力进行解构与重组,凭空创造出一个现实世界中没有的自然④,从而建构出他与众不同的新诗世界。在他的作品中,一些意象的组合拆开,从单个或局部来看,都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中的物象,经过诗人的想象力重新被现实之外的逻辑重新组合之后,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超现实感呼之欲出。
在《火车擒住轨》一诗中,构成诗境的单个意象都是读者非常熟悉的,比如:黑夜,山,水,坟,桥,荒野,门户破烂的庙,池塘,群蛙,无灯火的村舍,没有客的小站,两三个星以及一条长虫般爬高山过低洼的列车……这些意象被组合在一起时,给人的视觉和听觉上造成了一种距离感和陌生化的效果①,领悟到的是一个更为生动,富有意味的抽象世界。现实中的意象,以巧妙的方式排列组合,阴冷昏暗的诗境被放大了,整首诗“宿命”的主题也得到了新奇深刻的诠释。

..........................

第三章 “你的愉快是无阻拦的逍遥”:诗歌思想风格的互文性................30

第一节 生命真情的流露:主情论是诗歌的灵魂....................................30

一、独抒性灵的自然之子...................30

二、对自由之美的追求....................................32

第四章 “静听远近的音籁”:徐志摩诗歌互文性的成因与意义................41

第一节 徐志摩诗歌与古典诗及西方诗产生互文性的原因....................41

一、中西文化对徐志摩的双重影响...........................41

二、中西诗学自身的互融性............................42


第四章 “静听远近的音籁”:徐志摩诗歌互文性的成因与意义


第一节 徐志摩诗歌与古典诗和西方诗产生互文性的原因

一、中西文化对徐志摩的双重影响

徐志摩从小就接受了传统的私塾教育,他博闻强识,从小熟背四书五经,有着深厚的国学基础。在学堂读书期间,他的作文成绩一直都是全班之冠,在以文言文为主的写作时期,徐志摩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后来师从梁启超,任公经常夸赞他“能诗及骈体文”,对他颇为赏识。徐志摩在青年时期,对花鸟虫鱼、一草一木的喜爱留恋,深入到更广阔的社会天地。在游历了西方之后,虽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持抨击态度,但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和扎实的古典诗词功底不仅给他的诗歌添色不少,而且滋润着他的心灵与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在徐志摩身上的根植是从他早年就开始的。在直接接受欧风美雨的洗礼之前,实质上他就已经在动荡不安、内忧外患的文化古国中形成了自己的气质底蕴。生于忧患的以徐志摩为代表的这一代知识分子,多敏感于自己国家民资的衰弱和文化的衰颓。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国家兴亡与民族的存留,在一种质疑、反思传统的姿态下,却毫无遗漏地传承了传统士大夫感时忧国,君子忧道不忧贫的强烈责任感这一文化基因。特别是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入世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下并没有断流,反而是悄无声息地输入了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血脉之中。当我们将徐志摩身上体现出雪莱、拜伦的浪漫作为其识别标志之时,他的精神内景中也深深渗透着中国式的士大夫意识的投影。

......................


结语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有着中西两种文化背景,实现了新诗与古典诗词和西方诗歌的互文性对话。贵族士绅的家庭出身熏染了他优雅、开放、极具包容性的个性气质;传统的学堂教育培养了他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并带来艺术创作上审美情趣的古典倾向;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代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