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湘西凤凰人,是杰出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少年时跟随军队生活,1924 年,他开始了文学创作,同胡也频、丁玲是好朋友,他们一起创办了《人间月刊》、《红黑月刊》等。沈从文除了主要的小说《边城》、《八骏图》等作品外,还把笔墨放到他的散文上,创作了《湘西》、《湘行散记》等,此外,还有带有传记色彩的《从文自传》、《记丁玲》、《记胡也频》。《从文自传》创作于 1932 年,文中有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有对自我进行的反思,有对湘西人民的热爱。从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如何描述湘西的,湘西又是怎样影响他人生和创作的。《记胡也频》和《记丁玲》分别写于 1931 年和 1933 年。是沈从文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回忆,对三人间的友谊和理想进行描述。文中讲述了胡也频和丁玲的爱情和革命活动,以及三人在困境下依然坚持自己的文学理想,展示了三人在理想上出现分歧的经历,追述了沈从文、丁玲对胡也频的营救,沈从文对丁玲的照顾等一些情节。
1 传记文学起源及发展
《从文自传》和《记胡也频》、《记丁玲》都属于传记文学作品。关于“传记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这样解释“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称传记,其中文学性较强的作品即是传记文学”。[1]传记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确立的。先秦是传记发展的萌芽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已经出现了“传”这个词语。到了两汉传记发展至比较完整的状态,《史记》的出现是古代传记发展的高潮。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把人物事迹当成自己作传的对象。在汉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传记”一词,如班固的《离骚序》:“故博采经书、传记、本文、以为之解。”这里的传记不是指人物传记。到了唐宋,颜师古为《离骚序》作了注解,才有了真正的人物传记,而且写人叙事的手法逐步完善,文学性也逐渐提高。后来,就把“传”和“记”分开来用,“传”用来写人,“记”用来记录事件。到了现代,梁启超对传记很重视,他的《罗兰夫人传》、《康广仁传》等都是以“传”为名的作品。梁启超之后,传记的含义界限扩大,包括他传、自传等,与“传记”相关的概念也陆续出现,如“传记文学”、“人物传记”“传记体散文”等。陈必祥认为,“传记体散文是一种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散文文体”。[1]中国的传记文学起源于先秦,在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 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古代传记有辉煌的成就和悠久的历史,现代也取得了不少成绩。我国的传记以司马迁《史记》诞生为标志,开始登上文学舞台。古代,司马迁、班固、袁宏道、张岱等作家在传记创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古代传记作品中《史记》、《汉书》、《三国志》等文学价值比较高。其中《史记》的出现是我国古代传记正式形成的标志。古代这些优秀的作家与作品,既丰富了古代文学宝库,也促进了“传记”这一文体的发展。我国的古典传记虽然源远流长,但一直在封闭的状态中发展。到 19 世纪,受西方文化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胡适、梁启超等作家的努力,我国的传记文学由古典向近现代变革。到了三十年代, 传记文学出现了繁荣景象,作家们将自己的生平经历记录下来,写成自传,形成自传 “写作热”,胡适的《四十自述》、沈从文的《从文自传》,郁达夫的《达夫自传》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
2 古代传记文学的特点
中国传记作品在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它由古典传记向现代传记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个阶段自己的特点。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对西方新的理论借鉴吸收后,我国传记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先秦时就出现了传记作品,这个时期传记的特点是:脱胎于“经”,依附于“史”。脱胎于“经”的意思是,我国早期涉及人活动的记事文体,其实是对经文的一种注解。《尚书》中的“大传”,《春秋》中的“三传”都是为了诠释经文。依附于“史”,则是,我国早期描写传记的文字都是包含在史书中的,在讲述历史事件的同时提到某个人物的活动。如《国语》中,有“勾践灭吴”和“召公谏厉王止谤”的故事。“勾践灭吴”讲的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最终打败了吴国的故事。“召公谏厉王止谤”记述的是周厉王执政时,残暴无道,遭到了百姓不满,当召公劝他时,他不仅不听,反而认为自己可以堵住人们的嘴,最终被人民驱逐下台。这些故事虽然也是讲述人物的经历和事迹,但是它还没有完全系统地针对某一个人去描述,这是传记发展的萌芽时期。这个阶段先秦诸子散文的传记色彩主要是通过记录本学派的先行者或代表人物的言行事迹来体现。如《论语》中通过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他们的不同性格。《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左》通过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将子路的直爽冲动、冉有的温和谦让、公西华的虚心严谨、曾皙的聪明机智、孔子的和蔼可亲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些著作都具有传记色彩。到了两汉时期,我国传记已发展为比较完整的状态。这个时期传记的特点是:第一、出现了《史记》、《后汉书》等史传文学著作。第二、这个时期的传记文学在写人艺术、语言技巧方面具有审美价值。
........
1 《从文自传》:真实性与文学性并存
1.1 《从文自传》的成因及内容
1.1.1 写作成因
《从文自传》写于 1932 年,当时作者正在青岛大学教学,由于他的朋友要在上海创办一个书店,邀请沈从文为自己的书店写文章,并要求体裁为自传,一个月以内完成。在这种压力下,作者接受了这样的“任务”,仅用了三周时间就完成。他认为既然是自传,那就按自己的记忆写下去,这样既可以回忆他的“生命发展过程”,也希望读者看看他在遇到困难时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他想尝试新的文学形式。写自传时,作者距离开始文学创作不到十年时间,在文笔各方面还不太成熟,为了摆脱自己文法上“做作”、“矜持”等缺点,他决定改变“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在这之前他已经是文坛上小有名气的散文家、小说家,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作品中多写自己的家乡湘西以及湘西人民,形成自己独有的湘西特色。但是,这本自传他想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创作。他打破常规,进行不同的尝试,把视角转向了自己,把自己作为文章主角,回忆自己前二十年的人生经历,并完成了对自己“乡下人”身份的定位。这两个因素合在一起,形成了这本自传。有学者这样剖析《从文自传》的写作动机:“这个三十岁的人写自传,和一个功成名就的人写自传是非常不同的,和一个老人写自传也非常不同,他是写在自己事业的出发点上,为自己的事业准备好这么一个人,而不是写在事业和生命的终结点上。”沈从文创作自传是对自己过去的总结,从而确立了自我,同时也是与未来的自己对话交流。《从文自传》1934 年 7 月由上海第一出版社出版,1943 年 12 月,由桂林开明书店陆续推出了改订版,2002 年北岳文艺出版社发行了《沈从文全集》。
..........
1.2 《从文自传》审美特性
《从文自传》既有传记的真实性、历史性,又有散文的文学性、审美性。“真实性”是传记文学的生命,它要求对记述的人物作真实又客观的描述。“文学性”是传记文学的美学诉求,要求作者在人物、事件、材料等基本真实的情况下,运用想象、细节、心理描写等艺术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活动,增加文章的可读性。朱东润在他的《陆游传.自序》中提出自己的观点:传记文学是史,同时也是文学。因为是史,所以必须注意到史料的运用;因为是文学,所以也必须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1]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传记作品真实性和文学性的平衡也是作家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在自传研究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自传的真实性,它要求客观、准确和全面,同时要求描述出人物的心理、性格、形象等。研究者常用自传真实与否来评价一部自传的好坏。胡适在《<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中说:“传记的最重要条件是纪实传真。”[2]谢冰莹在《关于<女兵自传>》中指出自己的自传没有故意的夸张和雕饰,百分之百的忠实。作家们常常在自己的作品中讲真话、客观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让读者觉得文章真实可信。《从文自传》遵守传记文学“真实性”原则,文中在地域、民族、人物等方面都带有“真实性”色彩。他描述了家乡的优美风景,浓厚的乡俗风情,以及淳朴的人民,如滕四叔、老木匠,甚至还写到了他自己的调皮,湘西人的野蛮。作者将自己看到的美和丑都展示给读者,使文章真实可信。他在自传中讲真话,说实话,客观去描写湘西的善、恶、美、丑。在描述故乡优点的同时,揭示家乡人民的的愚昧、野蛮,此外还暴露了自己的调皮、捣蛋,使客观写实成为《从文自传》的一大特色。
.........
2 《记丁玲》、《记胡也频》:事件与性格并立....23
2.1 事件符合历史事实.........24
2.1.1 友谊的“铁三角”........24
2.1.2 胡也频与丁玲炽热的爱...........27
2.2 人物合乎传主性格.........29
2.2.1 刚柔并济的丁玲.............29
2.2.2 热情固执的胡也频........31
3 《从文自传》与《达夫自传》:自我定位与叙述中心各异......33
3.1 相近的自我定位:“乡下人”与“零余者”.......34
3.2 不同的叙述重点..............37
3.3 各异的小说笔法..............39
3 《从文自传》与《达夫自传》:自我定位与叙述中心各异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文学界掀起了一股自传写作热,作家们都把视角转向自己,将自己作为传主,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沈从文的《从文自传》、郁达夫的《达夫自传》、谢冰莹的《一个女兵的自传》以及郭沫若的《沫若自传》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据不完全统计,这个时期的传记约有 100 多篇,自传占其一半。形成我国自传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自传文学的繁荣首先与“五四”以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