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的空间属性与功能特性
【提要】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在分析了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的空间属性、功能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道路交通环境规划设计对策,以期对当前我国道路交通环境的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城市设计 道路交通环境
几千年来,和谐宁静、曲折幽深一直是古代城市街道的写照。然而,产业革命后现代城市的迅速扩展,使城市的道路交通环境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漫步变成了飞驰,街道变成了车道,安步当车的悠闲被横冲直撞的汽车破坏殆尽。于是,宛如宗教的轮回一般,人们在经历了汽车“文明”的洗礼之后,缅怀过去朴素、美好与宁静的城市街道生活似乎成为一种时尚。然而,历史的车轮毕竟无法倒转,过去建立在低生产率、慢节奏基础之上的闲适生活方式必将为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生活所取代。相应地,道路交通环境也将发生全新的变化,这是历史发展无可抗拒的规律。然而,令人失望的是,现代城市中的道路交通环境,往往多注重交通功能的优化,将城市道路交通环境作为工程实体而非城市公共空间来看待,较少考虑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使城市中的道路交通空间成为面貌丑陋、冷冰冰和缺乏生活情趣的堆砌体。因此,亟需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对道路交通环境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以尽快提高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的质量。
1 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的基本内涵
道路交通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事物的性质是多方面的,不同的群体对道路交通环境内涵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如道路交通工程师注重交通功能,公众则在满足了交通需求的前提下,更注重生活功能与环境质量。两者有时难免会产生矛盾。而在城市设计师看来,道路交通不仅仅担负着通道的职能,在体现城市环境个性、组织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活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道路交通设施本身也是重要的城市景观。由此可见,城市设计从更高更广更综合的立场出发,对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形成了系统全面的认识,既考虑交通功能,也考虑公众的街道生活,同时注重对道路交通景观特色与城市环境意象的创造,这一认识无疑有利于形成结构清晰、舒适宜人、丰富多彩的城市环境,同时它也是本文论述的基础与前提。
2 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的空间属性
2·1 城市道路交通空间的美学属
性道路交通环境的美观,从空间景观的构成上来说,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2·1·1 比例与尺度:道路与沿街建筑的比例,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道路交通环境的感受(图1)。而尺度上的不同,也会带来使用者感受的多样化。小尺度易使人产生亲近感与认同感,如步行街的尺度;而大尺度则体现环境的宏伟与力量感,如天安门广场、莫斯科红场等。根据使用要求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比例与尺度,有助于形成道路景观、使用活动与人的感受的统一和协调。
2·1·2 韵律与变化运动和变化中的相似因素在时间序列上周期性或有规律地再现,空间序列上等距离或有规律地重复,就形成了韵律。可采用沿街建筑的空间形式、建筑体量大小、横竖、长短、虚实等组合,以产生具有韵律与变化的空间效果。
2·1·3 对比与协调道路交通空间是由步行道、车行道、街头广场等众多子空间共同组成的。由于它们在形状、大小、尺度、宽窄、色彩、质地等方面的对比与变化,使人产生多样的视觉感受。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的协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市道路交通环境自身的协调,即道路具有优美的三维空间外观,要求线型流畅,具有连续性,且道路交通环境诸要素之间在材料、尺度、色彩等方面具有相对统一性;二是它与其周围环境的协调,包括要尊重自然地形特征、周围现有环境,并和城市历史环境特色与氛围相适应等。
2·2 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的空间领域性和渗透性
2·1·1 空间领域性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领域性强调人的社会性对空间使用方式所做的本质修改,并表现出明显的层次,依次为房→院→巷→街道→城市即由私有空间→半私有空间→半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次序。由此可以看出,街道是城市生活的一个主要领域,并且由于使用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场所领域特征,它除了空间自身的性质和形式外,还包括有人性的需求、文化历史、自然条件等的内涵因素,在实体空间中赋予了丰富而又颇具地方感的人文细节。
2·2·2 空间渗透性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的空间渗透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街道步行空间与建筑空间的渗透,如我国南方城市传统的骑楼,在设计领域手法多样的今天,由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空间的梯度变化而表现出一种空间过渡范围的不定性。在欧美及日本、香港地区,将商业与城市交通换乘枢纽布置为一体,也反映了这种渗透性。另一方面,在道路空间内部人与车也存在依附共存关系。舒适方便的步行活动要以完善的车行交通系统为依托,而再完整的车行系统也需要步行交通作为连接与补充。
2·3 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的空间连续性和方向性
2·3·1 空间连续性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的空间连续性是人们感知城市整体意象的基础。道路可充当组织这条空间线路上诸形象要素的角色,所以凯文·林奇强调“可识别的道路,应具有连续性”。道路的连续性可以通过道路两侧的绿化、建筑布局、建筑的用途、风格、形式与色彩及道路交通环境设施等的延续设计来实现。
2·3·2 空间方向性人们把握环境,通常是以自己的立脚点为据点,然后朝着目标前进,人类行动的方向性非常明确。道路可引导人们通向已知目标,提供一种方向。道路的方向性对于人们判断自己的位置和在城市中不致迷路具有重要意义,方向性强的道路不一定是直线,也可以是有规律的曲线,但行走路径上的多次方向变化就易使步行者失去空间方向感。
3 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的功能特性
3·1 作为城市景观的道路交通环境在城市景观中,道路交通环境是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分析城市道路交通作为城市景观的特征,大致可以分为静态景观和动态景观两大方面。
3·1·1 静态景观城市道路交通静态景观主要指与道路交通有关的相对固定的客观实体系统。如道路线形、路面铺砌、街面、绿化、高架桥、立交桥、人行天桥、街道小品等,作为城市景观的构成要素,它们的造型、色彩等对体现城市景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3·1·2 动态景观城市中的公共活动是城市活力与生机的体现,城市中大部分的公共活动都发生于街道及广场上。无论是平日里忙忙碌碌上班的人流、商业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早晨黄昏悠闲地散步的老人,还是节日里街头的献艺表演、盛大狂欢、紧张竞技等,都为城市增添了美与活力,并反映了一地的地方风俗与文化特色。人们驾驶的各种交通工具行驶在大街小巷,形成的交通流景观,体现了人类的技术力量与脉动的生命力,也是城市动态景观的重要要素。
3·2 作为组织城市景观手段的道路交通环境
3·2·1 道路交通环境对组织城市整体景观的作用道路交通环境不仅提供了城市交通运输的渠道,对城市整体景观的组织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正如凯文·林奇所言:“道路,穿越城市的常见的网络或存在的运动流线,是取得整体秩序的最有力手段。”道路网的格局对城市面貌影响很大。如在平坦地区连绵不断的方格网道路会使街景枯燥单调,而在局部布置斜向放射道路,则可使景观发生变化,有利于创造活泼的街道景观,如华盛顿路网规划。放射形的道路布局则会大大加强人们对放射中心的印象,如巴黎的星形广场。而山区丘陵城市的自由式路网,活泼多变,使人们对城市景观的感受更为丰富多样。
3·2·2 道路交通环境对组织城市局部景观的作用道路交通环境对城市局部景观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可影响沿街建筑的布局形式,并可强化某些景观特征或遮蔽和引导某些景观等。道路的线型变化对街景的影响较大。直线线型的道路,沿街建筑布置整齐,使人对两侧的景物一览无余,产生严谨和规整的感觉。曲线线型的道路,建筑顺应道路常呈弧线状,两侧景观随着人的行进步移景异,显得柔和而富有生机。城市中某些有特色的景观,也可以通过道路的组织得以强化。常见的手法有对景与借景等。
3·3 城市道路交通环境的认知功能道路交通环境是大多数人印象中占控制地位的要素,对其他意象要素起着串联和组合作用,是人们感知整个城市意象的渠道,同时也是环境定位、环境指认和感知城市特色的重要要素。道路交通环境的认知特征体现在:
3·3·1 方位感与指认性:方位感是人们在城市中运动及滞留时与空间发生的基本联系。只有具备了明确的方位感,人才能在城市空间中自由运动而不致迷失方向,放松地参加各种活动,掌握空间的归属感。道路交通环境是城市方向指认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中起着组织与定位作用。城市的指认系统是人们获得方向感最直接的渠道。它包括城市中任何有特色的实质空间如广场、建筑、街道小品、指认标志等。其中指认标志是获得指认性最直接的手段。它包括路面划线、交通换乘标志、交通导向标志等,通过改善文字信息、符号、图形设计及标志设置位置等,形成一个好的识别和指认标志,是费力不大但收效明显的措施之一。
3·3·2 整体性与层次性清晰的结构为人们提供了形成城市整体意象的基础,便于人们的行动,可使人们在把握整体印象的前提下,有序地深入掌握系统结构。而道路的布局对城市结构的清晰与否起决定性作用。城市中大量道路的布局必须是有规律的和可以预见的,结构形式应该清晰明了,否则易导致混乱。城市中除了干道系统外,还有附属于干道系统的各种层次的道路。例如初到上海的人首先经过内环线,看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壮观雄伟的南浦大桥、杨浦大桥,构成了对上海的初步印象,接着外滩、南京路、人民广场等使他对上海的印象得到进一步完善。正是这多重印象的复合构成了上海城市的整体意象。
3·3·3 特征性有特色的道路交通环境可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