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城市规划论文,本研究按照“理论研究—现状问题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提出策略”的思路,结合秦岭山区目前的特点,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等方式,发现问题并建立适合该研究区域的评价体系,并且通过熵值法、模糊评价法等方法进行了评价。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人地关系日益紧张
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土地,一切活动的开展均依赖于土地的支撑[1],然而土地资源具有总量有限、无法再生、难以替代等特性,随着人口持续增长,人与土地之间的对立愈发尖锐,这是世界上目前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2]。因此,对于土地的科学合理利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相关方面的研究也日益丰富和深入。而作为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则更为深刻。我国国家领导人早在很多年前就提出“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相协调”[3],可见我国对于土地资源的重视和珍惜。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无序扩张的传统做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而实现科学永续发展[4],已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2)生态保护更加重要
生态保护是一直以来被广泛讨论的话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前进,这个传统话题不断更新着其内涵。以往的发展模式是,一边宣传保护环境和生态,另一边却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全然不顾建设生产的负外部性和生态负效益,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生态保护多流于表面。然而随着自然生态本底不断被消耗、破坏生态的恶果不断积累,出现了众多例如水源污染、空气雾霾、温室效应加剧等重大安全问题,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的破坏已经威胁到自身的生存安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重要性已经不言自喻。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形象而深刻的阐明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进行经济建设。总书记在 2020年考察陕西省时指出,要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体化进行保护和修复,统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转型发展。在步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加强生态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应时刻贯穿于国土资源利用以及规划之中。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力学研究中产生了“承载力”的概念,1798 年马尔萨斯发表著名的《人口原理》,他认为人口的增长必然会受到粮食增长速度的约束[10];随后这个概念被帕克和伯吉斯引入到人类生态学中,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认为承载力是指“在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生物个体存在的数量的最高极限” [11,12]。可以看得到,承载力概念从一开始就包含着极限思维,但是最初仅应用于生物种群的研究,研究对象范围较为狭窄。进入工业社会,人类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对于资源的需求飞快增长,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此时“环境承载力”概念应运而出,主要是指在保证一定质量和生活水准的情况下,区域环境所能容纳人类活动极限[13,14]。环境学家认为人类社会的环境底线要维持在能够舒适生活的水平,而不仅是基本生存需求。随后关于承载人类与自然互相依存的关系。1972 年《增长的极限》阐述了资源和人口的关系,并且为可持续发展思想奠定基础。联合国 FAO 和 UNESCO 组织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提出资源承载力的定义,指在保证社会良性循环的生活水平基础上,区域可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5],概念已经由静态转化为动态平衡。随后“承载力”的概念不断延伸,在人口、城市、区域、资源以及管理决策等方面都有应用,还有文化承载力、社会承载力等非物质层面的概念外延。对于承载力概念的认知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区域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最大值,一个是在可持续条件下人类活动的上限。虽然第一种概念更加好量化,有具体的衡量单位,但是第二种概念更符合真实情况,虽然没有具体衡量单位,但是通过一些指标仍然可以量化,因此更加具有实用性[16,17]。
对于承载力的研究渐渐由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等单项研究转向综合评价。1964 年竺可桢先生对于粮食生产限制因素的研究[18];随后施雅风院士(1989)提出水资源承载力概念[19],叶文虎(1991)等人提出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20]。这一时期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土地资源承载力上,并且大多是进行单要素进行评价研究。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传统的单要素承载力研究难以应对新问题的出现,国内外学者逐渐将各种单项承载力研究进行结合,提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用来综合表征地区的资源环境整体状况。我国学者刘殿生在 1995年提出“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的概念[21],融合大气、水质、生物等多种因素;紧接着“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不断丰富,相关的研究也逐渐多样。但是在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对于其内涵和范围各不相同的理解,涌现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等各种不同、相似、交叉的定义,容易混淆。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周至县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图 2),地处关中西部,南依秦岭,北濒渭水。下辖 1 个街道、19 个镇,本次研究区选取了分布在周至县南部秦岭山区的四个镇区作为整体研究对象,包含陈河镇、王家河镇、板房子镇和厚畛子镇。研究区(图 3)地跨东经 107°39′-108°21′,北纬 33°42′-34°02′之间,北接周至县骆峪镇、马召镇,南部与汉中市佛坪县、安康市宁陕县接壤,东邻周至县楼观镇,西侧是宝鸡市眉县太白县和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总土地面积 159918.14 公顷。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1 数据来源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资料查阅、网络下载等,本研究收集数据来源如表 1: 收集到的周至县 2014 和 2018 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耕地质量、水资源状况、DEM 数字高程数据、城镇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划定成果、交通发展规划、地质灾害报告、人口数量及分布、镇域 GDP、居民收入情况等数据,可以满足本次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数据要求。
2.2.2 数据处理
本研究全部空间数据以 ArcGIS10.2 为基础,通过高斯克吕格投影统一转换至CGCS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21010-2017)》,结合研究区域内存在的土地利用类型,筛选出耕地(包含水田、水浇地和旱地)、草地、林地、园地、其他农用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其他建设用地、自然保留地、水域共计 10 种土地利用类型,并通过 ArcG IS10.2 进行可视化表达。
交通设施分布、旅游景区等数据通过核密度分析等空间数字化方法进行处理;对于社会经济指标,通过乡镇或村庄赋值和 Kriging 插值、反距离权重法插值处理。
林地是山区四镇最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覆盖全域 97%以上的面积。这其中包含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周至国家自然保护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区域,同时还有成规模的厚畛子林场、小王涧林场、永红林场。该区域气候适宜、水源充沛、土壤肥沃、阳光充足,有利于森林生长发育。人工活动痕迹少,具有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等特点。
建设用地具有沿河分布的特点。由于沿河岸地势较为平坦,且相对宽阔,因而不难发现,四个镇的城镇建设用地均沿河分布且较为集中。农村居民点用地则相对分散,既有成片分布的,例如老县城村、王家河村等;也有零星分布的,例如东涧沟村、黄草坡村等。
第三章 秦岭山区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 .................. 21
3.1 土地利用现状 ................................... 21
3.1.1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 ................................ 21
3.1.2 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特征 ..................................... 22
第四章 秦岭山区土地利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 31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4.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31
4.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32
第五章 秦岭山区土地利用优化策略和发展建议 ........................ 63
5.1 秦岭山区土地利用优化和发展方向 ........................... 63
5.2 秦岭山区土地利用优化策略 .............................. 64
第五章 秦岭山区土地利用优化策略和发展建议
5.1 秦岭山区土地利用优化和发展方向
发展不应盲目和被动,要首先确立方向和目标,尤其是在极为敏感和重要的秦岭山区,确定正确的方向和科学合理的目标,对于研究区的土地利用优化策略和发展建议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
在第二章研究区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条件情况基础上,结合第三章数据分析、实地调研对秦岭山区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的研究,以及第四章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本研究通过划定管控控制线以及针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提出相应的策略,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进行优化。
研究区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区域,在考虑自身土地资源、结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同时,其土地的利用和规划要与周边充分协调,同时更要符合周至县、西安市乃至陕西省的发展方向和政策。根据国家、省(陕西省)市(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