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对于国土空间的开发利用和规划有着基础性的作用,而土地的优化利用是解决人地矛盾、提高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的重要方式。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土地利用优化方式,能够在摸清区域现状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等现状的基础上,对于土地的承载能力有着更明了和科学的认知,并且以此为基础进行优化效果更好。秦岭山区是极其特殊的地区,它既是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也是众多保护动植物的家园,因而生态极为敏感,其生态保护一直被国家重视。但是分布在山区的村庄和乡镇依然有发展的必要和需求,因此协调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协调好生态用地和建设生产用地的分配,协调好人与地的矛盾至关重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已经广泛运用于省市县等级别的“双评价”中,但是对于微观尺度的区域却鲜有运用,而秦岭这样特殊的区域仅仅依靠县级层面粗略的“双评价”结果是不够的,因此针对此区域做因地制宜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并以此进行土地利用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按照“理论研究—现状问题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提出策略”的思路,结合秦岭山区目前的特点,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等方式,发现问题并建立适合该研究区域的评价体系,并且通过熵值法、模糊评价法等方法进行了评价。得出的结论如下:
(1)从土地调查变更数据和两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变化中可以得到,区域内几乎都是林地,建设用地和耕地占比较低;城乡建设用地的规模在不断增长,增长速度快,土地的来源大多是林地、园地和耕地,人类的活动和生态保护之间有冲突;现存城乡建设用地中有较大存量的闲置宅基地,没有得到很好利用,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2)将资源环境承载力分为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承载力三个子系统,并且通过设定 9 个指标集共 20 项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较好的反映该研究区域包含的资源环境情况;通过熵值法确定客观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有较高客观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