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城市规划论文格式、城市规划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大理双廊旅游小镇空间形态演变及发展策略研究

日期:2021年06月02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761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05180951001693 论文字数:46566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研究城市规划的论文,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和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双廊的演化历程和演化现象进行了分析,梳理出双廊镇在旅游业发展和空间形态演化过程中主要积累了生态环境破坏、土地资源日趋紧张、传统村落特色丢失和社区二元关系复杂等问题,导致以上问题出现的主要动因有市场、行政、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结合分析与研究,双廊镇今后可从重构生态平衡、合理开发用地、传承地域文化和构建新型社区等方面探索发展思路和策略。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乡村地区却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发展问题,因此国家高度重视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2014 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①中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2020 年)②提出: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2017 年,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首次提出,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乡村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主张探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振兴之路。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③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到 2020 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 2035 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 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在这样的前提下,研究乡村地区传统村镇空间形态的演变也就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下称报告)提出,从 2020 年到 2035 年,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报告》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进入新时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大理环洱海地区滨水型村镇空间形态的演变也就有了重要的时代意义。

.........................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1.2.1 研究对象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西部,东面与楚雄相邻,西面是保山和怒江,南面靠普洱和临沧,北面是丽江。洱海正好位于大理州的中部,具体位置是在大理市的市域范围内,大理市所辖的 11 个乡镇:双廊、下关、大理、银桥、湾桥、喜洲、上关、挖色、海东、凤仪、太邑正好环绕着洱海分布,这些乡镇都是以白族人口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白族人口比例占到 94%左右。大理市环洱海地区的村镇,它们有共同的白族文化民俗和白族建筑特色,但因地理区位和发展速度的不同有各自的村镇形态和空间格局。双廊镇是作为环洱海地区滨水型旅游业开发的典型代表,因此,研究双廊镇空间形态演变历程和规律,对探索环洱海地区滨水型旅游村镇和其他类似地区的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双廊镇地处大理市的东北端,洱海的东北岸,属于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被誉为"苍海风光第一镇",面积约为 218.28 平方公里,现总人口约为 17570 人,其中 84.6%为白族人口。地理位置东经 100  11 ,北纬 25  53 ,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南诏风情岛也位于双廊镇③。镇域的西面是洱海,隔海西望苍山十九峰,其余三面环山,东面是佛教胜地鸡足山,南面是蓬莱仙岛小普陀,北面是上关镇。全镇辖双廊村、大建旁村、伙山村、青山村、长育村、五星村和石块村七个村民委员会(图 1-1)。

图 1-1 双廊区位图(来源:卫片改绘)

...............................


第二章 自然发展时期村镇聚落演变的起点(2000 年以前)


2.1 自然发展时期时间节点探索

2000 年之前,双廊镇由于交通不便,整个镇子基本与世隔绝、无人问津,当地旅游业处于停滞状态,基本处于宁静渔村的自我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双廊始终保留着农耕文化的灿烂成果,是一个宁静秀美的渔村。双廊镇沿穿过镇而过的乡道呈条带分布,聚落空间呈现集中式的团块型,双廊聚落与洱海湖岸线有明显的间隔,还保留着最原始的聚落空间结构和聚落空间肌理,是典型依据道路与耕地分布的传统村镇。这一时期的双廊,几乎没有游客到这里旅游,在洱海的海岸线上也还没有修建客栈,外来投资者的目光也还没有关注到双廊,双廊还保持着自然舒适的滨海田园风光,因此笔者认为 2000 年前的双廊可以称为自然发展时期。

双廊镇地处大理市的东北端,洱海的东北岸,属于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被誉为"苍海风光第一镇",面积约为 218.28 平方公里,现总人口约为 17570 人,其中 84.6%为白族人口。地理位置东经 100  11 ,北纬 25  53 ,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南诏风情岛也位于双廊镇①。镇域的西面是洱海,隔海西望苍山十九峰,其余三面环山,东面是佛教胜地鸡足山,南面是蓬莱仙岛小普陀,北面是上关镇。全镇辖双廊村、大建旁村、伙山村、青山村、长育村、五星村和石块村七个村民委员会。双廊因为前面有南诏风情岛和玉矶岛,南面有莲花曲,北面有萝漪曲,两岛环抱在双曲之间,所以得名“双廊”(栓廊)。双廊属于典型的白族人民聚居地,因其独特的地理区位,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同时有着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和文化,还有一大批保存较好的白族传统建筑和名胜古迹,像魁星阁、毗舍古战场正觉寺、大建旁本主庙、民族文化街、南诏风情岛、飞燕寺、天生营、砂牛半岛、玉波阁、蛇山半岛等是双廊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遗产,同时双廊是一个佛教、道教、儒教和原始宗教等多元文化共融的白族聚居地。

.........................


2.2 传统集镇空间形态及用地组成结构

2000 年以前,由于双廊地处洱海东北岸,交通不便利,还不被世人所知,是一个主要依靠渔业和少量农业发展的传统白族乡村聚落,整个镇子保留着原始的空间形态,处于民族聚落的自然发展时期。

总体形态方面,双廊镇东面环山,西面毗邻洱海湖岸,2000 年前,处于自然发展阶段的双廊镇聚落空间呈现出很规律性的形态,整个镇子呈狭长的带状团块型沿南北方向分布,村落团块沿耕地与湖岸自由分布,村子间有耕地交错分布,村子间界限清晰(图 2-1)。镇子北面的双廊村耕地资源较多人口分布最为密集,为居民最大的生活空间,是以渔业和农业经济为主的传统村落,向南则有大建旁村等村子,呈零星状分布。大建旁村位于双廊镇南端的入口处,沿洱海湖岸较平坦的区域建成,东面靠山,西面临海,因为与环海路(扩建前)相邻,交通相对便利,同时拥有丰富的海景资源,也是双廊镇人口较多的村子,这一时期在大建旁存的南侧分布有较充足的可建设用地,湖岸线明显,也是典型的依靠渔业与少量农业为经济基础的传统聚落空间。当时的玉矶岛和双廊村还没有完全相连,因为岛上以焦岩为主,地势不平坦,岛上主要有五六户以渔业为生的居民,只有一座简易的木桥供人们行走。岛依旁虽然临近鱼市,是渔民日常活动的主要区域,但这一时期在这里居住的渔民并不多,可供建设用地比较充足。

图 2-1 2000 年双廊聚落空间形态(自绘)

........................


第三章 旅游产业发展时期村镇聚落演变.........................23

3.1 旅游产业萌芽时期村镇的转型(2001 年—2010 年)..................... 23

3.1.1 旅游业萌芽期时间节点探索.............................. 23

3.1.2 集镇空间形态及用地组成结构......................... 24

第四章 洱海保护背景下村镇的出路(2016 年至今).................................49

4.1 旅游产业理性探索期时间节点探索........................ 49

4.2 建设用地控制............................. 51

第五章 双廊镇空间形态演化机制及建设策略.......................55

5.1 双廊镇空间形态演化机制及建设策略探究访谈........................... 55

5.1.1 访谈对象界定...................... 55

5.1.2 访谈提纲及访谈设计........................ 55


第五章 双廊镇空间形态演化机制及建设策略


5.1 双廊镇空间形态演化机制及建设策略探究访谈

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和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双廊镇空间形态的演化历程进行了梳理,针对村镇形态的动态变化,按不同阶段从村镇总体形态、公共空间、街巷肌理、建筑形态等方面对村镇空间形态的演化现象进行分析,在分析研究演变历程和演变现象的基础上,试图探究导致村镇空间形态演变的综合互动机制和建设策略。为加强研究结论的全面客观性,研究还通过访谈调查法综合分析探究了影响村镇空间形态演变的动因、演变规律、积累的问题和建设策略。

5.1.1 访谈对象界定

本访谈调查主要针对双廊镇空间形态演化机制和建设策略展开研究,所以访谈对象主要界定为从事村镇建设管理的专家、双廊镇原住居民和长期居住双廊的投资者。

5.1.2 访谈提纲及访谈设计

(1)访谈提纲

第一,近 10 年至 20 年双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