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研究财政收入的论文,本文通过分析对新疆农民收入的现状,选取多指标体的基础上对新疆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测算,在测算农业现代化水平时选取了12个指标,测算城镇化水平时选取了17个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和无量纲化处理的方法测算了新疆1992-2017年的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水平,并用协整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进行了实证分析,现对前文进行梳理得到以下结论:第一,通过比较全国和新疆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各指标数值的比较,可以看出新疆的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另外,从表3-10农民收入来源结构的分析得出:首先,农户通过农业经营得来的收入是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占比为54.7%。其次,农户出去打工得来的非农业收入是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第二大来源,其占比为25.3%而且占比逐年增大。再次,国家财政补贴收入也占到了17.9%。最后,人均财产性收入增长不明显,2017年末占比还是低于3%。第二,农业现代化水平每增加1个单位,农民收入也相应的增加0.9471个单位(调整后的为0.3618),说明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误差修正的结果表明在短期出现波动时,系统将得到14.72%的修正。灰色关联度的结果表明,与农民收入关联度最大的为投入水平,其次是科技水平,关联度最小的为人民生活水平。另外,二级指标中农业技术人员数与农民收入关联度最大,其次是劳动生产率,最小的为电力化程度、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地膜覆盖程度、化肥使用量程度、恩格尔系数。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农业现代化不仅是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有助于打好脱贫攻坚工作,也能进一步推进农村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确保“三农”工作的有效进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为了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加强农村现代化这个薄弱环节,实现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推广“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大市场”的利益联结机制来增加农民收入。2018 年的全国两会工作指出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十大现代农业。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进农业全面全程机械化,实施“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行动计划,通过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从而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二元经济结构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也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城镇化的辐射作用使城乡之间实现统筹发展,使有利于开拓“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互惠”的良性局面,为提高农民收入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城镇化的发展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同时也增加了农产品销售渠道,以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2016 年的人大四次会议李克强总理提出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协调发展战略,鼓励更多农民进城打工,条件允许的能够在城里留下来增加工资性收入。
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始终是相辅相成关系。90 年代后我国农业发展不只取决于农业科技发展以及专业化、机械化和信息化程度,也取决于农业生产范围的扩展。城镇化的发展使大量的农村过剩劳动力不断的向城市转移,使农民增加工资性收入。另外,过剩劳动力的转移有助于人均耕地面积的增加为形成规模经营提供了便利。规模经营推进了农业全面全程机械化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实施和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基础。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
本文利用 Springer Link 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和 Web of Science 外文数据库对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影响相关的外文文献进行检索(截止 2018 年 5 月13 日 ) 。 以 关 键 词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的 文 献 有 7019 篇 ; 加 入“Urbanization”显示 72 篇,加入“Farmers’ income”显示 0 篇;关键词=“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Farmers’ income”的文献有 10 篇;关键词=“Urbanization,Farmers’ income”的文献有 22 篇;发现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外文文献几乎没有,这表明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农业现代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Zhang Hua(2011)[1]以全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收入内生增长困境的分析,认为其根本障碍在于农业的内在弱点,农民素质的滞后以及农业外部制度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力发展工业化,市场化和知识化农业等建议。学者 Olawepo R.A(2013)[2]描述卡诺河一期工程及其周边地区农民的收入活动,通过对 426 名受益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大量农村农民依靠家庭劳动、现代投入和个人能力获得生产性收入,大多数受访者一致认为农业发展有所改善,年产量和现代化的可及性都很高。同样,在农业转型方面,农业实践在当地农民采用各种技术流程的年代已经从传统变为现代。学者 Christian S Otchia(2014)[3]以刚果(非洲中部)为研究区域,本文将贫困分析框架应用于 CGE微观模拟模型的福利变化,以分析农业现代化的更好或更差模型,并估算增长和再分配对刚果民主共和国贫困变化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劳动力的技术变革会产生绝对的和相对的扶贫效应,而资本利用技术变革导致贫困化增长。此外,使用劳动力的技术变革可以独立地通过收入增长效应减少贫困。Wen Yao(2014)[4]利用 2000-2010 年中国 30 个省份的数据,建立 VEC 模型研究农产品加工和对外贸易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人均耕地面积和农民工资性收入也随着增加。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的年均纯收入也随之增多,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与各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差异有关。Wu YF (2016)[5]以福建省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 1995-2014 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 VAR 模型,研究了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农业现代化对福建省农民收入的影响较为显著,而产业结构调整对其有一定的滞后效应。
..................................
二、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一)基本概念
1、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的过程,概括的说就是用现代工业和技术装备改造农业,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思维方式管理农业,建立产量高、品质优、耗能低的农业生产体系。另外,还可以指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提高科技水平使农产品的流通得到更高效,最终增加农民收入的过程。 当然,除了上述以外农业现代化还包含农业生产者的价值理念和工农业关系的协调发展、农业体制和农村社会服务体系等方面的现代化。
2、城镇化
城镇化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形成共识。“城镇化”一词最早是被西班牙工程师赛罗在著作中首次使用,在著作中他把城镇化定义为城镇化是从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23]。本研究中的城镇化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具体体现在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第一产业逐步向二三产业转变的过程。
3、农民收入及其结构
农民收入包含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一般在研究中把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衡量农民收入的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指农民家庭总收入中,剔除从事各种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和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后剩下的余额。通常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为四个部分,各部分的具体定义如下:
(1)家庭经营性收入
所谓家庭经营性收入,主要指农民通过销售农产品所获得的所有收入,其中农产品包括耕种的果蔬、养殖业以及种植的林业等。家庭经营性收入是新疆农民的最主要收入来源。
(2)工资性收入
工资性收入是指农民为企业或者个人组织提供劳动力以获得相应的报酬的一种收入。同时其是农民的一大收入来源,指主要从事二三产业而获取的收入。
(3)财产性收入
所谓财产性收入,即农民通过变卖家中固有资产以及财产所得的全部红利以及利息收入,这部分的收入主要以转让、出租的形式产生,在本质上属于不动产的范畴。
(4)转移性收入
所谓转移性收入,即农民在售卖农产品时,政府对其进行的一系列财政补贴的资金。然而相比城市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农民的转移性收入的来源渠道较为狭窄,因此在其总收入中占据的比例较小。
............................
(二)农业现代化影响农民收入相关理论
农业现代化作为一个相对性比较强的概念,是随着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每个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农业现代化,一方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推动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人类改造和屈服自然的能力。研究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在与它能够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保证农业保障体系的稳定、加快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步伐以及达到机械化、科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的协同发展的目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农民收入增长。
1、踏板理论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有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和规模才能使农民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得到超额利润。农业新技术的广泛使用,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改善农产品品质进而提升农民收入。在市场竞争中生产者如果没有采用新技术则处于不利地位收入也会下降,使得生产者不得不在收入降低的压力下采用新技术,当然农产品也是如此。农业踏板理论指的是,在利润驱动下,市场体系中率先运用新技术的农民的超额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