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事权划分方式分析:实质上采取事权划分的要素法方式 .......................... 16
4 我国央地财政关系权责不清的状况分析 ..................................... 23
4.1 央地财政关系权责不清的状况 ................................ 23
4.1.1 决策与执行不匹配,使地方的任务超过能力 .............................. 23
4.1.2 权力上移,责任下移,造成地方政府困难 ............................... 24
5 影响我国财政权责划分方式选择的因素 ..................................... 29
5.1 国家规模 ..................................... 29
5.2 国家结构 ............................... 30
5 影响我国财政权责划分方式选择的因素
5.1 国家规模
在我们谈论央地政府间财政权责关系的时候,经常会忽略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个国家首先得有较大的地理面积、较多的人口以及相应的多层级政府。在一些小国,单层级政府就能够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产品的需要,那自然就不存在央地政府间财政事权的划分,更不存在财政事权划分方式的选择了。但在地理面积较广、人口较多的大国中,单层级的行政管理体制就无法对国家进行有效的管理,也无法提供能够满足各个区域居民需求的公共产品。正如在第二章的财政分权理论中所介绍的,此时地方政府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大国的多层级行政管理体制必然会产生处理央地政府间财政权责关系的问题,其核心在于如何在央地政府间合理有效地划分和配置财政权责,使权责清晰且匹配。此时便产生了财政事权划分方式的选择问题。
综合地理空间、受益范围、外部性、信息复杂性、激励相容、规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等诸多方面来考虑,中央政府通常会承担全国性的,与宏观调控有关的事务,而地方政府则通常承担地方性事务,并且有时候需要两者的配合合作,发挥比较优势,提高行政和财政效率。同时从理论分析和各国的实践来看,中央政府在央地政府间财政权责关系上都占据主导地位。中央财政集中了全国较大份额的财力,以保证国家总体规划和政策的落实,实施对地方财政的宏观调控,引导和协调各个地方的经济和财政活动,平衡各地区的发展差异,确保全体人民都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
6 按要素法划分实现央地财政权责关系的清晰化
6.1 按要素法划分的逻辑
建立权责清晰的央地财政关系是当前财政改革中最重要的目标。而实现权责清晰的央地财政关系的前提就是使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以及在此基础上广义的财政权力与财政责任在央地政府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与配置。在采取事权划分的要素法方式下,需进一步从事权要素的角度来探讨。在实践中,决策、支出、执行和监督的权责在有些时候并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配置。这一方面是由于理论研究的不到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模糊混乱的实践惯例与制度安排。因此很有必要对事权要素在央地政府间的划分配置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期在科学合理划分配置事权要素的基础上实现权责清晰的央地政府间财政关系。
从逻辑上分析,按要素法划分与配置权责时,决策权中的“做什么”由中央决定,以保障统一;对“做到什么程度”进行分类分档管理,扩大地方自主权;同时支出责任应与决策权匹配。执行权与执行责任应根据一定的规则尽量划归给中央或地方政府;在共同事权上,中央需承担更多的权责,主导执行并明确央地各自的执行权责。另外,应根据决策模糊性与利益冲突性的程度分类协调决策与执行。就监督权与监督责任来看,应在健全目标管理、绩效管理制度,建立地方自行汇报机制的基础上,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央地联合监督的体系。最后要继续完善权力与责任清单制度,努力实现广义的财政权力与财政责任的清晰划分与合理配置。
我国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因而首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反映在财政改革上就是要继续坚持中央的统一领导,确保中央的政策得以落实,并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让财政体制真正发挥出推动经济发展,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其次,我国是一个单一制国家,中央集权的程度会相对较高,同时地方政府的权力也是由中央政府根据统治、管理的需要授予给地方的,中央作为委托人,应该决定国家这架马车向哪个方向行驶。然后在我国相对集权的行政体制中,政府呈现出条块结合的形式,央地政府间具有明显的行政隶属关系,地方服从于中央并对其负责,中央政府有权也有可能主导决策的制定。最后,中央的税收权绝对集中,地方的发债权严格受限以及历史上中央集权的传统都表明了维护中央权威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而表明了中央主导决策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