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价值论与商业秘密侵权实际损失认定
1.2.2 商业秘密侵权实际损失厘定方法
1.2.3 商业秘密侵权实际损失认定的有效性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商业秘密侵权实际损失厘定的理论基础
2.1 商业秘密侵权实际损失的概念界定
2.1.1 民商事领域实际损失的涵义
2.1.2 民商事领域损失与实际损失辨析
2.1.3 民商事领域损害与实际损失辨析
2.1.4 商业秘密侵权实际损失界定
2.2 反事实理论与商业秘密侵权救济
2.2.1 反事实理论
2.2.2 反事实理论框架下的损害赔偿
2.2.3 反事实理论在商业秘密侵权救济中的应用
2.3 市场结构理论与商业秘密侵权实际损失认定
2.3.1 市场结构理论
2.3.2 市场结构理论在商业秘密侵权实际损失认定上的延伸
2.4 商业秘密侵权实际损失厘定的法律规定
2.4.1 商业秘密侵权实际损失计算方式的立法沿革
2.4.2 商业秘密侵权实际损失认定的现行法律特点
2.4.3 司法审判中商业秘密侵权案件数据分析
第3章 商业秘密侵权实际损失厘定原则、影响因素与国际比较
3.1 商业秘密实际损失厘定的基本原则与适用规则
3.1.1 填平原则
3.1.2 适用规则
3.2 商业秘密侵权实际损失厘定的影响因素
3.2.1 销量损失
3.2.2 价格侵蚀
3.2.3 其他因素
3.3 商业秘密侵权实际损失厘定的国际比较
3.3.1 美国
3.3.2 德国
3.3.3 经验与启示
第4章 产品同质化情景下商业秘密侵权实际损失模型
4.1 产品同质化情景下的模型设定
4.1.1 产品同质化
4.1.2 同质产品竞争典型模型的基本假设
4.1.3 模型适用性分析
4.2 双寡头产品同质化情景下商业秘密侵权实际损失模型
4.2.1 产品同质化情景下的古诺均衡点
4.2.2 价格、销量与利润损失
4.3 产品同质化情景下多名竞争者情形的商业秘密侵权实际损失模型
4.3.1 产品同质化情景下的古诺均衡点
4.3.2 产品同质化情景下多名在位者vs单一侵权者情形的实际损失
4.3.3 产品同质化情景下单一在位者vs多名侵权者情形的实际损失
4.3.4 产品同质化情景下多名在位者vs多名侵权者情形的实际损失
4.3.5 产品同质化情景下商业秘密权利人实际损失与侵权获利比较分析
第5章 产品差异化情景下商业秘密侵权实际损失模型
5.1 产品差异化情景下的模型设定
5.1.1 产品差异化
5.1.2 差异化产品竞争典型模型基本假设
5.2 双寡头产品差异化情景下商业秘密侵权实际损失模型
5.2.1 产品差异化情景下的古诺均衡点
5.2.2 价格、销量与利润损失
5.3 产品差异化情景下多名竞争者情形的商业秘密侵权实际损失模型
5.3.1 产品差异化情景下的古诺均衡点
5.3.2 产品差异化情景下多名在位者vs单一侵权者情形的实际损失
5.3.3 产品差异化情景下单一在位者vs多名侵权者情形的实际损失
5.3.4 产品差异化情景下多名在位者vs多名侵权者情形的实际损失
5.3.5 产品差异化情景下商业秘密权利人实际损失与侵权获利比较
第6章 商业秘密侵权实际损失模型的司法应用及案例验证
6.1 产品同质化情景下商业秘密侵权实际损失模型的司法应用
6.1.1 双寡头条件下的商业秘密侵权实际损失模型
6.1.2 多名竞争者条件下的商业秘密侵权实际损失模型
6.2 产品差异化情景下商业秘密侵权实际损失模型的司法应用
6.2.1 双寡头条件下的商业秘密侵权实际损失模型
6.2.2 多名竞争者条件下的商业秘密侵权实际损失模型
6.3 案件基本情况与实际损失计算
6.3.1 案件基本情况
6.3.2 实际损失计算
6.4 判决结果与模型计算差异分析
6.4.1 判决结果的误差分析
6.4.2 模型计算结果的误差分析
第7章 我国商业秘密侵权实际损失厘定制度优化
7.1 立法建议
7.1.1 引入基于多边竞争的混合计算方式
7.1.2 明确商业秘密侵权实际损失厘定的适用主体
7.1.3 提升商业秘密侵权实际损失厘定的科学化与精细化
7.2 司法建议
7.2.1 适时适用商业秘密侵权实际损失模型
7.2.2 建立中立经济专家制度
7.2.3 优化举证规则
7.2.4 建立分诉制度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