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题目/选题栏目提供最新博士论文题目/选题格式、博士论文题目/选题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经济学博士论文选题2024(5篇)

日期:2024年08月09日 编辑:ad202406042116132969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65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2408090957388006 论文字数:20000 所属栏目:博士论文题目/选题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博士毕业论文 Docotor Thesis
区开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学者们从城市土地利用、交通与土地互动关系、土地综合开发模式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但也应看到,综合考虑中国现实情景,基于运输与时空经济视角构建统一分析框架,对影响高铁站区开发的关键要素进行系统分析仍具有很大研究空间。本文基于运输经济学和时空经济分析理论,辅助运用利益相关者、演化博弈和机制设计等理论,尝试对高铁站区开发问题进行一次系统研究。论文研究的经济学问题可归纳为一个运输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背景下铁路行业与城市如何深度协作、协同共赢的问题。基于此,本文立足高铁站区的产品—资源—网络经济特性,基于运输业网络形态分层分析方法,构建了高铁站区开发的经济学解释框架。论文在时空经济视角下剖析了运输化与土地综合开发的演化历程和时空平衡机制,探讨了政府、铁路企业及开发企业的博弈过程及均衡策略选择,探究了嵌入信息效率与激励相容的机制设计,分析了当前较为成功的中国香港和日本土地综合开发机制。选取国内代表性较强的重庆沙坪坝站、东莞虎门站、杭州西站和沿江高铁进行案例分析,以验证本文提出的经济学分析框架,最后对我国高铁站区开发提出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分析了高铁站区开发的技术经济特性。轨道交通土地综合开发普遍具有以即时制、完整性为代表的产品特性;以线路、车站等硬资源和管理制度、资金补助等软资源为主要内涵的资源特性;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为特征的运输网络节点特性。在此基础上高铁站区开发还呈现出以下突出的技术经济特性:需求维度下,高铁出行人群对时间价值更为敏感、对服务水平要求更高;功能维度下,高铁站区是同时服务于城市内部和外部客流的区域和城市双重高可达性场所;结构维度下,高铁站区开发能够满足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城市群合理分工与合作联动的发展需求。(2)建立了高铁站区开发的网络形态分层分析框架。提出了高铁站区开发的三重基本关系:运输化与城镇化时空匹配的供需关系、多主体博弈均衡的利益关系、公共资源权责配置的条块关系。在此基础上将分析框架划分为站区资源层、组织模式层和政策体制层。其中,站区资源层的核心是在站区开发中引入时间和空间管理,构建供需匹配的完整运输产品;组织模式层的核心是通过多方博弈寻找最优的开发合作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政策体制层的核心是通过信息共享和激励相容的机制设计激发市场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3)研究了运输化与土地综合开发的演化平衡关系。从演化历程来看,铁路站区逐渐从单纯交通节点向区域和城市高可达性的功能目的地转变。因此高铁站区开发的价值呈现是节点、场所和媒介三种价值相互融合并趋向最大化的过程,其本质是在解决运输化和城镇化的时空平衡矛盾。从时间上看,体现为开发时机和延续时间的决策选择;从空间上看,体现为铁路和城市功能的资源配置,需要从时间约束、空间约束、时空梯度约束三个维度来实现其时空秩序的合理化。(4)研究了高铁站区开发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均衡关系。高铁站区开发是一种协作治理的过程,论文系统阐释了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权责关系、合作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提出了符合我国铁路行业特点的“政企分开+公私合作”两阶段开发模式,并通过构建相关博弈模型,进一步论证了政府在开发过程中具有降低交易成本和激励生产效率的作用,在促进博弈均衡中主导作用明显;铁路企业的规划引导意愿随着期望收益的增加而增长;开发企业则始终以自身效益最大化为衡量标准。(5)研究了政府与企业间的协作机制和治理路径。在中央政府层面,现行土地管理制度使得资源配置的机会成本升高;在地方政府层面,铁路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双轨体制存在脱节;在铁路企业层面,国铁集团发展目标的差异导致高铁站区开发的外部压力和内生动力不足。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嵌入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的机制设计,在内部构建信息共享的合作机制,实现铁路规划和城市规划一体化推进;在外部构建容积率奖励等激励性规制,提升企业获得高铁站区开发收益的积极性。本文创新点具体体现在:(1)构建了高铁站区开发的基本分析框架,揭示了影响高铁站区开发的三项关键因素:运输化与土地综合开发的时空匹配、多主体利益诉求的博弈均衡、政企间公共资源配置的权责关系。(2)将时空经济分析理论与土地综合开发的时空特性相结合,提出了特定时空范畴下高铁站区开发的时序规划及资源配置模式。(3)界定了包括政府、铁路企业和开发企业在内的利益相关者,搭建了多主体视角下高铁站区开发的主体关系框架,并通过相关博弈模型论证了多主体合作提升社会经济效用的可行性。(4)建立了嵌入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的高铁站区政企协作机制,提出了包含协同管理以及激励性规制的治理路径。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土地价值与价值捕获相关研究
        2.1.1 土地价值与土地增值
        2.1.2 土地价值捕获工具
    2.2 交通与土地互动关系相关研究
        2.2.1 交通对土地价值的


经济学博士论文选题 第四篇
《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地租理论比较研究
庞阳
吉林大学
摘要:地租作为一种特定的收入形式,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将二者的地租理论作比较研究。《资本论》作为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巨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的地租理论自然是重点批判的对象。这种批判并不是单纯地否定,而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批判。本文认为,《资本论》中的地租理论相对于《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的地租理论而言,既有共识又有分歧,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正是在上述基础上实现了超越。通过对《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各自的地租理论内容本身的比较,本文认为二者地租理论的共识和分歧各表现为三个方面。《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在地租理论上的共识,主要表现在地租界定、地租产生条件和地租分配等三个方面:二者均认为,真正地租是为使用土地本身而支付的报酬,而不应当将固定在土地上的资本的收益计算在内;土地的自然生产力差异和后天生产力的差异,是级差地租产生的重要条件;地租分配并不改变土地产品价格,但导致阶级对立。《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在地租理论上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地租与土地耕作序列的关系、地租与土地产品价格的关系、地租与劣等地的关系等三个方面:《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认为土地耕作总是由优等地向劣等地推进,而《资本论》则认为土地耕作存在多种序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认为只有土地产品价格不断提高才产生地租,而《资本论》则认为无论土地产品价格不变、上涨、下跌都能产生地租;《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认为劣等地只提供一般利润而不提供地租,但《资本论》认为劣等地不仅提供一般利润而且提供超额利润,因此也提供地租。立足《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地租理论的共识和分歧,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下,本文认为——《资本论》的地租理论是对《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地租理论的继承和批判。《资本论》继承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以劳动价值论和土地生产力理论作为研究地租的基础理论工具;继承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地租不是对劳动工资和资本一般利润扣除的基本理论观点;继承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地租是土地产品价值分配结果而不决定土地产品价值的重要理论结论。《资本论》批判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地租理论的资产阶级研究立场——无视劳动是地租的来源,无视地租本质是对剩余劳动的榨取;批判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地租理论的理论缺陷——片面地强调地租的使用价值属性忽略价值属性,错误地将地租产生条件等同于产生原因;批判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地租理论的发展规律——没有正确预见平均地租和平均地租率的变化趋势。纵观《资本论》地租理论相对于《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地租理论的共识、分歧、继承和批判,本文认为——《资本论》地租理论实现了对《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地租理论的超越。这种超越表现在《资本论》对——地租性质、地租形式、地租产生条件和原因、地租发展趋势——的科学揭示。在地租性质的研究方面,《资本论》科学揭示了级差地租的虚假的社会价值的成分,科学揭示了地租本质上是土地私有权的经济表现。在地租形式的研究方面,《资本论》立足级差地租第一形式科学揭示了级差地租第二形式,立足级差地租形式科学揭示了绝对地租形式。在地租产生条件和原因的研究方面,《资本论》科学揭示了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产生条件的不同,科学揭示了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产生原因的不同。在地租发展趋势的研究方面,《资本论》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地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将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消亡而消亡。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