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题目/选题栏目提供最新博士论文题目/选题格式、博士论文题目/选题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经济学博士论文选题2024(5篇)

日期:2024年08月09日 编辑:ad202406042116132969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65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2408090957388006 论文字数:20000 所属栏目:博士论文题目/选题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博士毕业论文 Docotor Thesis
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6.1.1 唯物史观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基础
        6.1.2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建立
        6.1.3 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6.2 马克思对西方经济学阶级性的揭露与批判
        6.2.1 马克思在价值理论上对西方经济学的批判
        6.2.2 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揭露西方经济学掩盖阶级本性的虚伪面孔
        6.2.3 马克思对西方经济学阶级本性的全面批判
    6.3 马克思主义批判西方经济学阶级本性的现实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经济学博士论文选题 第二篇
新发展格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常晶
东北财经大学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自从开启市场化改革后,逐渐形成以外循环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并屡创增长奇迹,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全球化进程出现新变化,传统的出口增长模式已经与现在的经济发展阶段不相适应,尤其是面对两个变局的时代背景,统筹好国内国际发展的机遇和风险,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显得尤为重要。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国内经济稳定发展做出的重大策略,也是深刻应对国际发展瓶颈和复杂局势现状的重要战略抉择,同时为解决新时期面临的中长期问题提供了重要保障。由此可见,深入解读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与逻辑,对于理解国内大循环发展与高水平国际循环具有重要意义。自2020年新发展格局战略被首次提出以来,现有文献已经对新发展格局的内涵、理论、历史和实践等不同维度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但是,新发展格局战略提出时间较短,已有文献依然有待继续深化和补充。由于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当前时代问题提出的重要战略,为了回应世界格局与中国国情的变化,研究新发展格局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并贯穿时代背景与中国实际。鉴于此,本文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下进行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借鉴“中心—外围”理论,运用文本分析法、系统研究法、比较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法对新发展格局进行一般分析和逻辑分析,力图实现对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与逻辑的深刻理解。本文除绪论和文献综述之外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3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新发展格局的研究范式。这部分是通过分析新发展格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立场、观点与方法,为文章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新发展格局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分别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立场、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为研究观点、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贯穿系统研究法为研究方法,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过程。同时,马克思立场、观点与方法是统一的,由此,研究新发展格局的“三次比较”与“三重逻辑”也具有统一性。第二部分(第4章),新发展格局的基本概念与“三次比较”。这部分首先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入手梳理新发展格局的基本概念,然后从双循环测度的比较、典型国家发展史的比较与两种社会性质的比较,研究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从双循环测度出发,比较了不同国家的国内国际循环以及具体分解形式。这部分主要利用投入产出模型,采用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测度了发达国家、新兴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国内国际循环指标,并利用分解出口价值的方法测算和比较了不同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特征,为论证世界不同经济体的国内国际循环差别提供了事实佐证。从世界典型国家发展史出发,比较了国家崛起与衰落的过程。这部分主要分析西班牙与葡萄牙的兴衰史,英国、美国与日本成为中心国家的发展史,印度和巴西成为新兴国家的发展史,总结世界典型国家发展过程的历史规律与经验,为研究中国提出的新发展格局的历史逻辑做铺垫。从两种社会性质出发,比较了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参与全球化的性质。这部分阐释了资本主义国家融入全球化的表现逐渐从殖民掠夺转向经济掠夺,归根结底体现的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不平等性质,而社会主义国家融入全球化则是国家间的普惠共赢,从而说明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秉持着社会主义性质,并且与资本主义全球化有本质区别。第三部分(第5、6、7章),新发展格局的“三重逻辑”分析。这部分主要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层面研究新发展格局的生成逻辑。理论逻辑层面主要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并借鉴“中心—外围”理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基础,辩证地分析出国内循环存在的“中心—外围”格局,以及资本主义体系下国际循环产生的“中心—外围”格局,从而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和世界意义。历史逻辑层面始终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将中国放在世界全局之中,从整体性和全局性角度,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内国际循环历史运动规律,从更长的历史时期探索国内主循环培育、国内国际循环联动的政策目标,形成新发展格局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脉络,进一步总结和升华新发展格局去依附的核心线索,全面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层面本质上要指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背景是新发展阶段下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选择,而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路径是供给侧与需求侧动态平衡、统筹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循环关系、推动改革发展与稳定同向同行,最终新发展格局的实践目标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形成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发展相统一的实践逻辑。基于上述研究,本文体现了三个方面的创新:第一,在研究视角上,主要表现在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阐释新发展格局。由于已有文献对解释新发展格局的学理性有待深化,本文试图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结合中国具体实践和时代背景,对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和逻辑进行研究,挖掘和生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发展格局,从而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成果。第二,研究内容上,主要表现在深入研究了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在理论逻辑层面,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借鉴“中心—外围”理论重构新发展格局,进一步阐释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与世界意义。在历史逻辑层面,基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解读和总结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以更详细的历史材料理解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客观规律,最终找寻去依附与独立自主的核心线索。在实践逻辑层面,基于新发展阶段与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背景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路径,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目标,形成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发展的统一。第三,研究方法上,主要表现在运用系统研究法分析新发展格局。论文运用系统研究方法,在“三次比较”的基础上分析新发展格局的“三重逻辑”。第一次比较与理论逻辑实现了定性和定量的结合,第二次比较与历史逻辑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第三次比较与实践逻辑都突出了新发展格局的社会主义性质,从而新发展格局的“三次比较”与“三重逻辑”存在对应的关系。与此同时,“三次比较”的内在关系是围绕“中心—外围”思想对新发展格局进行一般分析,阐释了资本主义体系下世界经济结构是“中心—外围”的旧格局,这为后面从“三重逻辑”中研究新发展格局做铺垫,即从纵横交错的理论、历史与实践中抓住新发展格局的特征,改变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中心—外围”旧格局,形成完整的逻辑分析框架,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意义。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国内外研究背景
        1.1.2 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与不足
        1.3.1 创新之处
        1.3.2 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整体研究概貌
        2.1.1 新发展格局的学术著作研究
        2.1.2 新发展格局的学术论文研究
    2.2 视角维度研究
        2.2.1 新发展格局的政治经济学视角研究
        2.2.2 新发展格局的其它视角研究
    2.3 具体维度研究


经济学博士论文选题 第三篇
高铁站区土地综合开发的经济学分析 ——基于运输与时空经济视角
马春山
北京交通大学
摘要:中国高速铁路经过二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高速铁路不仅改善了沿线城市的交通发展水平、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而且优化了地区资源配置、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然而随着高速铁路的建设和发展,高铁车站与周边城市空间融合程度不够、城镇化进程与土地资源不足的矛盾愈发凸显,制约了高铁服务水平和城市运行效率。从国际实践经验来看,高铁站区土地综合开发(简称高铁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