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建筑学论文格式、建筑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中国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历时流变探析

日期:2023年12月11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257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312081016058217 论文字数:69622 所属栏目:建筑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建筑学论文,本文以中国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为整体研究对象,以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历史特点为阶段划分,以学院式与现代主义基础教学的发展为线索,通过文献考据和对基础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出我国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在时间上的变化特点和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建立了新型教育体制,奠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基础。也是在西方影响下,建筑学科经历着从传统营造向现代建筑工业体系的转变,新的行业状况要求职业建筑师,培养新型建筑人才势在必行。二者共同催生了现代建筑教育制度。我国第一个在高等学校中设立的建筑系是成立于1927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建筑科,若从其前身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诞生开始计算,2023年正值我国高等建筑教育诞生百年。百年间,中国高等建筑教育几经曲折发展,凝聚几代建筑学人的探索,形成如今的繁荣面貌。

建筑教育是建筑学科的重要内容,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建筑人才的重要任务。建筑设计基础是建筑教育中的关键内容,它既是关于建筑学的核心问题——建筑设计的探讨,又是向学生传授这一核心问题的第一阶段。所谓根深而枝叶茂,从个人角度来说,它影响着学生对建筑的认知,进而使得学生的专业学习乃至职业生涯都有良好的发展。从学科层面来讲,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是建筑学科对于建筑设计问题思考的外化形式之一,是设计精神的体现和重要传播途径,在其影响下成长的建筑人才也将在今后的理论研究和行业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时代发展带来新技术和新思想,从建筑结构材料的突破和高度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到参数化设计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形成了不断丰富的建筑学内涵,多学科之间的交互发展扩大了建筑学的外延,同时也给建筑行业带来发展,我国建筑教育面临着教学与实际工作脱离的境况。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的新阶段,高等教育的观念、功能、课程与教学形式等都将发生显著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变化。在建筑学高等教育中体现为学生的增多和学生素养的差别,加上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丰富,建筑教育的观念也应当与时俱进,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多方面内容加以思考和创新,以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

1.2.1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2.1.1时空范围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科成立于1927年,是中国高等院校中的第一个建筑系。其前身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已具一定高等建筑教育的特点,且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建筑科的创立基本是继承了苏州工专的师生资源和课程体系,故确定本研究的时间范围为1923年至今。同时,在此处明确本研究的空间范围为中国大陆地区。

1.2.1.2建筑设计基础

对建筑设计基础的定义,在词义上可以理解为学习建筑设计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绘画、制图、结构、历史与理论等多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在我国的高等建筑教育中,往往需要通过建筑学专业一二年级的综合学习才能掌握完全。

从狭义来说,“建筑设计基础”是建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课程单元,属于建筑设计类课程的基础阶段,最初在我国建筑教育中又称“建筑初步”或“建筑设计初步”,其中包含“建筑初级图案”、“建筑设计初则”、“建筑学原理”等课程。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国内学校陆续采用“建筑设计基础”的名称,2000年经全国建筑学专业评估委员会评定后,成为全国统一课程名称。当前“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主要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关于建筑方面的认知和理论,引导学生掌握建筑表现基本技能并培养设计的思维和初步设计的能力。为了研究内容的边界清晰,本文研究的主要是狭义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也涉及一部分设计原理和基础绘图表现等与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紧密联系的课程。

第2章1952年以前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

2.1学院式基础教学的建立与发展

我国高等建筑教育建设初期并没有固定的方法可以直接采用,各个建筑院系一般是依照创立者在留学阶段曾接受的教育方式逐步展开探索。从教育模式的源头上来讲并不复杂,相继引入了工学院模式和美院模式的建筑教育。但在移植本土的过程中,两种教学模式的分布和基础教学的内容产生了交叉:无论源头是美院模式还是工学院模式,大部分的建筑系开设在了工科院校中;而在基础教学方面,学院式的影响最为广泛,经由多国的建筑教育和在各国留学归国的教师进入中国,大部分建筑院系在基础教学方面都是参照了源自巴黎美术学院的学院式方法[9]。这推动了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初步形成和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一条重要线索。

2.1.1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初步形成

由于教师的教育背景和接触的建筑理念、职业实践不同,加上相对自由的背景和教育发展初期缺乏统一的教学规范,各建筑院系遵循学院式基础教学的程度和侧重也有所不同,结合各自独特的建筑理念,各院系基础教学的初步形成过程各具特点。

2.1.1.1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及中央大学建筑科建筑设计基础教学

1923年,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创办建筑科,建筑学正式从土木学科中分离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柳士英为首任科主任。由于时任主要教师柳士英、刘敦桢、朱士圭等都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因此教学具有明显的工学院倾向,并以“培养全面懂得建筑工程,能担负整个工程设计到施工的全部工作的人才”为目标[10],具体课程也参考了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在27门专业课程中有16门与工程技术相关(表2.1)。

建筑学论文怎么写

2.2现代设计基础教学萌芽

2.2.1现代建筑意识在设计教学中的体现

学院式基础教学模式在我国早期建筑系中的地位是逐渐稳固且不可撼动的,无论是训练方法还是教学题材都遵循学院式基础教学的范式。但即便如此,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建筑进入我国建筑实践领域,现代建筑的意识便开始存在于各高校中。

现代建筑意识首先在学生的设计作业中有一定体现。东北大学建筑系建系初期的学生作品中已经出现了不对称的设计手法(图2.3),学生后期转移至上海时,上海的现代建筑已经十分普遍,面对更加开放的环境,在高年级的设计作业中尤其是一些非政治性的建筑类型的中采用简洁的现代形式。中央大学建筑系基础教学贯彻了学院式方法,但由于指导教师多为从事建筑实践的建筑师,基础课程之后的系列设计如都市住宅设计、乡村学校设计中都体现了现代主义倾向。严谨遵循学院式教学之江大学建筑系,也不只追求古典形式,明确要求学生“不必遵循西方古典建筑形式而自由发挥,设计出自由形式并实用的房子”(图2.5),允许对现代建筑进行设计上的创造和思考[21]。可见现代建筑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开始对设计教学产生影响。

除了学生设计作品中的现代主义倾向,甚至有学校公开表明倡导现代主义建筑的立场。勷勤大学建筑工程系虽然在设计基础教学上采取了学院式的方法,但同时也是受现代建筑影响最早的学校,教学中具有鲜明的现代建筑立场,推动了现代主义建筑在我国的传播。自30年代建校起,设计教学理念便已受到现代建筑理念的影响。1935年,学校明确向社会表明了对于新建筑的追求并举办了教学成果展览会,展出学生的设计作业,将现代建筑的教学成果向外界公布,学生们称之为“新建筑运动”[16]。学校的教育理念也促使学生形成了现代建筑思想,1936年郑祖良等毕业生创办建筑杂志《新建筑》(图2.6),继续宣传现代主义建筑。与之类似的还有早期的重庆大学建筑系在设计教学中明确地提倡现代风格。

第3章 1952-1970s末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 .................. 40

3.1 建筑教育的曲折发展 ...................... 40

3.1.1 高等院系调整与建筑院系基本格局................... 40

3.1.2 建筑教育向苏联学习 ................ 41

第4章 1970s末-20 世纪末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 ...................... 56

4.1 基础教学的恢复与教学改革的前奏 ...................... 56

4.1.1 恢复的学院式基础教学与新内容 ...................... 56

4.1.2 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 59

第5章 20 世纪末以来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 .................... 81

5.1 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在当前阶段的发展概况 ..................... 81

5.1.1 教学趋同与特色提出 ............................. 81

5.1.2 设计教学体系混杂 .......................... 82

第5章20世纪末以来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

5.1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在当前阶段的发展概况

5.1.1教学趋同与特色提出

1988年建设部批准了关于建筑师资格考试及建筑教育评估的建议,1991年建筑教育界首次开展了建筑院校职业学位教育评估,确定五年制本科学制是培养建筑学本科专业学位的必要条件[46]。199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了建筑学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同时组成全国高等学校建筑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至2021年5月,共73个学校的建筑学专业本科评估合格有效[47]。本世纪以来,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了系列建筑教育交流活动,中国高等学校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暨全国高校建筑学院长系主任大会每年由各建筑系轮流承办,每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作业观摩与评选与全国高等学校建筑设计教案和教学成果评选,这些活动成为促进建筑教育工作交流发展的平台。

上述种种制度和机制的建立是为了提升全国建筑教育的整体水平,从实际情况来看确实取得一定成效,建筑教学迅速规范。但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建筑教育却在这种机制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呈现出了同质化的局面,类似的教学交流机制或许反而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