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到这个问题,各个学校又纷纷开始强调各自的特色,意图找到一些能够区别于他人的路径方法。近年来,各建筑院系经过调查研究和反复斟酌,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理念与计划上确有各自的说法,在强调学术成果的高等教育体制下,教师们开始尝试用学术研究的设计理论来组织设计基础教学并搭建了各自的教学框架,但这些计划体现在实际教学成果中的差别并不大。至今,特色的问题是我国建筑设计教学上依然存在的普遍的忧虑。
第6章中国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历时特点与当代趋势
6.1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历时特点
前文将我国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分阶段分别展开了详细的论述,而从建筑教育发展百年的整体来看,我国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从初步创立到逐渐建立了以学院式为主导的基础教学体系,在以渲染和构图为核心的基础教学逐渐走向成熟的同时,出现了基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的以构成为线索的基础教学,二者并行至八十年代后渲染构图的模式逐渐退出基础教学,而以空间为核心的基础教学迅速发展,至当前已经成为基础教学的普遍模式,构成教学则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融入其中。几条线索并肩交替发展,这是基础教学的核心线索随时间发展的变化(图6.1)。在这样的历时发展中,同时也能够看到在此之外的种种特点。
6.1.1在不断探索中建立发展
6.1.1.1制度的探索
在内忧外患的时代,我国急需培养本土的建筑人才,此时由第一批留学归国的建筑师主持引领,参照西方的建筑教育创立了我国的最初的建筑教育制度,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这不仅使得我国早期以学院式为主导的基础教学体系得以顺利的建立,相对自由的教育制度甚至孕育出多元化的教学。进入五十年代后的建筑教育面临制度约束,也限制了基础教学的进步,七十年代末期建筑教育迎来着长期停滞后的重新开放,教学制度急需重新建立,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制度成为新的挑战,在没有经验的前提下,建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评估委员会,规范了高等学校建筑专业的建设发展,使建筑教育重新走上正轨。四十年过去,当前的建筑教育体制发展成熟,多年来未有大的变化,这既是一种稳定也是一种危机。面临新时代和新机遇,或许必须要在制度层面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