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会计论文,本文基于社会大环境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探究环境信息披露对企业债券违约风险,在信息不对称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对两者关系进行分析。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科技取得长足进步,实现跨越式发展,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经济利益逐年增加的今天,环境污染依然存在。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以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为代价的,气候变化、冰川消融、生态失衡,甚至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长治久安,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率,旨在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绿色金融。我国已经进入到经济高质量发展应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时期。
环境污染最大的污染源来自于工业污染,而企业是工业污染的制造者,国家和社会重视企业的经营行为以及环境治理能力。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体,难以依靠其自身主动规范经营行为。因此,为强化外部监督,需要企业对外披露环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污染物排放量、环境政策、环保行为、环境违法行为、环境治理能力等多方面。政府为规范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及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方面,国家于2014年重新修订了《环境保护法》、2015年重新修订了《大气污染防治法》、2017年重新修订了《水污染防治法》,政府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了企业应履行的责任,以及需要达到的各项环保标准,是阻止企业污染行为的第一步。2008年国家公布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明确规定了企业应当对外公开的环境信息内容、公开方式和程序。2010年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划分了16类重污染企业指出企业应当进行全面、准确、及时的环境信息披露。2020年,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要求,党中央颁布了《关于构建现代环境体系的指导意见》,该意见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对外公布环境信息,我国环境信息披露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在该意见的指导下,生态部于2021年颁布了《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对意见中所涵盖的内容进一步细化。
1.2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研究2018-2022年沪深A股上市发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对企业债券违约风险的影响,融资约束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和媒体关注度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本文还基于产权、地区对环境信息披露对债券违约风险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在理论层面具有重要价值,现实层面具有指导意义。
1.2.1理论意义
首先,以往关于环境信息披露与债券的文献主要聚焦于环境信息披露与债券的信用利差、融资成本、企业价值等方面,近年来有涉猎到信息披露与债券违约风险的研究也多侧重于会计信息、财务信息等。较少有文献直接研究环境信息一类的非财务信息对企业债券违约风险的影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信息和环境风险备受重视,本文通过研究环境信息披露对企业债券违约风险的影响,能够扩充相关文献,深入分析环境信息披露影响公司债券发行的内在机制。
其次,国家和专业机构等并未统一环境信息披露的衡量标准,本文选择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企业披露的信息进行定性、定量分类,并结合以往学者提出的环境信息披露内容和划分的指标进行赋值,进而确定环境信息披露的衡量方法,提升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
为深入分析环境信息披露与企业债券违约风险的关系,本文将融资约束作为中介变量,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影响违约风险的作用路径,将媒体关注度作为调节变量,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研究了外部监督手段对两者关系的影响。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
2.1.1环境信息披露
环境信息披露的是指企业按照适当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其生产经营过程中与环境相关的信息,应该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既要包括货币化的定量信息,也要包括非货币化的定性信息,展现环境绩效的同时,也应披露不足之处。在公开的过程中,所披露的内容受社会、政府、债权人等多方监督。这一行为符合国家政策与社会要求,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向外界传递出企业重视环境保护的信号,提高企业声誉。
近年来,国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愈发重视,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目标,强调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要求。国家生态环境部在2021年11月26日年公布了《企业环境依法披露管理办法》,要求企业应当依法、及时、真实、准确、完整地公布相关信息,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包括企业基本信息、环境管理信息、污染物排放及治理、碳排放、生态环境应急及违法信息等八大类。本文依据规定,将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作为衡量环境信息披露的变量指标,披露内容详细分为环境管理披露、环境认证披露、环境信息载体披露、环境负债披露、环境业绩与治理披露等五种类型二十五项具体内容,并且按照货币化信息与非货币化信息分类,对定量、定性描述进行赋分。
2.2理论基础
2.2.1信息不对称理论
在完全市场的情况下,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资源是均等的。但现实并非完美市场,不同主体之间所获取的信息量和准确度是有差别的,拥有更多信息的一方相较于另一方有更大的优势,能做出更符合自己利益的决策,因此产生了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主要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由于事前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对市场环境拥有较少信息的一方对企业或产品了解不够多,可能会出现选择被高估的产品导致投资者利益受损,而没被选择的高质量产品则可能因为融资不足而被淘汰,进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市场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的产生。道德风险则是事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通常情况下,卖方所获取的信息要多于买方,并借助信息差获取商品以外的利益,委托——代理关系应运而生,代理人更关注自身的利益,对于投资者不利的消息可能不会告知,产生道德风险。
债券的发行方和购买者之间也存在这种信息不对称。事前不对称体现在,发行方对于本公司的了解远远高于购买者,但为了债券的流通,对不利于债券发行的信息可能选择不披露,致使购买者不能完全获取有关公司及债券的真实情况,只能依靠评级机构等第三方所提供的结果评判是否投资,当购买到风险较高的债券是可能会导致自身利益受损、劣质债券横行加剧了自身无法按时履约的风险。事后信息不对称主要是指在债券发行之后,投资者无法了解发债主体真实的经营情况,发债主体不按约定使用筹集资金导致违约风险增加。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3
3.1 理论分析 .................................... 23
3.2 研究假设 ......................... 23
第4章 研究设计..................27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 27
4.2 变量选取 ........................... 27
第5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33
5.1 描述性统计 ................................ 33
5.2 相关性分析 ............................... 34
第5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
5.1 描述性统计
表5-1对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控制变量、中介及调节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被解释变量债券违约距离DD的最小值为-27.992,最大值为4.607,两者差值高于31,说明发债企业的情况各有不同,部分企业面临经营困境或者已经出现了债券违约的情况;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1.914、0.051,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存在大部分企业的债券违约风险超过了平均水平的可能性,侧面反映出企业需加强对所发行债券的管理,将债券违约风险保持在可控范围内,如果企业债券违约风险普遍较高,不仅会威胁债权人的利益,影响发债企业的社会声誉,更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解释变量EDI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3.738,平均值、中位数分别为2.641、2.833,标准差为0.798,说明只存在少数企业未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大部分的企业均在政策引导下积极向社会披露环境信息,但是不同的企业所披露的详细、全面程度有所不同。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社会要求的提高,发债企业逐渐开始重视环境信息披露的问题,环境信息披露现状尚可,但仍有较大可发展空间。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研究结论
随着经济和精神文明发展,社会逐步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自1992年起我国便提出了“实行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教育”等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近年来,国家颁布了新《环境保护法》、针对环境保护制定了相关的国策和规划,并不断建立健全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推进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的展开。我国已经进入到经济高质量发展应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时期。国家政策的导向、社会公众的关注、绿色金融的发展等等同样影响到了债券市场,促进了债券市场结构不断优化,投资者和债权人不止关注单一的财务信息,开始重视企业的绿色项目、环保工作。企业的环保水平不仅决定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样影响着债权人的投资决策,与企业的违约风险大小息息相关。
本文基于社会大环境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探究环境信息披露对企业债券违约风险,在信息不对称理论、信号传递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对两者关系进行分析。参照之前学者的研究,确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衡量标准及债券违约风险的度量模型。以2018-2022年沪深两市A股发行债券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融资约束的中介作用和媒体关注度的调节作用,并对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