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由于电力市场体制改革的推进,国家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扶持以秸秆垃圾、风能、页岩气等方式为代表的绿色新型能源发电,加之社会对电力能源需求的减缓,在整个发电行业内,火力发电受到了严重冲击。而我国的风能、光伏等新能源集中在西北内蒙等偏远地区,2010 年-2020 年我国预计在西北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改造输电线路 5.2 万公里和扩建 3.1 亿千伏安变电容量,建设 110 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 5.1 万公里和投产 3.0 亿千伏安变电容量[1]。因为偏远地区电网结构不完善,弃光、弃风现象严重,此举措为偏远地区新能源发电企业顺利发输电提供了强力保障。
同时,国家发改委意识到火力发电企业利润空间小,不利于整个电力行业的稳定和发展。不过,国家考虑到下游企业用电成本和电价对人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幅度。要求电价不准大幅上涨,保持平稳态势,上涨幅度要求具体地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2]。但在节能减排、通货膨胀的刺激下,上游煤炭等化石能源价格上涨幅度大大领先于电价上涨幅度,造成了火力发电企业越发电越亏损的窘态。面对这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传统火力发电企业也在积极自救,以“大型发电厂联合机组为主导,中小型机组热电联产为主导”的新型火力发电方式已逐渐被传统老式火电厂采纳。相较于传统火力发电方式,新型发电方式具有能源利用率高,创收产业多样化等特点。
但是,在新能源发电大力发展的趋势下,造成传统火力发电企业市场占比越来越小,利润空间越来越薄弱,经营压力越来越巨大。只有技术层面的改革创新,无法改善传统火电企业的困境,如何做好项目的统筹管理,提高其竞争力也是同等重要的。
对于发电企业而言,提高其前期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渠道就是做好在建项目的评价工作,以确保该项目的合理性、必要性,是具有建设价值的[3]。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评价工作提出的对策和建议可以引导领导层的决策和建设前进方向,可以快速推动这个项目朝更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4]。另外,电厂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企业能否拥有良好的收益率,实现自身效益;建设项目投产后能否保证辐射效应的发挥,实现确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建设项目投产后是否会对当地环境造成影响,这些都是在进行电厂建设时必须考虑的问题[6]。因此,对电厂在建项目进行前期综合评价研究,通过综合评价结果,提出改进项目的对策和建议是十分必要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844 年,法国工程师杜比通过大量分析研究,提出了效用系统分析理论,此理论被认为是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的雏形。1896 年,法国经济学家 Pareto 将最优解概念引入项目可行性分析中,将多个不可比较的指标转化成可比较的的最优指标进行运算解答,首次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了多目标决策问题[9]。1902 年,美国颁布《河港法》,该法首次包含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原理。20 世纪 30 年代前,投资者个人决定了工程项目的评价分析,工程项目的评价分析的重要性并未上升到政府、国家层面。相对发达的国家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经济学说,指导着企业和政府的工程项目决策和生产运营管理[10]。
20 世纪 30 年代,对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评价而言具有重大意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格局因为经济大萧条而重新洗牌。随着经济体系的崩溃,各种各样的经济学说理论不统一的弊端体现了出来。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经济复苏,开始实施新的经济政策,大量工程项目被投资建设,制定了统一的工程项目分析评价方法。1936 年美国颁布了《全国洪水控制法》,该法正式规定了水利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分析方法,对水资源开发、洪水灾害防控进行成本分析评价。《全国洪水控制法》其中有这样一个原则:一个项目,只有当其投入的成本小于产生的效益时才被认为是可以施行建设的。在此之后,美国相关水利项目必须依该法的规定,对所投资的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分析后,由国会进行审核验证,通过后方可进行建设。随后可行性分析评价扩展到各类工程项目上。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学家在对工程项目进行评价分析时发现,单纯的经济效益评价已无法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评价分析,需要其他方面的评价分析才能概括该项目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因此学者们开始对多方面指标进行效益评价,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并引用到项目效益评价中[11]。随着项目综合评价在基建投资、项目建设、民生设施等投入资本大、经济效益高、社会影响辐射广的项目中被广泛应用,并越来越被重视。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著名学者 T.L.Saaty 提出层次分析法(AHP),此方法可应用于多目标决策问题,主要用于分析难于完全用定量方法处理的复杂问题[12]。
.................................
第 2 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电厂建设相关理论
2.1.1 电厂建设相关概念
在电厂建设的过程中,会经历数据分析、市场环境评估、高层决策、付出相应行动等一系列的过程,从而形成无论是在电力生产还是配送中涉及到的各类电气基础设施的施工安装和运行,并以此满足人们对于电量的需求。
电厂建设项目,往往需要很长的工期,而且还需要投入到大量的资金,整个的建设流程繁琐,牵扯涵盖面广。一个完整的电厂系统通常是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组成[34]。因此电厂的建设绝对不是简单搭建建筑物,它更多的涉及到技术层面,而且必须有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
2.1.2 电厂建设项目特点
(1)专业、资金密集
电厂的建设过程需要多个专业密切分工合作,例如土建、造价、电气、热动、测控、管理等专业,对所需专业技术覆盖面广。伴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发电企业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例如通过计算机来实现现场监盘,远程遥控倒闸操作等,实现无人值守,一键启动,从而降低电厂运行发电的人力成本。电厂建设项目需要大笔资金支持,比如一台 660 MW 发电机组的平均售价大约是 25 亿元,其中还不包括运输费、管理费、服务费、锅炉、汽轮机、集电线路、变压器和基础建设等[35]。因此在电厂建设过程中会产生高昂的设备费用和人工费用。
(2)建设周期长和整体性强
电厂项目建设的流程是政府进行规划,专业人员提供规划建议书,当地政府进行项目审批,项目可行性研究分析,电设院提供项目设计图,项目施工建设,竣工验收投入运行。电厂项目的整个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比如建设一套 1000 MW 的发电系统,从政府审批到投入运行发电,正常情况下需要 5 年左右时间。电厂项目的建设是由多个单元工程构成,一般分为“机、炉、电、化”四个单元工程,四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同施工建设运行实现发电目标。电厂建设项目各组成部分实行统一核算管理,接受统一指挥,施工组织一致[36]。因此电厂建设过程具有建设周期长和整体性强的特点。
............................
2.2 项目评价相关理论
2.2.1 项目前期评价的概念
评价是指从达成目的的角度出发,选取合适的指标和评价方法,构建评价模型,对这一项目能否达成目的做出判断的一个系统过程。评价应遵守统一原则、相关规定,运用科学、合适的评价方法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评价是实现程序化、准确化、科学化管理项目的一个重要途径。
项目前期综合评价是对拟建项目整体全方位的评价分析,通过评价得出项目能否实施,是否可行,能否盈利的结论。前期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指标选择是多方面的,较单一指标评价更为复杂,繁琐,是多目标决策过程。前期综合评价指标主要从经济、社会、环境、技术、管理、持续性等多个方面选择。通过选取合适的指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并分析评价,寻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39]。
2.2.2 项目前期评价的流程
项目前期综合评价流程如下[40]:
(1)确定评价目的
在做项目前期综合评价前,应先考虑做这个工作的目的何在。是否能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来论证项目有投资建设的必要,是否能盈利及利润多少,对环境和社会影响程度等。
(2)规定评价范围
项目前期综合评价需根据评价目的来确定评价范围。评价范围是指对该项目进行哪方面评价。例如电厂建设项目,其前期评价内容可以从厂址选择、经济、社会、环境、消防、技术、管理、节能、安全、可持续性等多个方面选择。因为电厂建设项目自身的特殊性,评价内容的重要性也各不相同。所以,需要根据项目自身特征、评价目的,规定评价范围,选取主要评价内容来进行评价。
........................
第 6 章 相关建议
6.1 经济效益相关建议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经济效益关乎该企业能否健康、良性的发展。根据模糊评价结果来看,15.21%的专家认为常德电厂二期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指标”处于“好”的水准;23.33%的专家认为处于“良好”水准;32.04%的专家认为处于“一般”水准,“经济效益指标”整体介于“一般”与“良好”之间,根据层次分析得出的各指标权重而言,专家看法是投资成本 ? 盈利能力 ? 敏感性 ? 偿债能力。因此,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