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工程项目管理论文,本文基于社会稳定风险相关理论基础,以垃圾焚烧厂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为研究对象,结合G1法和物元可拓模型对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对垃圾焚烧厂社会稳定风险进行系统性分析。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人口基数越来越大,垃圾产量亦大幅度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垃圾处理效率低下以及垃圾污染等问题。根据住建部发布的城市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产量为27119万吨,较上年增长了6.39%,全国生活垃圾近五年年均增长率达到7.45%,2016-2021年全国垃圾产量变化情况见图1.1。垃圾焚烧是一种高效处理垃圾的方式,且垃圾焚烧所产生能量可用于转化为电能,故垃圾焚烧处理逐渐受到国家层面的重点关注。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层面开始对垃圾焚烧处理进行政策扶持,我国开始迅速推进垃圾焚烧技术发展,住建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部分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后,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垃圾焚烧厂项目建设,垃圾焚烧厂数量迅速增加,从2000年前的仅仅2座增加到2022底的463座。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丰富了垃圾焚烧厂建设项目在风险评价方面的研究。当下对垃圾焚烧厂等公共型建设项目的研究更多集中于项目建设及施工安全风险等方面,对社会稳定方面的风险研究较少。本文以近年来愈发受到社会关注的垃圾焚烧场项目为研究对象,从社会稳定风险的角度对垃圾焚烧厂建设项目进行评价研究。一方面可扩大公共型建设项目风险评价的研究范围,对项目的风险规避提供更多的借鉴;另一方面为社会及公众等层面理解和认识垃圾焚烧厂项目建设所引起的社会矛盾提供解决新思路。
此外,本文在垃圾焚烧厂建设项目风险评价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社会稳定风险的指标体系,引入G1法及物元可拓模型构建垃圾焚烧厂建设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等级划分模型,建立了完整的垃圾焚烧厂社会稳定风险评价模型。通过数据仿真对实际案例所存在社会稳定风险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给出相应解决措施,为政府和企业对垃圾焚烧厂建设项目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亦为其他学者对垃圾焚烧厂建设项目进行社会稳定方面风险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学术参考。
1.2.2现实意义
公众环境保护意识随着社会发展而进步,垃圾焚烧厂的建设与公众环保意识产生矛盾进而引发社会稳定风险。近年来垃圾焚烧厂建设选址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垃圾焚烧厂项目建设已成为引发社会冲突的风险之一。对于垃圾焚烧厂项目的研究主要关注项目可行性以及项目建设过程中易产生社会矛盾的规避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宏观调控社会稳定方面矛盾、公众提升对垃圾焚烧厂建设项目的理解和认识以及社会层面降低抵触心理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风险评价
2.1.1风险评价概念
风险评价是指对某种风险进行系统分析、评估和判断的过程。风险评价通过对可能出现的危害、损失或不确定性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估,以确定是否需要采取行动来控制这些风险。在风险评价中,通常会采用一些工具和技术来帮助评估和管理风险,例如风险矩阵、熵权法、故障树、流程图、TOPSIS等。这些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确定风险的来源、特征、概率以及影响,从而提供可行的风险控制方案和管理策略。如赵荟茹等用TOPSIS对新能源发电商进行了风险评价[43];陈舞等用熵权法对山岭隧道的坍塌风险进行了风险评价[44]。风险评价是企业管理、金融、环境、医疗和工程等领域中广泛使用的重要工具,它有助于提高企业和组织的决策能力和风险管控意识,降低风险和损失,保护人员和财产的安全。如姜吉坤等对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安全进行了风险评价[45],王晓涵等对公共卫生服务进行了风险评价研究[46]。
2.1.2风险评价的特征
风险评价具有以下特征:
(1)系统性,风险评价需要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评估可能的风险,而非简单地考虑某个方面或某个环节的风险。
(2)客观科学性,风险评价是依据事实、数据和科学原理进行分析和评估,而非基于主观偏见或个人意见。
(3)预防性,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帮助决策者提前识别和预防潜在的风险,从而规避风险或减轻风险造成的损失。
(4)层次性,风险评价需要从不同层次对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包括个体、组织、行业和社会等不同层次的风险分析。
2.2社会稳定风险
2.2.1社会稳定风险概念
社会稳定风险是指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因素和动力导致社会不稳定或动荡的风险。这些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及环境等方面,如政治权力分配不均、经济收入差距扩大、文化认同冲突、自然资源短缺等。这些因素在某些情况下可能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而引起公众不满和抵制,进而引发社会动荡,对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带来巨大风险。社会稳定风险可能对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带来严重影响,如可能导致公众对政府产生信任危机、群体性冲突事件发生、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进而对公众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政府、企业和公众应重视社会稳定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和化解这些风险,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国外将这一类研究称为社会风险研究,beck在其著作中提到,风险社会于二十世纪末期人类社会进入到后工业社会开始,因工业化发展带来的一些问题让人类遭遇了很多不同的风险,且社会风险的形成往往源自于人类本身[32]。beek认为社会风险是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及对社会稳定产生破坏的风险,且随着事件的累积形成社会危机对社会造成危害[47]。为更合理有效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预防和管控,需针对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措施:
(1)加强社会管理和治理。政府应加强社会管理和治理,建立健全的社会管理和维稳机制,提高治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加强民生保障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政府应加大对民生保障的投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严厉打击不公正行为和腐败现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以及政府的公信力。
(3)增强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的作用。政府应鼓励支持社会与民间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协同治理,推动社会力量和政府层面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化解社会矛盾和风险。
综上所述,预防和化解社会稳定风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合作,政府、企业及公民等多元主体应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应对。
第三章 构建垃圾焚烧厂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指标体系 ................ 17
3.1 风险识别的原则和方法.......................... 17
3.1.1 风险识别原则 .................................. 17
3.1.2 风险识别方法 ................................... 17
第四章 垃圾焚烧厂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 29
4.1 社会稳定风险等级划分流程 ........................ 29
4.2 基于G1 法的指标模型构建 ............................... 30
4.3 物元可拓模型构建 ................................ 31
第五章 垃圾焚烧厂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价模型实证研究 ........ 35
5.1 项目概况 ...................................... 35
5.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5
5.3 物元理论的实证分析 ........................ 41
第五章垃圾焚烧厂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价模型实证研究
5.1项目概况
本文选取的项目是S市M区的垃圾焚烧厂项目,根据M区整体规划项目位于某工业园区。项目北侧有一条高速公路,在该高速公路北侧有一条河流,项目距离S市某机场15公里,按照S市的整体规划,并不影响机场的净空高度。项目选址位于两个生产队之间,项目周边住户共有130户,并且有五家企业,涉及的厂房和办公楼房拆迁面积总计约0.83万平方米。该项目投资总额达到14.78亿元,项目厂房建筑面积达到3.8万平方米,占地约200亩。项目装配有4台机械炉排炉焚烧炉,项目建设规模预计每天处理3000吨垃圾。为满足垃圾运输所需的道路等级要求,本项目计划建设40米宽的双向六车道作为厂前道路,且北侧有高速公路,距离交通主要干道较近,故交通较为便利;项目北面有河流,并且周边有供水管网,对水资源的供应要求可以满足;项目的南侧规划建设一个220kv的变电站,且项目周边还设置了许多35kv的变电站,可以满足供电需求。项目主要处理M区的生活垃圾,因距离S区和Q区也较近,故也可消纳部分S区和Q区的生活垃圾。本项目烟气排放遵守欧盟96标准,建筑设计时考虑了周边生态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各种焚烧设施的选用也具备合理性;厂房和生活区被一条岔河分开,布置更加合理;严格按照国家对消防、卫生以及安全等各方面的技术规范建设,保证垃圾焚烧时的安全性。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垃圾焚烧是我国现阶段主要垃圾处理方式,垃圾焚烧厂项目建设受到地方政府大力推进。但由于公众对垃圾焚烧厂建设的抵制,垃圾焚烧厂建设项目所引发群体性社会事件频繁发生,故对垃圾焚烧厂建设项目在社会稳定风险管控方面还需加强。为有效识别并规避风险因素产生的影响,需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将社会稳定风险纳入到项目整体风险管控中。但目前对于垃圾焚烧厂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管理尚缺乏系统性研究成果,故本文基于社会稳定风险相关理论基础,以垃圾焚烧厂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为研究对象,结合G1法和物元可拓模型对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对垃圾焚烧厂社会稳定风险进行系统性分析。首先对垃圾焚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