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中医学论文格式、中医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某中医医院6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析

日期:2018年01月23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769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1711071916302476 论文字数:2500 所属栏目:中医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职称论文 Thesis for Title
目前,临床上中药注射剂大部分处方是由对中医药了解不深的西医医师开出的。中药注射剂的品种不断增加,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不良反应也逐年增多。重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s)的监测对于临床安全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将我院2013-2014年中药注射剂的ADRs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供临床医务人员参考。


1资料与方法

临床应加强中药注射剂用药监护,严格遵守《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能口服、肌内注射给药者尽量不静脉给药。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68例,统计功能主治与临床诊断的相符率、患者的性别与年龄、用法用量、溶媒选择、ADRs发生时间及累及系统/器官等,然后对用药监护的重点内容进行讨论。

2结果

2.1药品功能主治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
涉及中药注射剂品种16种,分为活血化瘀通脉、益气复脉、强筋健骨、清热解毒4大类。68例ADRs报告中超功能主治的病例6例,故功能主治与临床诊断的相符率为91.2%。

2.2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
男37例,女31例,男女比例为1.2∶1。其中,0~17岁4例(占5.8%),18~39岁10例(14.7%),40~59岁25例(36.8%),≥60岁29例(42.6%)。

2.3 ADRs发生时间分布
ADRs发生时间0~15min 32例(占47.0%),16~30min 21例(30.9%),31~60min 8例(11.8%),>60min 7例(10.3%)。

2.4给药途经与剂量及溶媒选择合理性
静脉滴注67例(98.5%),肌内注射1例(1.5%)。溶媒选择合理59例(86.8%),不合理9例(13.2%)。给药剂量: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范围下限者18例,在推荐剂量范围上限者28例,在推荐剂量范围中间剂量者17例,超说明书剂量1例,低于说明书剂量4例;即92.6%患者的用药剂量符合药品说明书要求,7.4%不符合要求。


2.5 ADRs累及系统/器官
68例共发生134例次累及各系统/器官的ADRs,其中全身性损害22例次(16.4%),皮肤及附件46例次(34.3%),心血管系统6例次(4.5%),呼吸系统32例次(23.9%),神经系统10例次(7.5%),消化系统18例次(13.4%)。

3讨论

3.1中药注射剂为监护重点
2010年9月2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全面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为规范和指导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组织制定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生产工艺评价等7个技术原则(试行)》。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用药安全项目组》发布的《高危药品分级管理策略及推荐目录》,将中药注射剂列入“高危药品”C级管理目录,提示加强中药注射剂的管理与用药监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3.2中药注射剂的辨证论治用药监护
由于西医医师缺乏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在应用中药注射剂时不能做到辨证论治,往往是根据药品说明书中的内容盲目用药,这无疑是增加中药注射剂ADRs发生几率的原因之一。西医医师应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提高,或应用中药注射剂时申请“中医专家”会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安全、有效地应用中药注射剂。本文发现68例ADRs报告中8.8%的功能主治与临床诊断不相符。


3.3老年人群是用药重点监护对象
本文显示中药注射剂ADRs主要集中在中老年患者(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占79.4%)。由于老年人的组织器官生理机能衰退,对药物敏感性增加,尤其是肝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减退,致使药物在老年人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发生变化,加之老年人多数存在基础疾病,合并用药现象比较普遍。因此,临床用药中应加强对中老年患者的用药监护。

3.4加强重要时间节点的用药监护
本文68例ADRs报告显示,发生开始静脉滴注后30min内的ADRs报告53例(77.9%)。据报道,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主要有两类:过敏反应和类过敏反应,两者均可迅速产生局部或全身性症状。但有研究表明类过敏反应发生率远高于过敏反应。
类过敏反应不需预先接触抗原物质也无需抗体参与,致敏原可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而释放组胺和类胰蛋白酶等生物活性介质,但类过敏反应的反应强度随反复暴露次数的增多而减弱,甚至消失。类过敏反应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的释放量和药物静脉注射的速度有关,临床症状表现与血液组胺浓度有关。当浓度>100ng/ml时就会出现严重全身反应,主要是组胺作用于心血管及呼吸系统出现的症状。
因此,在临床用药监护中,用药前仔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慎用;在用药过程中,静脉滴注速度不宜过快,浓度不宜过高,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反应。因此,开始用药的30min内是加强ADRs监测的重要时间节点,如发现异常者,应即刻停药,并采取积极救治措施,防止ADRs向严重方向发展。

3.5中药注射剂溶媒选择的用药监护
本文68例ADRs报告的应用途径主要是静脉给药,因此中药注射剂的溶媒选择应根据注射液本身酸碱等特性,严格遵照说明书选择适宜的溶媒稀释。如参麦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等偏酸性,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可能会因盐析作用而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故一般应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复方苦参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等偏碱性,则宜用0.9%氯化钠注射稀释后缓慢滴注,避免与pH值过低的液体配伍使用,以免有效成分析出形成沉淀而发生ADRs。静脉给药的溶媒选择方面应充分考虑到药物之间相互作用、配伍特性等问题。

3.6中药注射剂用法用量的用药监护
依据本文病例报告的给药剂量分布情况,给药剂量在说明书推荐剂量范围上线者居多,甚至有超剂量用药1例,如注射用灯盏花素说明书用法、用量中指出静脉注射给药每次20~50mg,每天1次,而68例中1例给药剂量达到每次100mg,每天1次。这种超说明书用药潜在风险很大,因此临床医师在给药时应使用安全剂量,以免超剂量用药引起不必要麻烦,甚至医疗纠纷。
通过本文对68例ADRs报告分析发现,中药注射剂在中老年患者发生率较高,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ADRs大多数发生在给药后的30min内,ADRs主要有全身性损害、皮肤及附件、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反应等。临床应避免超说明书用药,加强用药人群和溶媒的选择,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剂量用药,并加强用药监护,发生用药不适反应及时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