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在职研究生论文,笔者为探究环渤海港口群内各港口间的竞合关系,建立了多方博弈模型,分别从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进行研究,并运用Shapley值分配法对合作中三港口的收益进行分配。模型结果显示,港口合作程度越高,港口群总收益越多,因此环渤海港口群内港口应提升合作程度,加大合作深度,从而实现各港口的合作共赢和港口群整体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1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港口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门户。2022年“十四五”大幕开启,我国正站在迈向第二个“一百年”的新起点,对于港口的发展建设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我国港口要以建设一流港口为导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完成第二个“一百年”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的基础设施保障。“十四五”时期,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要求,把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港口作为港口企业的奋斗目标,尽快实现港口整合向融合、一体化向一条心、增“体重”向强“体质”、1+1大于2、单兵走出去向抱团走出去、国际大港向世界一流港口的转变,选拔和培育一支谋大局、具远见、敢担当、懂业务、能管理、会经营、勇创新、守法律、善引领的港口建设铁军队伍,做到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为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奠定坚强的运营主体。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代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相比,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内涵进一步丰富,除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之外,还包含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城市群发展、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建设海洋强国等内容,从陆地到海洋,以点带线、由线及面,涵盖了区域发展的诸多方面。国家对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新的战略部署,为区域协调发展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也为港口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动能。
1.2研究内容及框架
1.2.1研究内容
全文分为六个章节:
第一章,绪论。从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出发,确定了本文研究方向为环渤海港口群协同发展,最后概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第二章,研究综述。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主要从港口功能和层次布局、港口竞争及合作关系和港口博弈问题三个方面的研究入手,整理分析已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明确本文的具体研究方向及研究方法。
第三章,环渤海港口群发展现状分析。本章首先分析了环渤海港口群的整体发展状况,接下来分别就京津冀港口群、辽宁沿海港口群、山东半岛港口群的区位及腹地情况、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运营状况和港区及货种等方面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其各自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发现整体发展存在的问题,为下文环渤海港口群的协同发展研究做好铺垫。
第四章,港口群协同模型构建与分析。首先构建了港口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港口群层次布局模型;然后分别从业务发展和竞合关系两个方面探究港口群的协同情况:一、结合港口群间业务发展情况构建了多维灰色模型;二、结合各港口间的竞合关系构建了多方静态博弈模型和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
第五章,环渤海港口群的协同发展实证分析。根据第四章构建的模型,以环渤海港口群内12个规模较大的港口为研究对象,用各港口内的港口企业的相关数据近似代表港口发展。首先对环渤海港口群进行层次划分,接下来计算分析各港口的货物运输业务与集装箱业务与港口群整体业务发展的协同性,最后研究各层次港口间的竞合关系。分别从业务发展和竞合关系两个角度综合分析环渤海港口群在协同发展中存在问题。
第六章,环渤海港口群协同机制设计。根据第五章实证分析的结果,设计相应的协同发展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编制《环渤海区域港口群整体性发展规划》,健全港口行政管理部门间的协调合作机制,探索成立跨省域范围的环渤海组合港,把握时代机遇构建智慧型环渤海港口群。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总结全文的研究结论,从自身条件和研究成果方面分析论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展望研究前景。
2研究综述
2.1港口功能和层次布局研究
2.1.1港口功能
作为水陆运输枢纽的港口,其功能的相关研究也成为了航运经济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UNCTAD的《港口服务销售和第3代港口的挑战》报告(1992)首次将港口划分为第1、2、3代港口,并就这3代港口的形成年代、功能、货种、组织生产特点等进行了详尽且明确的阐述[1]。1999年,UNCTAD在3代港口的基础上,划分出第4代港口,即在地理位置上相隔,但相互合作,提供共同服务的港口[2]。Robinson(2002)认为港口应该是价值驱动链系统的一部分,为托运人及第三方服务供应商提供价值,客户细分和目标定位是建立在明确的价值主张基础上的,港口为自身发展和其所在的价值链捕获价值[3]。Carbone等(2003)找到经营者与供应链结构、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三者间的相关联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Lambert三维模型,运用供应链管理方法,从实践角度分析了雷诺供应链中勒阿弗尔港的功能和管理策略[4]。Notteboom等(2007)把在价值链中港口的功能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义,指出现有的港口和港口系统空间和功能演化模型仅部分地契合了新的货运分布范式,探究得到港口功能发展区域化阶段[5]。
谷央央(2020)总结了港口的四大功能,分别为运输枢纽、装卸服务、资源配置和政策辐射,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港口功能在多式联运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指出完善四个功能间的关联度,可增强港口功能在多式联运中的效用[6]。杨秋平(2015)以10个省市区的24个港口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关于港口功能和代际的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现在我国大部分港口功能还是以装卸和仓储为主,临港工业虽初具规模但功能相对简单,其中有一些港口在向冷链、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进军,对于大型国际性港口而言,要对其功能进行调整,不能只是把港口作为综合运输物流的枢纽,也要以成为区域经济的有力支撑为导向,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手[7]。
2.2港口竞争及合作关系研究
2.2.1港口竞争力评价
当前,对港口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分别是探究影响港口竞争力的因素,和构建评价模型对港口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Hoare(1986)率先研究港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首次将港口间的经济腹地相互重叠判定为港口产生竞争的影响因素,对英国内陆地区和港口之间区域范围关联的两次官方调查进行测试时,对此结论进行了验证[20]。Bird和Bland(1988)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货运代理人在选择港口服务时,港口服务效率是其首要的关注点,航运中所花费的时间和港口的劳工问题是货运代理人关心的主要问题[21]。Gordon,Lee等(2005)认为进行资源整合能形成港口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主要包括政府支持政策、充足的财力物力、成熟科学的操作流程,以及优越的天然条件等[22]。D Lin,D Chang,W Zhen(2015)提出一种用25个输入指标和6个输出指标来评价上海港口竞争力的系统评价模型,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了降维,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2008-2013五年间的数据进行了证明检验,并通过实施因子偏差分析后的交叉评价机制,能够识别各决策单元(DMUs)优点和缺点[23]。Cruz,Ferreira等(2015)探索不同的研究角度,从各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港口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从港口企业和码头运营商的角度来看,港口设施和设备是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航道深度、多式联运、船舶周转时间和与进出口地区的距离等因素[24]。陈芙英,张建同(2021)以我国18个沿海港口为研究对象,建立港口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方法评估了各港口的竞争力。接下来从港口间的航线联系入手利用复合网络分析方法,评估18个沿海港口在航线网络体系中的竞争力。最后对比两种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从而进行更加全面的对比分析[25]。刘翠莲,庄海林等(2021)从经济、交通、旅游、港口、服务、发展潜力六个角度,建立了港口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熵权-云模型,将定性描述转换成量化度量,以评价环渤海邮轮港口的竞争力,并应用云相似度算法,对天津、青岛、大连邮轮港口的竞争力进行了对比分析[26]。谢新连,朱云琪等(2021)从港口自身条件、海运服务水平、城市支持能力、港口对城市的贡献等四个角度出发,构建了基于港城一体化的港口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标准离差率为指标赋权,运用证据推理法,借助指标信息对港口竞争力进行评价[27]。韩昀瑾,许亚男(2019)以灰云聚类理论为基础构建绿色港口竞争力评价模型,在建立包括基础设施条件、港口生产规模、环境治理能力、绿色物流水平、外在发展环境五个评估指标的基础上,以上评价指标中存在定性描述,利用灰云模型将其定量化,更加准确地表述评估中指标的灰色性和随机性[28]。陈汨梨,封学军等(2018)构建了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将灰色关联度平均法和变异系数法相结合,创新构建评价模型,对非洲西海岸的主要港口的竞争力进行评价和排序[29]。
3环渤海港口群发展现状分析...................12
3.1环渤海港口群概况..........................12
3.2环渤海港口群发展现状..........................14
4港口群协同模型构建与分析................................28
4.1基于聚类分析法的港口群层次布局模型.........................28
4.1.1基本思路.................................28
4.1.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