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英语教学论文格式、英语教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高中生感知学习风格对英语成绩影响的调查探讨

日期:2025年01月27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51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501221531232580 论文字数:33256 所属栏目:英语教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英语教学论文,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中生学生的感知学习风格:学习风格的偏好、男女生在感知学习风格上的差异以及感知学习风格与英语成绩的关系。本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学习灵活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感知学习风格的定义

学习风格理论起源于分析心理学,强调了个体在思考、情感、创造力以及人际交往等层面的差异性。由国外学者HerbertThenlen 1954年首次提出,20世纪70年代学习风格理论开始发展成形。感知学习风格属于学习风格的一种类型,是整体学习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研究学习风格的基础上,学者们对感知学习风格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对感知学习风格进行了界定。

Dunn(1983)在研究学习风格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感知学习风格及其概念,并将其描述为学习者运用感觉渠道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和能力时出现的变量,指出感知学习风格对习得的重要性。

Reid(1987)认为感知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理解、组织和记忆学习经验的一种感知渠道,即学习者使用一种或多种感官来理解、组织和保持学习经验时的一种偏好模型。

Oxford(1993)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将感知学习方式定义为学生通过感觉渠道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知学习方式。 Keefe(1995)将感知学习风格定义为是大脑系统收集信息的过程,是通过感觉通道实现的。

Kinsella(2002)在前人研究的基础指出感知学习风格是指个体在接受、处理和保持新的困难信息时所使用的感官方法。 中国学习风格研究专家谭顶良教授(1995)是国内第一个研究感知学习风格的学者。他将感知学习风格定义为学习者在处理新学习材料时对感觉方式的偏好,不同的学习者倾向于通过不同的感觉渠道获取知识。

党少兵和刘子富(2001)在分析学生英语学习风格倾向的调查中提出感知学习风格是指个体的个性、习惯和环境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感知学习行为。更具体地说,是指学习者在接受信息和与环境互动时所使用的感觉媒介。

易红(2012)认为感知学习风格是学习风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个体差异变量之一。感知学习风格是学习者面对体内外的刺激做出的视觉、听觉和动觉方面的反应,表现出不同学习者对感觉渠道的偏爱。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  Reid的感知学习风格

在1984年,Reid提出了“感知学习风格”理论,此理论强调感知学习风格是二语学习的关键因素。Reid认为,学习者通过六种模式学习:视觉、听觉、触觉、动觉、小组和个人。个体在这些模式中的主导学习方式决定了其主要的学习风格。例如,主要通过视觉方式学习的学习者可被视为视觉型学习者。Reid进一步阐明,虽然每个人都具有这六种学习风格,但它们对个体的影响程度不同。此理论特别强调在教育环境中,尤其是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理解和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重要性,以提高教学效果。Reid的理论在教育和语言学习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倡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偏好调整教学方法。

Reid在其设计的感知学习风格偏爱调查表(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s preference)中将感知学习风格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视觉型(Visual learner)、触觉型(Tactile learner)、听觉型(Auditory learner)、动觉型(Kinesthetic learner)、小组型(Group learner)和个人型(Individual learner)。笔者对Reid的不同感知学习风格类型的特点进行整理,如表1所示。

英语教学论文怎么写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问题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高中生感知学习风格使用现状,包括学生感知学习风格偏好、感知学习风格在性别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和与英语成绩是否存在关系,分析感知学习风格对英语成绩的影响,并结合感知学习风格与英语教学在如何提高学生英语核心素养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本研究将回答以下问题:

(1)高中生的英语感知学习风格使用现状是什么?

(2)高中生在感知学习风格上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3)高中生感知学习风格对英语成绩有什么影响?

第二节  研究对象

本次的研究调查在万州区两所中学展开,选择高中学生为被试对象,调查对象共373人。高中生中笔者分别选择了199名高一的学生和174名高二的学生参加测试。由于高三年级学生临近高考,学习时间宝贵,因此不作为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此外高中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较为稳定,对自我认识较清晰。373名被试中,男性142人,女性231人。

笔者采用Reid的感知学习风格调查问卷(1984),该问卷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学界学者的认可和应用。Reid感知学习风格调查问卷是英文版,考虑到学生英语水平的不同,为了被试者能更准确的读懂问卷内容,因此本研究使用国内学者高伟(2009)翻译的感知学习风格调查问卷。该问卷第一部分主要是背景信息介绍以及被试者的基本信息调查,例如姓名、年级、性别;第二部分是由30个关于感知学习风格的问题组成,以测量感知学习风格偏好的六个维度,分别是视觉型、触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小组型和个人型。

第三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 18

第一节  感知学习风格使用现状 ......................... 18

一  高一学生感知学习风格使用现状 .......................... 18

二  高二学生感知学习风格使用现状 .................. 19

第四章  影响因素分析 ............................... 41

第一节  教师层面 ....................... 41

第二节  学生层面 ................................. 41

第三节  家长层面 .............................. 43

第五章 建议 .............................. 44

第一节  教师层面 .......................... 44

一  视觉型学习者 .................... 40

二  听觉型学习者 .................... 41

第五章建议

第一节  教师层面

新课程改革倡导素质,要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能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英语核心素养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英语学习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它不仅关注语言技能,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应用能力。英语核心素养和感知学习风格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因为学生的感知学习风格可以影响他们对英语核心素养的发展和理解方式。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感知学习风格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

为提高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本文结合感知学习风格,在六个方面提出了不同建议:

一 视觉型学习者

由前文数据分析的结果中得出,视觉型学习风格是学生最不倾向的一种,但在学习风格与英语成绩的相关性数据分析中,视觉型学习风格与英语成绩的关系又呈现正相关,也就是说视觉型学习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成绩。因此教师需要培养提高学生的视觉型学习风格。

教师授课时可以通过图表、图像、漫画和多媒体资源的方式将学习内容呈现给学生。在语言能力层面上,呈现视觉型学习资源来解释词汇和语法、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英语语法规则和概念、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作欲以及表达欲。

在学习能力层面,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词汇、语法和文本结构。提供图像化的学习材料,如单词卡片、图示故事和词汇表,以加强记忆,由此提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文化意识层面,对视觉型学习者,教师需要利用视觉素材,展示英语国家的文化元素,如建筑、食物、传统服饰等。使用视觉材料,如文化图册、文化地图等,让学生通过视觉感知文化信息,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以及差异。 

英语教学论文参考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373名高中生的感知学习风格进行了调查。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高中生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出多种感知学习风格。此外,他们的主要学习风格是触觉型学习风格、听觉型学习风格、动觉型学习风格。他们的次要学习风格是小组型学习风格、个人型学习风格以及视觉型学习风格。其中触觉型学习风格和听觉型学习风格是他们最喜欢的学习风格,而视觉型学习风格是他们最不喜欢的学习风格。

其次,男生和女生在感知学习风格上存在差异。研究发现,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动觉型学习风格,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听觉型学习风格。但在视觉、小组、个人和触觉型学习风格上均无显著差异。

最后,感知学习风格与学生英语成绩之间存在正相关。在视觉型、动觉型、听觉型、触觉型和小组型学习风格上呈现正相关,个人型上没有表现出相关性。此外,高水平者和低水平者在感知学习风格上也存在差异。其中,在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和小组型感知学习风格中,高水平者比低水平者更倾向于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和小组型感知学习风格。在其他学习风格上,高水平者和低水平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