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供应链论文,本研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组织韧性划分为鲁棒性、敏捷性和完整性,构建关系资本-网络能力-组织韧性的模型,通过调查问卷并运用SPSS24.0、AMOS25.0 进行实证分析。最终形成结论如下: 第一,关系资本正向影响组织韧性。按照关系资源来源的不同,本文把关系资本按外部关系资本与内部关系资本两个维度进行划分,研究显示关系资本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性行为,在组织内部成员之间沟通交流频繁顺畅,大家目标与行动一致,每个人的自我概念提升至群体水平,会最终影响企业整体运作的效率与敏捷度,进而促成组织韧性;在组织外部达成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友好合作关系,通过不断地高质量互动培养互相信任、互利互惠等感情因素,多方资源与信息互通,实现在动荡环境下的机会与风险感知机制并创造丰富的资源储备,使企业攻守兼备,在不同环境需求中都能生存、适应、恢复乃至繁荣发展。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在今天网络化分工的产业格局下,任何一家企业都不能独立存在,都是某一供应链网络中的成员,任何一次突发的“黑天鹅”事件都可能产生蝴蝶效应,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特别是 2020 年春节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各个企业都面临着生存危机,多个行业都面临着大量订单取消的境况,企业综合成本压力加大,原材料供应被迫中断,现金流短缺,恢复企业的正常运营已经成为抗疫保卫战后的第二大仗。如何渡过难关、稳定经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组织韧性是组织有效应对突发状况的一种充满活力和实际有效的方式,有韧性的组织是一种柔软而坚固的组织,能够及时感知变化且快速的适应,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因此,组织韧性对于当下和未来时代企业实践的重要性愈发突出,今天的企业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倍重视培养组织韧性。而对于动态性和复杂性日益增强的经营环境,如何形成组织韧性,使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已经成为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应用者面临的新挑战。
在全球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企业之间已经不再界限分明,而是联系愈发紧密,所有企业向一体化和互为依存的方向发展,人才、资源、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流通及配置。成为社会网络中的节点企业,与其他组织建立积极关系,实现所有互补要素之间的碰撞、交融和重新组合,并获得即时、可靠的外部信息,能够解决企业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大多数问题。从供应链视角出发,一方面,已有研究指出,社会资源及关系通常被视为组织韧性的来源(Kendra 和 Wachtendorf,2003;Gittell,et al,2005;Vaelikangas 和 Romme,2012)[1][2][3],组织拥有的社会资源和关系可以通过提供关系效益,帮助组织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交换或跨职能协作,从而更好的进行资源配置与整合,来促成和协调成功的行动。关系资本作为一种具有排他性的特殊资源,是多样化的知识基础、思考方式和相关资源的运输桥梁,对供应链整体运营具有重要影响,因而,与其他节点企业建立关系、聚焦关系资本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供应链柔性,提升企业间信息交流的数量及质量,可以帮助企业及时感知变化、发现机遇,进而增强其在不确定性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本文在资源基础理论与社会网络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组织韧性的培养机制。首先,本文验证了关系资本对培养组织韧性的积极作用,其次,探究了网络能力在关系资本与组织韧性之间的中介作用,最后,研究了供应链柔性在关系资本提升网络能力时所起的调节作用。通过对网络能力的中介作用与供应链柔性调节作用的探究,为企业培养组织韧性探索出一条明晰路径,为企业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稳定经营、提升竞争优势给予启示,也表明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1.2.2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运用学校的电子数据库、图书馆资料以及互联网等资源,梳理有关关系资本、网络能力、供应链柔性以及组织韧性等方面的国内外文献,掌握目前相关内容的研究状况,然后在文献梳理的过程中了解前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其为研究基础,在现在的研究成果上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2)问卷调查法
以先前学者的文献梳理构建的理论模型还要通过实证检验方能成立。本文先通过预调研对所设问卷进行验证,然后正式发放,对包括关系资本、网络能力、供应链柔性以及组织韧性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数据的收集。首先将在预调研阶段,通过查阅前人采用的类似问卷以及请教相关专家、与企业家沟通的方式对问卷进行修正与改善,使测量工具(问卷)更具信度与效度。然后发放六十份问卷进行预调研,分析其信度;最后才开始发放大量正式问卷,进行大规模的问卷收集,从而开始进行模型的实证检验。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组织韧性
2.1.1 组织韧性的内涵
“韧性”术语经常出现在危机管理、灾害管理、高可靠性组织和积极的组织学术文献中(Roberts,1993;Weick,et al,1999;Tierney,2008)[4][5][6]。Kenda和Wachtendorf [1]在他们分析世界贸易组织灾难的研究中,将韧性定义为在不出现任何解体的情况下抵御冲击的能力。Roberts [4]在研究 1993 年蒙大拿州曼恩峡谷火灾灾害时指出,恢复力不仅仅是接受变化和模糊性并试图继续下去,而且是将这种不利条件转化为优势并找到应对方法。因此,Roberts [4]认为,韧性不仅仅是适应,它还涉及到以解决方案为导向的、创造性的和积极的。除了危机和灾害管理文献外,随着外部竞争、政治和社会条件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增加,组织研究领域的几位学者开始提到“组织韧性”一词(Horne和Orr,1997;Mallak,1998)[7][8]。研究主要将组织韧性定义为组织抵御不利和压力的能力,组织保持自身地位的能力,从不利条件中获益的能力。学者们从前提条件、能力、过程、后果等角度刻画、描述和界定组织韧性的内涵,并提出不同的要素、路径和测量模型。组织韧性的主流观点归纳整理见表 2.1。
表 2.1 组织韧性的概念界定
.......................
2.2 关系资本
2.2.1 关系资本的内涵
社会资本理论表明,企业构建关系网络并合理利用是提升企业竞争地位的关键因素,作为社会资本的重要维度,如今有众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关系资本进行了深刻研究。纵观现有文献,国内外学者们对关系资本的内涵界定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从关系资本的自身特质出发。例如Verónica [53]等认为,关系资本是企业在持久的交流协作过程中培养的认同、信任与友好关系。Hormiga [54]等的研究表明,关系资本包括内部关系资本与外部关系资本,在供应链视角下,内部关系资本来源于组织内部员工之间的关系,外部关系资本来源于组织与供应链上其他合作者之间的联系(郁玉兵,2015)[55]。此外,宝贡敏和王庆喜 [56]将关系资本阐释为一种同盟组织独具的关系资源,并且这种关系资源来自于组织与个体两个层面。
还有部分学者是从关系资本所产生影响的角度出发进行阐述。在Nahapiet和Ghoshal [57]的研究中,关系资本是促使合作者之间互惠互利、遵守共同准则且目标一致的资源,最终可以使组织创造更大价值。与此类似,宝贡敏和余红剑 [58]同样认为关系资本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具有排他性,难以被其他竞争者获得,助力于提升组织的竞争地位。Lin [59]提出,关系资本就是企业具备的一种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快速获取并高效配置资源,实现高绩效。
综合现有文献研究,学者们对关系资本的研究重点虽然不尽相同,但究其实质,关系资本是社会网络中各个企业之间建立的关系综合,作为一种纽带帮助企业进行持久可靠的协作,提升群体思维,从而获取更理想的供应链整体绩效。
............................
第 3 章 理论基础及假设 ....................................... 18
3.1 理论基础与模型构建 .......................................... 18
3.1.1 资源基础理论 ......................................... 18
3.1.2 社会网络理论 ................................... 18
第 4 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8
4.1 问卷设计 ......................................... 28
4.2 变量的测量 .............................. 28
第 5 章 实证研究与数据分析 ..................................... 32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2
5.1.1 样本特征 .................................. 32
5.1.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33&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