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广州市侨资工商企业的发展概况
1.1 解放前广州市侨资工商企业的发展简况
广州市地理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海外华侨华人进出祖国的重要门户,是侨汇转汇的主要地方,是海外华侨华人资金的集中点,所以吸引了众多华侨来此投资。从汉代开始,广州一直是我国南方广大地区进行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但是华侨在广州投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则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广州侨资企业最早出现于 19 世纪 60 年代,最早的华侨投资是 1862 年秘鲁华侨黎某等人在广州开办的“万隆兴行”,该商行主要开展的是进出口商品贸易业务。“万隆兴行”的兴办不但是近代华侨在广州投资的第一个企业,也是华侨在广东和全国资本主义性质投资的开始。甲午战争后,开始出现华侨投资的路矿企业。辛亥革命的成功,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华侨投资的工业、商业、运输业在民国初年都有大幅度增加。1919 年五四运动以后,华侨投资有更明显的上升和增长,特别是广州的市政改革加快了广州市侨资企业的发展。1927 年国民党统治确立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华侨大量投资广州的现代工商业,因而这一时期成为了华侨在广州投资的全盛时期。无论从投资企业的户数、投资数量、投资行业哪一方面来看都是史无前例的。抗日战争的爆发,导致广州华侨投资数量急剧减少,这是因为日军侵华对经济发展环境的破坏,使得华侨投资转向曲江、梅县一带。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中国与海外的交通畅通,再加上这一时期,华侨海外资本的发展迅猛,华侨投资广州企业的数量有所增加,呈现了投资回升趋势。
1.2 解放后广州市侨资工商企业的发展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新,急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经济建设,但当时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极其复杂,一方面国内还不是很稳定,另一方面,外部环境也相当恶劣,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封锁、禁运等手段企图扼杀新中国。因此,经济建设计划想要展开,必须坚决与禁运做斗争,要抓住时机,抢运国内急需的战略物资同时努力让进出口贸易市场活跃起来。党和政府的政策是积极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广州市响应党中央号召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积极吸引广大的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来广州投资国内经济建设。1950 年,侨港澳工商界爱国人士组织回国观光团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地方参观访问后,最终综合各方面情况,决定在广州设立“公私合营华南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企)。由此次观光团的主要成员司徒美堂、黄长水、陈祖沛、王宽成、何贤、马万祺、陈国泉、陈其尤、吴槐庭等人共同发起申请。该计划一经提出,中央领导就非常重视,中央统战部和当时全面帮助何香凝领导中侨委工作的廖承志极力支持,而且得到了周总理的首肯,获得了政务院核准,注册立案,批给有效期 15 年的营业执照,并给予特殊照顾,允许该公司跨地区、跨行业开展综合性经营,并指示定企业性质为公私合营,具体经营范围以外贸为主,兼营信托和工业建设投资。1951 年 2 月华企正式成立,这是广东省、也是全国第一2 林金枝.论近代华侨在广州的投资.[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2 对侨资工商企业的改造
对侨资企业的改造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的,一是直接改造旧有企业,将私营性质变为国营性质,改造过程与国内一般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过程相同,只是在改造过程中对侨资企业给予了适当照顾。二是引导华侨投资,由刚开始的华侨自行投资,直接经营,华侨投资积极性较高,到后来的公私合营华侨投资公司,华侨资本家的优势得到更好发挥,再后来,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颁布,华侨投资公司逐步转变为国营,华侨只负责出资,国家来统一调用,华侨与企业之间不存在劳资关系,华侨每年获得定息,改造完成。
2.1 对旧有侨资工商企业的改造政策
2.1.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对侨资工商企业的利用、限制(1949-1952)1949 年新中国成立。面对战争后的一片废墟,党开始领导人民展开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工作,三年过后,经济基本复苏,这就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有:(1)对官僚资本控制的企业进行没收。近代华侨在广州兴建了很多企业,其中有的在战争期间被破坏,有的被国民党官僚资本控制,建国后,广州有步骤地接管了国民党官僚资本控制的企业,这就为后来社会主义的国有经济建设积累了资本。(2)调整市场金融秩序、稳定市场物价。建国初期,我国整个市场秩序非常混乱,国家还没来得及对经济工作进行有效管理,特别是金融市场。解放后,人民币,逐步成为金融市场的主导,一些投机分子通过倒买倒卖人民币赚取利润,国家不得不采取措施稳定市场物价和安定社会秩序,这也就为吸引新侨资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2.2 吸引新侨资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内外交困,人民政府认识到了华侨的重要性,积极动员他们在政治上支持刚刚成立的中央政权,在经济上出资出力支援国家建设。但是,因为当时国家经济形势不稳定,引导华侨回国投资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这一时期的吸引侨资政策为:(1)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号召海外广大侨胞紧紧团结在中央人民政府的周围,集成最广范围的海外统一战线,反对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在外交、军事等方面对我国的封锁,坚决打击国民党残余势力。(2)支持和鼓励海外华侨将侨汇作为主要手段支持国家的经济发展,号召华侨协助国家建设。(3)动员华侨购买国债,强调这样做,一来“可以为国家增加外汇,同时还可以为华侨自身准备一笔在国内的资金,将来回国经营工商业。”1951 年初,国家经济发展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引导华侨回国投资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于是,于 6 月份中侨委决定召开会议,具体讨论制定华侨回国投资的原则。当时的想法是为吸引华侨回国投资经营,既可以采用私人直接经营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公私合营的方式。如果要采取公私合营方式的话,一个省、一个市最好集中资本办好一个合营公司就好,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挥资本优势。对于华侨直接私人经营的话,只要经过当地财政委员会审核批准就行。
3 典型案例.......................................................................................21
3.1 没收官僚资本...............................................................................21
3.2 对解放前成立的一般侨企的改造 ......................................................22
3.3 对解放后华侨私人投资的工商企业的改造 ..........................................23
3.4 对私营侨资进出口业的改造 ............................................................25
4 对广州市侨资工商企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27
4.1 广州市侨资工商企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28
4.2 广州市侨资工商企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 .....................................29
4.3 广州市侨资工商企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30
4.4 广州市侨资工商企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启示 ...........................................33
4 对广州市侨资工商企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对于怎样看待侨资企业社会主义改造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当时的客观环境来考察分析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第二,要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第三,要看到历史事件发生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刻反思,寻找它的借鉴意义。
4.1 广州市侨资工商企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是:国外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封锁禁运,企图扼杀新中国,国内反动势力准备反攻倒算,工农业生产百废待新。1950 年,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后,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其中就包括调整私营工商业中的公私、劳资、产销关系。私营工商业经过调整后,生产效率提高,获利增加,这时资本的本性开始暴露了,一些不法分子不满足于用正当方式获得一般的利润,想要利用和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来牟取高额利润,具体表现为用向领导干部行贿的方式,偷漏税款的行为,偷工减料的制作,盗窃、骗取国家重要的政策情报等手段来获取非法利润,更意图抵制国营经济的领导,从而削弱国营经济。为了巩固刚刚成立的人民政权,也为了维护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保证国家政权、政府不变质,我国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在当时看来,面对资产阶级的进攻,马上开始社会主义改造,选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结 语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保护、发展政策后,由于私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国家长远的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开始对其进行改造。广州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华侨出入祖国的大门,华侨投资广州企业众多。对侨资企业的改造过程基本上是和国内一般资本主义工商业一样的,即通过利用、限制,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一步步完成改造。但由于华侨资本的特殊性,在改造过程的各个环节对侨资企业都是有照顾的,最终使原来属于私营性质的侨资企业变为国营。对于侨资企业的改造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直接引导华侨投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