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日本文学论文,笔者认为幸田露伴的海洋认知是近代日本这一幻影下映射出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与同时期的日本文人相比,幸田露伴的海洋认知既有进步之处,也有不足之处。只有辩证地看待幸田露伴的海洋认知中的矛盾与统一,才能客观还原幸田露伴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样态。虽然幸田露伴的海洋认知在某一时期具有超脱时代的进步性,然而一介文人孤独的呐喊依然难以聚集起修正历史轨道的力量。
第一章 幸田露伴海洋认知的萌芽
第一节 幸田露伴“捕鲸兴趣”中的现代性特质
幸田露伴于 1889 年发表处女作《露团团》,初登文坛进入大众视野。露伴初登文坛正值明治初期,此时大部分的日本文人对海洋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只有一部分政治小说家开始有意识地把海洋作为小说的舞台背景。这些政治小说家的海洋意识主要受翻译小说影响。翻译小说和政治小说同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明治初期,日本社会掀起了西化风潮,为了助长西方思想在日本的传播,各类学科的西文翻译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文学自然也不例外。进入十五世纪以后,地理大发现和西方殖民活动为海洋文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土壤。《鲁滨逊漂流记》作为明治时期最早的一批翻译文学,在日本起到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后凡尔纳、康拉德等海洋小说家的作品也被广泛译介到日本。日本对西方海洋文学的译介数量众多,质量上乘,在整个明治时期的翻译文学中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柳田泉在其 1942 年发表的著作《海洋文学与南进思想》中,就政治小说和海洋文学的关系作了系统的阐释。他提出相较于主张以战争手段北进扩张的日本军人,在日本文人中间占据了主流地位的则是南进思想,即以经济贸易等相对温和的手段在东南亚一带推行扩张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浮城物语》等以海洋为题材背景的政治小说。[1]这类小说和日本的南进政策相照应,本质是带有殖民性质的。他们的情节大多千篇一律,无非是日本人在东南亚通过各种手段施展才能,并大多以主人公征服异国,为日本的军事扩张助势为结局。
政治小说作为昭和初期的主要文学思潮之一,对明治时期的日本文人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政治小说不仅在文学主张上对露伴的早期创作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政治小说中的海洋意识也在露伴的早期创作中也有所体现。在《露团团》中,纽约的大富豪文世武从身无一文到腰缠万贯,其中的财富积累正是通过远洋贸易实现的。这样的致富手段在小宫山天香的《冒险企业联岛大王》中也有极其相似的情节。所以受政治小说的影响,露伴在早期创作中有时会把海洋作为财富的宝库,海洋成为小说人物施展抱负,快速积累财富的不二之选。但也可以看出,露伴对政治小说的接受大多是被动的。例如在《露团团》中,文世武通过海洋致富的细节或者是海上生活对其性格的影响等都不是露伴主要说明的部分。所以在露伴早期文学中海洋作为财富宝库的情节设置,只是露伴从政治文学中接受的刻板印象。
第二节 《捕鲸人》中的日本传统海洋观念
以《露团团》为代表,露伴在创作《捕鲸人》之前的捕鲸情节,都是现代性影响下的产物。这种影响是无意识的,是露伴从政治小说等其他现代性的产物中接受的刻板印象。等到创作《捕鲸人》时,随着露伴反现代意识的逐渐高涨和“职人物”主题的确立,露伴开始深入捕鲸的传统内核,把目光转向作为现代性对立面的日本传统捕鲸活动。在《捕鲸人》中长崎的捕鲸活动就是极具传统性的海洋活动。《捕鲸人》题目的日文写法“いさなとり”,本身也是颇具日本传统性的词汇。“いさなとり”出自《万叶集》,有“勇鱼取”和“鲸鱼取”等汉字写法,是有关海洋的枕词。西川贵子在论文《错综的“知”与“力”:幸田露伴〈捕鲸人〉的可能性》中分析了《捕鲸人》中大量用典,也指出《捕鲸人》中的捕鲸团队的原型是益富组,他们的活动中心都是生月岛(いきつきしま)[1],是西海规模最大的捕鲸团队。在露伴创作《捕鲸人》时,现代捕鲸技术的成熟已使轮船代替了帆船,捕鲸枪代替了渔网和长矛,沿岸捕鲸也逐渐发展成为远洋捕鲸。由此日本的传统捕鲸方式受到了巨大冲击,益富组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经历了多次改组后,益富组也未能重振辉煌,最终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通观《捕鲸人》全篇,露伴的《捕鲸人》可归类于他早期创作中“职人物”,而这些“职人物”有着共同的主题,就是日本传统职人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的抉择与成长。在小说中,彦右卫门少年时期怀揣梦想从乡下奔赴京都,不敌诱惑与雇主的妻子私通,事情败露以后逃到广岛。后在广岛与人争斗以后,又逃到生月岛[2]开始从事捕鲸活动。彦右卫门在生月娶妻生子,后撞破妻子与传太郎偷情,盛怒之下杀害二人后又误杀岳母,不得已之下只能带着儿子新太郎一起逃走。彦右卫门在漂流到朝鲜的途中又抛弃了新太郎,后从壹岐一路辗转经过广岛、京都,最后终于回到了自己故乡。和同时期的《风流佛》《五重塔》等作品相比,虽然《捕鲸人》的时代背景处在江户末期,并没有表现出上述作品那样强烈的对抗外来文化的意识,但从青年彦右卫门一心上京渴求出世等情节来看,《捕鲸人》中的诸多指涉同近代社会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可见《捕鲸人》中的日本传统捕鲸活动依然是作为西方强势文化的对立面存在的,所以《捕鲸人》中露伴的海洋观和日本传统海洋观念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第二章 幸田露伴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的海洋认知
第一节 《大冰海》的创作背景
露伴对海洋一直抱有密切的关心,这和他身为海军的兄长郡司成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仅露伴的“捕鲸兴趣”和郡司直接相关,露伴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创作中,更是和郡司的海洋活动并行,其海洋思想体现了与郡司的高度一致性。郡司成忠多次发表以千岛开发为主题的演说,并于 1893 年正式进入千岛开展拓殖活动。在这一年幸田露伴受兄长的影响开始翻译 A.H.马卡姆的小说《大冰海》,其海洋思想也从这个时期开始发生了很大转变。在考察露伴海洋观的形成发展时,郡司成忠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郡司成忠于 1860 年作为幸田家次子出生,比露伴年长七岁。郡司成忠后过继给郡司家当养子,进入海军学校成为海军。郡司成忠既是海军将领,同时也是一名海洋探险家。他建立了报效义会,毕生致力于千岛开发。露伴自小和郡司成忠一起长大,二人关系十分亲密。据露伴的四弟,历史学家幸田成友的回忆可知,郡司一直在学业上给予他和露伴经济上的援助。[1]郡司在服役期间也曾在各地收集露伴想看的书并带回给露伴。在《郡司成忠传跋》中露伴回忆他曾数次耳闻兄长谈论北方领土。[2]幸田露伴在早期创作中的海洋认知是受郡司成忠影响极深的,他与兄长的亲情关系成为了影响其海洋认知的一个重要因素。
郡司成忠一直以来就对千岛十分重视,认为千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必须尽早将其划入日本版图之中。在幕末时期,日本已开始积极关注北方领土,随着日本海国思想的确立,出现了一大批把北方领土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思想家。在主张开发北方领土的思想家中,如本多利明和吉田松阴,都是“海外雄飞论”的倡导者。他们提倡以对外扩张的手段增强日本国力,进而实现“日本雄飞”。其后榎本武扬、冈本监辅等人也对千岛做了不同程度的考察和干预。
第二节 《大冰海》中的译者主体性
《大冰海》是回忆录性质的小说,该小说记述了马卡姆随军北极探险的经历。马卡姆所在的船队历经万险后终于达到了北纬 83°20′26″处,刷新了前人的记录。回国后,马卡姆一行受到了全英国上下的拥戴。和许多欧美海洋小说一样,《大冰海》也是具有殖民性质的海洋小说。通过萨义德的对位阅读我们可以找到文本中帝国的符号指涉,其在海洋殖民意识下发展起来的探险活动自不必说,文中丑陋的爱斯基摩女人,和船员看到白人建造的石碑塚后的自豪之情等描写,都是西方殖民话语下的产物。
柳田泉在他所著的幸田露伴创作年谱中,注明了《大冰海》是露伴以幸田成友翻译的初稿为基础,后经校阅才得以问世的作品。由于露伴并不是第一译者,所以译文中出现了很多可视为个人创作的部分。可以推测,二人合作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都怀有想为兄长事业助力的心情。成友的英语能力和露伴的文学素养也可以通过二人的合作形成一定的互补。
露伴翻译《大冰海》主要有两个目的,分别体现了他对政府和民众的期许。一方面,露伴希望通过《大冰海》的翻译对比日本和欧美对海洋探险的不同态度,强调海洋探险对于海洋国家立国的重要性,以期政府对兄长的事业助力。在考察露伴翻译《大冰海》的动机时,我们不应忽视英国举国上下对马卡姆一行的北极探险活动的支持。相比之下,郡司成忠的千岛拓殖活动并没有得到国家过多的支持,这导致郡司最后只能使用简陋的装备航行。航海技术完备,后勤保障充足的英国船队在面对海洋尚且九死一生,郡司显然比马卡姆要面临更大的困难。露伴希望通过对比日本和英国对海洋事业的两种反差态度以批判政府对海洋探险活动的漠视,同时也以此规劝政府及早意识到发展海洋探险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露伴则希望通过《大冰海》的翻译还原海洋探险的残酷性来弘扬海洋探险者的不屈意志,以期民众对海洋探险有更客观的认识。露伴在《大冰海》的序中写到:“死生二字仅如煎熬小人之水火,而大丈夫行事,只重成事而不顾他者,又何遑考虑生死之事?……吾兄赍微志入千岛极北无人之地,粮食匮乏,船舶不足,器具遭难,死伤过半,尚未建成一屋一舍。今千岛正如书中所记,天地昏黑,大海冻结,难通鱼雁。然待译成时,投笔瞑目,不觉时逝。”[2]在露伴看来,兄长排除万难毅然出海,其勇气可嘉,实为悲壮之举,这是露伴想要传达的一个重要信息。
第三章 幸田露伴“非战性”海洋认知的转变……………………28
第一节 长篇海洋小说的诞生……………………………28
第二节 水野的脱俗与鲁滨逊形象的重构……………………………30
第三节 幸田露伴的“新海国思想”………………………………33
第四章 幸田露伴对自我海洋认知的反思……………………………36
第一节 幸田露伴的水之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