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海洋文学与怪谈文学的接点…………………………39
第三节 幸田露伴兼具超越性和内在性的海洋认知……………………………41
结论……………………………45
第四章 幸田露伴对自我海洋认知的反思
第一节 幸田露伴的水之趣味
露伴在中止《浪滔天》的创作之后,一度停止了小说创作,开始逐渐远离主流文坛。其后露伴的活动主要以考证研究为中心,他也以此为契机逐渐转型为学者型作家。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后,露伴于 1919 年凭借历史小说《命运》重新回归到主流文坛的视野之中。《命运》大气磅礴的文风和精妙奇绝的构思,使彼时的文坛皆为之震动。《命运》被很多学者认为是露伴的最高杰作,其发表标志着露伴的文学创作开始进入第三个时期,这个时期的露伴无论是创作风格,亦或是文学思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在这样的背景下,露伴的海洋认知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他对海洋文学的创作热情没有消减,并成功创作出数篇质量上乘的海洋文学。其中《幻谈》这部小说可谓露伴海洋文学中的集大成之作。
《幻谈》是由露伴的口述记录下来的短篇小说,和《敲雪》(1939)《连环记》(1940)并称为露伴晚期的三大杰作之一。在《幻谈》中,露伴以登山队全员在一名登山队员坠亡后,眼前均浮现出十字架的幻影开篇,接下来又讲述了幕末时期的一名武士在钓鱼时从海中尸体身上捡到了上好的鱼竿,几天后他返回原处时看到了异界的幻象,于是在万般不安中将鱼竿投还入海中的故事。从故事情节来看,《幻谈》兼具海洋文学和怪谈文学的双重属性。《幻谈》的成立同露伴晚期的水之趣味和怪谈研究密不可分。在本节中,笔者将着重分析露伴水之趣味的形成及其在《幻谈》中的体现。
水之趣味出自其随笔《寄情水之趣味》(1933),指的是露伴寄情于海洋,通过与海洋的频繁交流增进感情并进一步完善其人生哲学的方式。露伴对海洋的亲近是促成他寄情于水之趣味的重要因素,露伴的水之趣味也对他海洋认识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水之趣味也是露伴晚期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露伴在日俄战争以后一直到晚年完成了数篇钓鱼题材的文学创作,也创作了一些富有海洋趣味的作品,体裁种类包含小说,考证和随笔等。露伴的水之趣味创作首先有直接描写海洋趣味的随笔,代表性的作品可以列举出《拂晓》(1912)、《水上》(1921)和《寄情水之趣味》(1933)等等。此外露伴的钓鱼爱好促使露伴在晚期留下了许多钓鱼题材的创作。这一部分创作数量众多,可视作露伴的作品群之一。该作品群可以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露伴对海钓的研究,代表性的可以列举出《钓车考》(1909)、《江户时代的钓鱼》(1911)、《鲈鱼》(1936)等作品。还有一类则是露伴描写垂钓之乐的随笔作品。具有代表性的可以列举出《游鱼说》(1906)、《钓谈》(1909)、《钓鮹记》(1925)等作品。
结论
在幸田露伴海洋认知的变迁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组相反相成的因素此消彼长的过程。它们既是幸田露伴海洋认知的成因,也是体现。第一组是传统性和现代性,由于现代和传统的冲突是幸田露伴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所以现代性和传统性也成为了影响他海洋认知的主导因素,其冲突也是他创作中常见的主题设置。第二组因素则是超越性和内在性,是露伴对海洋的客体认识,体现了他对海洋哲学层面的思考。在幸田露伴海洋认知的四个不同时期,两组因素互相影响、相互渗透。它们并非完全对立,在特定时期也可以实现共存。
幸田露伴海洋认知萌芽期(1889—1893)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对海洋的刻板化认知。这个时期幸田露伴海洋认知的形成同时受到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影响,但都较为薄弱。此时露伴对海洋的印象较为薄弱,并没有过多地思考海洋,尚未建立立体统一的海洋认知。而在超越性和内在性方面,由于露伴受日本传统海洋观念的影响更深,由此而生的“魔怪意象”的海洋作为绝对超越的存在,主要展现出超越性的特点。
幸田露伴海洋认知盲从期(1893—1895)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现代性下的盲从。这个时期幸田露伴的海洋认知受到现代性极强的影响,同时展现了对传统性的极大排斥。幸田露伴面对郡司成忠具有战争性的海洋活动,在亲情和道义的夹缝中陷入两难。最终他选择了妥协,与兄长郡司成忠统一战线,共同鼓吹战争扩张的海洋思想,不得不摒弃对建构“海国日本”不利的日本传统海洋观念,其海洋认知出现了与同时期文学思想相悖的倾向。而在超越性和内在性方面,这个时期幸田露伴文学创作中的海洋既没有体现出超越性,也没有体现出内在性。由于露伴当时依然孤立片面地思考海洋,出于他对日本传统海洋观念极度的排斥心理,加之他为了培养国民海洋思想必须将海洋看作可被超越的存在,露伴在其海洋认知萌芽期仅存的超越性也随之消失殆尽。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