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论文栏目提供最新日本经济论文格式、日本经济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日本银行业国际竞争力如何变化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117
论文价格:200元/篇 论文编号:lw201307270944427141 论文字数:38750 所属栏目:日本经济论文
论文地区:日本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博士毕业论文 Docotor Thesis

第1章 导论


本文主要采用了比较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论述日本银行业国际竞争力形成与发展的演进过程中,文中将日本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划分为由弱变强和由强变弱两个时期进行对比归纳,既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脉络进行整理,又能够清楚地看到在这一历史变迁进程中银行业国际竞争力产生的明显变化。在阐述日本银行业国际竞争力变化的原因分析中,从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两个维度进行对比:在宏观因素分析中,又从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展开论述;在微观因素分析中,从银行特许权价值、银行治理结构、银行内部控制、银行审计监管四个方面进行归纳分析。在揭示日本银行业国际竞争力削弱的生成机制中,主要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总结出制度僵化和政府作用弱化共同形成了日本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由盛及衰的内生机制。

本文存在的不足在于实证分析方面略有欠缺。由于对于银行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众多,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公认的研究方法,现有各种研究方法的实证分析结论也受到样本数据选取和数据可得性的局限,这方面的工作细致、复杂而浩大;本文主要从规范分析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而有关实证分析方面限于篇幅所限并没有过多涉及,这有待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深入和拓展。


第2章 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与评价体系


2.1银行业国际竞争力及其构成要素


银行业国际竞争力,顾名思义就是银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银行产业竞争力同他国银行产业相比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是与各国国家竞争力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各国的银行业国际竞争力是该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由环境、市场、资源、科技、管理、相关产业、政府和不确定因素八大要素构成①,每一个要素都应当充分考虑国内国外两种情况进行分析,这八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一国银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车轮向前滚动,因此可以称之为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圆轮模型”


2.2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标准


银行绩效评估是银行竞争力的外在显性表现,是银行根据其自身的竞争优势和竞争资源在以往的和当前的金融市场竞争中获得的结果和地位。目前,大多数文献在评价银行业国际竞争力时,主要侧重于银行业外部特征的评估分析上,集中在财务会计指标和市场指标两大类。然而,仅仅这两类指标不可能全面反映银行业的真实国际竞争力。财务会计类指标侧重于银行以往和当前的绩效状况,用以分折和评估其以前的行为和决策,但是银行通过竞争力分析真正需要的是有助于未来持续提升竞争的战略。显然,除银行绩效评估之外,持续提升银行业国际竞争力战略还需要全面考虑其他的分析内容。通常情况下,在财务会计指标中,市场份额或盈利率等指标一般并不一定能够准确反映银行真实竞争力状况:前者的获取可能是以牺牲自身利润作为代价,后者可能是政府政策或地区分割因素造成的。而且这些财务指标和会计指标也不能说明未来竞争业绩的实现路径,也无法反映获取当前竞争地位的措施和手段。这种短期行为和分析方法必须要重视银行体系、治理结构、发展战略等其他因素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量,这样才能对银行业国际竞争力起到一种切实的转化和支撑作用。因此,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和分析应当注重多角度、全方位的整体评价。

银行业国际竞争力评价还与国际信用评级有关。信用评级一般主要有主观评级和客观评级两种方法:前者更多地依赖于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评级,而后者则更多地依赖于专家综合各方面情况进行评级。另外,信用评级按照不同发债者来划分为主权评级①、金融机构评级和非金融机构评级等。例如,穆迪投资服务公司对银行评级的内容集中在:一是营业环境,主要包括竞争、监管、机构支持、股权结构与督导、特许权价值和盈利能力等;二是风险分布与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信贷风险、市场风险、代理风险、声誉和法律风险、营业风险以及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三是经济资本分析;四是管理战略等。信用评级主要侧重于风险方面的分析、尤其是信用主体本身的信用;而国际竞争力研究更侧重于盈利基础上的发展,在具体分析方法上需要 “硬指标”( 财务指标)和“软指标”( 非定量指标)结合分析更为有效。国际评级机构采用发行人付费的经营模式,容易导致评级过程中的利益冲突,也必然会影响评级行为的公正性。 据统计,2007 年标普、穆迪和惠誉三家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为 75%以上的债务抵押债券产品提供了 AAA 级评级,花旗集团、瑞士银行等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出于对国际大型信用评级机构的信赖,大量投资次级债券。因此,外部评级机构对“次贷危机”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商业银行过度依赖外部评级也被视为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之一。

第2章 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与评价体系...........17

2.1 银行业国际竞争力及其构成要素...........17
2.1.1 国际竞争力与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界定...........17
第3章 日本银行业国际竞争力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变迁...........28
3.1 日本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的演变...........28
3.1.1 经济萌芽和起飞时期(1955 年以前)...........28
第4章 导致日本银行业国际竞争力变化的宏观动因...........52
4.1 国际环境分析...........52

4.1.1 跨国并购浪潮高涨...........52


第7章 结论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泡沫经济”崩溃以来的日本经济通过政府规制以及政府、官僚和财团这一“铁三角”所庇护,这种与国际竞争隔绝开来的温室中形成的虚弱封闭的体制必然导致制度疲劳。日本推行的“金融大爆炸”与日本原有的制度安排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在原有制度安排作用下发动彻底的金融改革,必然会遭遇到制度的断裂层,于是制度惯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产生着作用,原有机制的制度疲劳就会显得尤为突出。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强政府作用的介入可以纠正可能出现的制度变迁偏差,相反政府作用的弱化则会促使制度惯性发挥主导作用而是改革无法有效深入进行,最终使制度机能僵化,从而阻碍经济体制的内在活力。

因此,日本银行业国际竞争力削弱的生成机制可以归结为:制度惯性和制度疲劳使得日本银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利益纽带难以割舍,这种制度僵化形成的“硬约束”会增加银行不良资产的存量积累;从“政府主导型经济”转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过程中原来经济鼎盛时期的“强政府”作用被经济萧条时期的“弱政府”作用所替代,这种政府作用弱化的“软约束”在处理银行业巨额不良债权等重大问题上贻误时机而陷入恶性循环难于自拔。


参考文献


[1] (日)奥村洋彦. 日本“泡沫经济”与金融改革[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2] (日)宫崎义一. 日本经济的结构和演变——战后 40 年日本经济发展的轨迹[M]. 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0.

[3] (日)铃木淑夫. 日本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政策[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7.

[4] (日)铃木淑夫. 日本的金融制度[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87.

[5] (日)竹内宏. 日本金融败战[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6] (美)约瑟夫 · E · 斯蒂格利茨,沙希德·尤素福. 东亚奇迹的反思[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 (美)道格拉斯 · 诺思. 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4.

[8] 车维汉. 日本经济周期研究[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

[9] 戴晓芙. 日本的银行兼并与经营[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0] 狄昂照,吴明录,韩松,李正平. 国际竞争力[M]. 北京:改革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