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政治经济学论文,马克思剩余价值自诞生以来就成为了学术界关注与研究的对象,褒奖与批判的声音混杂,拥护与反抗的行为交织,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最终成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理论指导基础与经济发展依据,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剥削被“终结”,劳动者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实现了对剩余价值的“自由”分配,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的还原。随着苏联解体,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了剩余价值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大本营”,我国学界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在不同的时期呈现了不同的特点,研究特点既有局限性也有时代创新性,在研究内容与研究范畴上也跨越了最早的苏联教科书式的模式,实现了对范式与方法论的超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出现了诸多的研究成果,对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章 对国内关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研究的描述
一、研究契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研究的新契机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不同时期受到了诸多学者的研究,特别是在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阵营,无论是研究广度、深度和层次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陷入了低迷,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学者承担起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研究的使命,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继承和创新,不断进行应用于实践,在实践检验中证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来看,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深刻考察,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但并没有论述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下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与特点,这表明其具有历史的局限性。但我们不可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真理性依然对当今市场经济的运行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今全球化发展,世界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的特点,经济关系出现了新的形式,西方实证经济学理论占据了主导的位置,马克思剩余理论被边缘化并受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各流派的剩余价值理论“过时论的”挑战①,我国学者面对现状,积极回应,同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掀起了一场关于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研究的热潮,同时这也成为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研究的新契机。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习总书记强调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创新和发展,特别是要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以中国实际国情为基础,推动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和研究,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健康、平稳、高质量发展,这也成为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研究的一个新契机①。
...........................
二、理论探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研究的主要争论与评析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理论在我国学术界经历了长期的理论探讨和研究,笔者发现无论社会经济形态的怎样变化,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主要观点的探讨都久经不衰,其中主要在六个方面的讨论比较激烈:一是关于剩余价值源泉的问题,二是关于剩余价值范畴的问题;三是关于剩余价值生产的问题;四是关于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五是关于剩余价值资本化问题;六是关于剩余价值与剥削关系的问题。学术界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催生了许多新的研究观点。笔者需要指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存在场域的,马克思并没有说明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会以怎样的存在形式发生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中,何以在场,对剩余价值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研究都可以说是对原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基于此观点,笔者对学术界对以下问题的考察始终是站在客观的角度上的。
(一)关于剩余价值源泉的问题
关于剩余价值的剩余价值的源泉,首先我们要知道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是这样解释的:“资本家原来垫付的价值,并且在流通中变更了自己的价值量,自身价值量之上加进了一个剩余价值,或者说是增值了,这个加量或原价值量以上的超过额,我们称之为剩余价值。①”由此,我们知道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产生的,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是物化的剩余劳动,剩余时间对剩余价值既具有决定性意义。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经济剩余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特殊表现形式,剩余价值的属性具有一般和特殊两个属性,创造剩余价值是任何社会制度下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生存之本,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表现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捧和无偿占有,我们可以认为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表现了特殊属性。但无论在哪一种种属性下,剩余价值都是由剩余劳动产生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也可以准确的说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才能产生剩余价值②。
...........................
第二章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国内研究评析及展望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国内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分析
从学界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研究成果与研究现状看,学术界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研究既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其中进步性体现在:实现了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实践与发展,提出了诸多创造性地见解,涌现出大批具有重要影响与价值的理论成果,是具有丰富成效的研究。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国内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所存在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界在剩余价值理论定量分析、实证分析及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上分析不足,学界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相关问题的研究缺乏诸多的案例与数据,多从固有的理论上分析,同时,学界诸多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研究还有一定的不足,特别是在剩余价值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关系上缺乏“质”的成果。第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整体性、动态性研究不够。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研究应该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过程,但学界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依然没有冲破固有的研究范式和思想窘境,在整体性与动态性研究中,由于历史时期的局限性,部分学者还没有准确把握理论发展与实践的关系,没有抓住社会实践的发展与市场经济关系的变化及科技创新的进步①。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整体性与动态性的研究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三,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创新转型理论研究不够。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界还缺乏重新认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时代性与真理性的关系,笔者认为,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创新转型研究并不是对马克思原有思想的批判,并不是要抨击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时代局限性,而是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时代特点与实践相结合,总结出符合当代经济运行发展的科学的马克思理论价值体系。第四,指导当代中国解决发展问题的实践性研究不够。其主要问题突出在我们现有的大量研究成果不能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轨,在当代中国发展中出现了诸多的社会经济问题,不能有效地运用现有的理论进行解决,呈现出在实践层面研究不足的局限性。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理论总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总要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总是不断创新的过程,这是事物矛盾发展的本质规律。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是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上、严密的逻辑与严谨的治学态度之上的,具有科学的真理性与前沿的指导性①。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与评价学术界在研究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局限性,以促进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研究的进步。
...........................
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研究的未来展望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核心与基础,我们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和探讨。首先,我们要坚持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性,长期历来我们一直走不出苏联教科书的影响,认为剩余价值仅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范畴,揭示的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与资本社会的矛盾,是资本主义时代特有的理论,而不能应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因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怀疑剩余价值理论的正确性①,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学界必须走出这个误区,以加深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实践创新发展。第二,我们要坚持和发展剩余价值理论,大胆回击剩余价值理论“过时”论的论断,要看到经济关系中的新的特点、新的现象新的关系变化,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剩余价值理论,建立自己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在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上给予回答。最后,针对学术界目前研究状况,我们要突破局限性,对未来给予合理性的展望,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重新认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学说;二是对苏联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予进一步研究;三是关注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实证研究成果;四是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剩余价值问题;五是深化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中的生产与分配问题。
(一)重新认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既肯定了资本文明的作用,又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社会主义必将胜利的必然性的规律。研究马克思剩余理论价值要深刻挖掘被隐蔽的思想,深刻把握剩余价值理论时代局限性,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深与研究与分析,彰显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在场与意义。笔者认为,合理准确把握剩余价值理论的完整内涵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我们需要在研究方法、研究层次与研究系统上都有一个科学的研究模式与体系,在这一方面我们是缺乏的,我们要重新认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
第三章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研究的当代意义................................... 57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研究的理论意义.............................. 57
(一) 为我国政治经济学的构建提供理论指导.......................... 57
(二) 为我国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