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政治经济学论文格式、政治经济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政治经济学论文2018优秀范文9篇

日期:2018年05月22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2496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1805111139231954 论文字数:44528 所属栏目:政治经济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政治经济学论文,笔者认为该论文主要包括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等。今天无忧网为大家推荐一篇政治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政治经济学论文2018优秀范文一:德国马克的崛起 货币国际化政治经济学分析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948 年 6 月 20 日,《发行法》(Das Emissionsgesetz)和《货币法》(Das Waehrungsgesetz) 在美、英、法三国占领下的西部德国生效,规定从 1948 年6 月21 日起德国马克(Deutsche Mark,或简称为 D-Mark)正式开始流通,取代原先西占区的各类货币成为唯一有效的法定货币。德国马克的诞生拉开了德国西占区全面而又彻底的“一揽子”货币改革计划的序幕,并且成功地开启了通往战后“经济奇迹”之路的大门,德国马克也一直被看作是联邦德国繁荣与稳定的象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可是诞生于战争废墟之上的德国马克起在起步之初运气并不算好,初登国际货币舞台就在 1950 年遭遇了本国国际收支危机,成为了当时欧洲支付同盟(European Payment Union)成员国货币中最弱的一个,丝毫看不出有任何成为强势货币的影子。但是在 1958 年德国马克实现自由兑换之后,仅仅过了 15年,德国马克就超过英镑,在 1973年成为了世界第二大储备货币,但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马克在可统计到的各国官方储备中的所占的份额还并不大,还不到 2%,总金额接近 30 亿马克;而到了 15 年后的 1984 年马克的份额上升到了约 12%左右,总金额达到 1180亿马克。其实,从 20 世纪 60 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外私人部门对德国马克的需求就逐年增加,到 1994 年末仅银行体系之外的德国马克现钞就有30%-40%是在德国本土之外的其他国家流通,同期美元现钞的这一比例是 45%-50%,而日元大概在 25%左右,其他 OECD 国家货币不超过 10%-15%。此外,在一些其他衡量货币国际化程度的指标中,例如以德国马克计价的国际资产和国际贸易额在世界总量中的比重,以及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和外汇市场交易中所占份额等,德国马克都表现出色,牢牢地占据了世界第二大储备货币的地位。 

本文要回答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作为一个战败国家的货币,马克为什么能够在战后克服种种不利的政治经济条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顺利地实现了国际化,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储备货币?主流经济学一般将货币国际化归结为市场力量的推动,是各个经济行为体出于降低交易成本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考虑,在无数次的相互交易中自发做出的一个市场选择,一个国家的货币能否最终被市场所选择成为国际货币的关键在于: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要足够大,宏观经济政策要得当(增长稳定、低通胀率),以及具备有足够深度和广度的金融市场并且实现资本帐户的自由化;国际货币的地位会给发行国带来一定的负担,但相较之下其创造的收益要更为巨大。对于货币国际化的过程,经济学观点通常认为一国货币一旦成为国际货币,其“先入为主”的优势会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ies)效应,这会使得后进国家货币的国际化进程十分缓慢。但是德国马克崛起的历史却与这些主流理论的解释不尽相一致,首先,德国的金融市场并不发达,按照德国金融学家弗兰克(Guenter  Franke)的说法,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德国在现代金融工具和资本市场理论的运用上还属于是发展中国家,这一时期德国资本市场的规模不仅远远落后于美国和英国,甚至还落后于法国等欧陆国家,同时德国一直保持有相当程度的资本管制,直到 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才逐步解除实现了资本账户自由化,可以说马克是先实现了国际化,然后德国资本账户才最终完全开放。其次,根据“网络外部性”效应,后进国家的货币国际化进程是十分缓慢的,但是数据显示从 20 世纪 6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这短短的20 年内,马克国际化进程几乎是一夜之间启动,并且进展迅速,这又是为什么呢?再次,作为第二大国际货币的马克给德国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和利益,为什么德国后来又果断放弃马克引入欧元呢? 

第二章  马克国际化的起点:黄金与美元危机 


第一节 战后美元危机 

在经历了一战后世界秩序的动荡不安和二战中规模空前的人类间相互厮杀之后,西方世界在战后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的安排上形成了共识:货币的稳定需要“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为刺激经济而采取的货币竞相贬值政策所造成的投机性资本大规模流动导致了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而这正是 20 世纪30 年代“大萧条”形成的重要原因。德国接受了这种共识,加入在此共识下重建的战后国际货币新秩序,也被之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其主要安排是美元以固定价格与黄金挂钩(1 盎司黄金兑换 35 美元),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汇率的变动固定在一个规定的区间内,同时成立 IMF 来为出现国际收支困难的国家提供短期融资,所以说这一战后共识的核心在于各国接受美元的主导地位,其他国际货币以美元为中心形成全球性的货币制度安排。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全球2/3的黄金储备,加之其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元成为了国际交易中为各国所认可的主要“清偿手段”(international liquidity),成为了实事上的“国际货币”,各国得到美元的途径是通过贸易向美国出售自己的商品和劳务,而美国以贸易逆差的形式向各国输出美元。这一“国际货币”创造机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内主要由美国和德国来完成:德国通过对美国持续地保持顺差从而积累了大量美元储备,然后德国又以资本输出和对外援助的方式将美元输送到其他西欧国家。 

早在 1957 年特里芬(Robert Triffen)就提出此种“清偿手段”创造机制是不可持续的,特别是在西欧国家的货币实现自由兑换后。因为西欧国家所持有的美元资产正在超过美国的黄金储备,这一趋势无疑会侵蚀对美元的信心,如果西欧国家用手中的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这将给美国和整个国际货币体系的带来严重的问题。这些思想又在其 1960 年的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中得到详细的阐述,并且以“特里芬困境”而闻名。历史的发展证明了特里芬的远见,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开始恶化,1958 和 1959 年的逆差额分达到了 29 和 22 亿美元,许多国家开始担心美国对外逆差的增加将导致美元实际购买力的下降,于是将自己持有的美元储备兑换为黄金,1950-1957 年间美国的黄金储备总共减少了 17 亿美元,但仅 1958-1960年3年的时间内美国失了 51亿美元的黄金储备。到了 1960 年7 月底,外国央行和私人部门持有的短期美元债务以及外国债权人持有美国政府债券总额达到了 189.46 亿美元,超过了同期美国 186.85 亿美元的黄金储备总额,这引起了市场对美国能否够坚持 35 美元兑换 1 盎司黄金这一比价的怀疑,美元资产开始遭到抛售,更多的国家要求将自己持有的美元储备兑换为黄金。 


第二节 德国在法、美“货币战争”中的艰难抉择 


1959 年戴高乐出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他上台后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他主张“欧洲人的欧洲”,推动西欧国家通过联合来摆脱美国的控制,他同时坚定地认为法国应和美国一样要承担在世界上的责任,享有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大国地位。这必然与美国竭力保持在西方世界的领导权,同时与苏联争夺全球霸权的国家战略产生冲突,法美关系也因此在戴高乐时期常常处于紧张状态。在这一背景下因美元危机而进入西方国家议事日程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很自然地成为了双方一个“短兵相接”的舞台。法美之间的这场“货币博弈”可以分为 1960-1964 年和 1965-1968 年 5 月两个阶段,在前一个阶段法国更多地遵循多边合作的路线,政策手段的实施也较为温和,法国积极地参与到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各种讨论和具体方案的制定中,希望通过主导各国间的多边合作与谈判来对美国施加压力,解决美国借由自己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垄断地位而不断膨胀的国际收支逆差问题。1962 年法兰西银行在其年报中明确声称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改变是不合时宜,1963年 9月10 日法国财政部长德斯坦也说纠正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是比创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更为优先的议题。为了解决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在储备货币发行国和非发行国之间的不对称问题,  1964 年9 月德斯坦在 IMF和世界银行东京年会上提出了法国政府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建议,法国希望建立一个以黄金为中心的“共同储备单位”(Collective Reserve Unit,CRU)作为新的储备资产。根据法国的这一计划主要的关键货币国根据自己黄金储备的多少来认购 CRU,黄金和 CRU 在保持一个固定的比例下共同流通。法国这一计划的核心在于打破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独享的“与黄金一样好”(as good as gold)的特殊地位,而让其他关键货币具有与美元相同的地位。同时强化“黄金”作为“货币之锚”的角色,大大限制了通过掌握和控制储备货币的发行来为本国国际收支逆差融资,进而汲取其他国家实际资源的做法作,这一计划直指美国“国际货币权力”的核心,等于是变相稀释和分享美国的“国际货币权力”,所以法国的这一建议立即遭到了美国的拒绝,而美国的傲慢态度直接导致了戴高乐政府态度的变化,戴高乐意识到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