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农业经济论文,本研究尝试运用于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西北农村地区的反贫困举措,试图通过分析人力资本对反贫困的影响,建立一套对消除贫困有推动作用的框架体系,为反贫困政策的出台和落地奠定基础。
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贫困问题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消除贫困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必经之路,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的必然要求,因此,联合国将消除贫困列为千年发展目标的首位。中国的人口基数庞大,贫困人口规模曾经高达世界贫困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央着力于经济建设,人均 GDP 由 1978 年的 385 元提高到 2018 年的 64520 元,经济呈现高速增长趋势。与此同时,政府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连续出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等指导规划。在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工作的双重推动下,中国的反贫困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按照现行的贫困标准衡量,中国的贫困人口由 1978 年的 7.7 亿降至 2017 年的 3046 万人,年均脱贫人口约 1900 万人;贫困发生率年均下降 2.4%。
然而,中国农村的贫困形势依然严峻,扶贫工作在新时代新阶段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长期以来,贫困减缓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发展,但经济增长带动减贫的“边际效用”呈现递减趋势,贫困人口增收与 GDP 增长的相关性越来越弱。同时受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的减缓使得扶贫减贫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其次,由于经济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扶贫任务仍然艰巨繁重,国家投入的扶贫支出率连年增加,高昂的扶贫成本与低下的扶贫效率的并行。最后,贫困的地区返贫现象依然存在,据统计,1994年全国贫困人口的返贫率仅为 10%,2000 年则超过 30%,2003 年首次出现了贫困发生率出现反弹的现象,2012 年西部甘肃、青海、新疆等部分地区贫困人口返贫现象比较严重,返贫率在 15%-25%,个别地方高达 30%-50%①。实际情况表明,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等的影响,中国所剩贫困人口的分布越来越呈现分散化趋势,贫困人口大部分集中在自然环境恶劣、人文社会环境复杂、经济发展落后的西北农村地区,扶贫攻坚之路已到了关键节点。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贫困研究文献
(1)贫困概念的起源
有关贫困最早的定义,可以追溯到英国的管理学家本杰明·朗特里(1899)在研究了约克市的贫困状况后在其著作《贫穷:对城市生活的研究》中提到,如果一个家庭的收入总和无法满足其全部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即定义为贫困。欧共体(1989)在《向贫困开战的共同体特别行动计划的中期报告》将贫困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所拥有的生活资源无法达到他们所处社会群体的最低标准。世界银行(1990)将贫困定义为一种达到最低生活水平的能力,这种能力的缺乏便会导致贫困。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1998)在世界银行的定义的基础上发展了贫困的内涵,认为人们之所以贫困,是由于其缺乏创造收入,享受正常生活的可行能力,并把贫困区分为收入贫困、人类贫困和社会贫困。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者们对于贫困的认识逐渐加深,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其内涵不断被扩大。康晓光(1995)将贫困定义为一种生存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人们依靠劳动所得的合法收入无法维持其基本物质生活条件,亦丧失参与基本社会活动的机会。贾大武(1997)认为,贫困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综合作用的结果,表现为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匮乏,经济和文化贫困往往伴随在一起,且造成贫困的原因是综合的,多元的。乌德亚·瓦格尔和刘亚秋(2003)从经济贫困、能力贫困和社会制度贫困三个视角考察了贫困的定义,并阐述了三种贫困之间的关系。高圆圆和范绍丰(2017)在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精神贫困时将其定义为,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由于物质贫困造成其在思维方式,行为理念和价值观等方面落后于社会主流水平,从而在精神上缺乏脱贫动力的一种状态。韩克庆和唐钧(2018)认为贫困是一个多维概念,在界定贫困时,应当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等多个角度去考察度量。
........................
第 2 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贫困理论
2.1.1 贫困的内涵
贫困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概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和标准。学者们最早(1899)的表述是,如果一个家庭的收入总和无法保证家庭成员的基本生存要求,那这个家庭就属于贫困家庭。此后人类对贫困展开了更为详细的研究,更多的学者或机构从表象视角对贫困进行定义,认为贫困是指物质和精神上得不到满足,它意味着衣食住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开支要少于社会平均水平。国内对贫困的一般定义是个人或家庭缺乏必需的生活物资,家庭收入低于最低保障线,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目前国际通用的贫困标准是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确定的,在 1991 年是人均消费约等于每天 1.25 美元,2015 年变更为每天 1.90 美元。2011 年中国确定的贫困标准为年人均纯收入低于 2300 元,甘肃省 2017 年确定的贫困标准为年人均纯收入低于 3700 元。
2.1.2 贫困的分类
贫困分为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指个人或家庭缺乏维持基本生活的物质资料,收入低于最低生活标准,基本生活难以保障。这里的最低生活标准指当前社会所需要的维持个体生存的基本生活必需品,随社会经济发展其范围逐渐扩大、该标准会逐渐提高,即绝对中的相对。相对贫困指个人或家庭所能支配的资源低于当前社会平均生活水平而非最低生活水平,侧重社会公众对自我生活状态的评价,是社会共识的一种体现。二者的区别在于,绝对贫困主要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有关,可以直接改变,而相对贫困则与收入分配情况有关,无法直接改变。
从内部了解造成贫困问题的原因,如贫困家庭教育机会的缺失、医疗服务的缺失、得不到相应的发展、缺乏安全感等,被称为贫困研究的内因视角。造成贫困的内部原因是无法直接改变的,它只能在代际传递中逐渐减缓。Townsend(1979)从内因视角出发剖析贫困,他认为某一区域的所有人群中,那些社会活动范围狭窄,缺乏参与社交活动条件的的个人、家庭或群体就是贫困的。而 Amartya.Sen(1998)指出一个人的处境,由一个人所拥有的创造舒适生活的能力所决定。他认为贫困表现为不具备这种能力,无法实现个人价值,享有正常生活的权利被剥夺,贫困的实质是个人能力和权利的缺失,而这些基本能力缺失的外在表现主要为饥饿、营养不良、疾病、早夭、缺乏教育与医疗机会等。
..........................
2.2 人力资本理论
2.2.1 人力资本的内涵
人力资本理论属于经济学研究的分支理论之一,应用领域较广,不同领域的学者对人力资本的理解拥有不同的侧重点。舒尔茨(1960)最早提出,人力资本主要由两方面组成,即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它从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技能熟练度、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体现了劳动者的自身价值。他从宏观层面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的方式与途径,并对教育投入的收益率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量化研究。此后,贝克尔(1964)进一步将人力资本理论体系化,认为人力资本的构成是多方面的,与教育、卫生保健、劳动力迁移等密切相关。我国学者李忠民(1999)将人力资本定义为:“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体内,能够物化于商品或服务,并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并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①”。李玲(2003)则提出:“人力资本就是指通过后天投入而凝结于人体之内、具有经济价值并能带来收益和据此参与收益分享的知识、经验、技术、工作能力、协作力、健康及其它质量因素的总和②”。
本研究综合各学者关于人力资本内涵的讨论,将人力资本定义为:人力资本是通过先天拥有或后天投入而凝结在人体内的一种资本类型,具体反映为劳动者拥有的知识、技能、身心素质、工作能力等,它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人口迁徙等方式和渠道进行积累并为劳动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据相关数据统计,2017 年,东部地区农村共有贫困人口 300 万人,贫困发生率为 0.8%,贫困人口在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中的占比为 9.8%;中部地区农村共有贫困人口 1112 万人,贫困发生率为 3.4%,贫困人口在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中的占比为36.5%;西部地区农村共有贫困人口 1634 万人,贫困发生率为 5.6%,贫困人口在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中的占比为 53.7%①。中国农村贫困情况分布如图 3.1 所示。
..........................
第 3 章 西北农村地区贫困和人力资本现状 .................................... 21
3.1 西北农村地区贫困现状 ................................ 21
3.1.1 西北农村地区贫困的总体概况 .............................. 21
3.1.2 西北农村地区贫困的基本特征 ................................. 22
第 4 章 人力资本对反贫困的影响 .................................... 27
4.1 人力资本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