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2004 年我国出台了玉米、大豆的临时收储政策以及稻谷、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政策,这是对我国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的有益探索。2008 年国家在东北玉米上市之际正式实施了玉米临储政策。在实施期间,政府曾 4 次调高了收储价格,从 2008 年的每公斤 1.5 元到 2014 年 2.24 元,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对农民的增收、增加玉米产量、稳定玉米价格有着非常正面的影响,没有一个粮食像玉米一样:总量超过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库存超过一年的产量,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 60%,这种极致固然由多重因素所致,但其中的政策因素则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是随着政策的推进,出现了国内外玉米差价大、财政负担加重等问题,政策的执行效率也逐渐减弱。因此,玉米临储政策必然要进行变革。
作为玉米临储政策进行调整,国家在 2016 年提出了“价补分离”的政策原则,发布了“市场化收购+补贴”的进一步说明。2016 年玉米上市,在市场化收购的下,玉米价格显著下降,农民对目前的市场不知所措,玉米临储政策变革之后,玉米种植户根据自己的种植面积得到相应补贴,但收入明显低于玉米临储政策实施时自己的收益。新的玉米政策虽为初始状态,但也开始释放某些效应,包括农民收入的下降、改革方案的粗放以及贸易摩擦等。为此部分农民仍在观望是否继续大面积的种植玉米。那么,在我国实施了 8 年之久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效果是怎么样的?其对于我国的玉米市场供求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完善今后政策改革有何借鉴意义?对于未来的玉米乃至整个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有何展望?这些都是需要回答的问题。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动态
在 FAO 的《粮食和农业状况》年鉴中,针对对中国粮食的供求和粮食流通体制变革中国农业部与世界银行进行了合作研究,引起了国外学者对中国粮食问题的研究兴趣。《Who will feed China?》一书由 Lester R. Brown 所写,是一本中国的农业政策和粮食问题研究的著作。《什么决定粮食价格》一书的作者保罗.斯瑞丁,按效率与公平的原则,肯定了粮食价格和价格政策的重要性,他认为价格政策如果没有相关的政府配套支持是无效的或将会起反作用的。因为在发展中国家中,是降低粮食价格以保障大多人口购买能力,还是提高粮食价格刺激生产,这是两难的困境。
国外大多学者在农业支持政策体系下研究粮食收购政策。农业保护政策从世界范围看是不好的。Ralph Cummings Jr.等(2016)在亚洲地区进行研究,在这里,亚洲国家保证本国农业发展的常用手段就是价格保护政策。但是价格保护政策同时存在缺点,假设在政府作用之下,这些亚洲国家的粮食市场运行,市场运行机制被价格保护政策所干扰,而价格保护政策包括农产品支持价格政策和最低价格政策,这使得粮食价格的变化规律不再是市场规律变化。Gmiller(1986)认为应该让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进行自由贸易 ,从社会绩效的角度来讲,价格保护政策搅乱了市场的真正需求、给财政带来了负担,因此他建议政府不要实行农业保护政策,他认为价格保护政策不利于本国粮食企业的进步,只有禁止才会有好结果。
国外多数专家认为,应对粮食和农业的支持应主要在增加科技含量、改善生产条件、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下功夫,应该坚持改革市场化取向来应对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和政府宏观调控问题。如果要研究价格对农产品面积的影响或者是价格对农产品单产的影响,可以用供给反应模型来研究。Neriove,Nerlove,Bachman 探讨价格对农产品种植面积或单产的影响,认为中国对粮食及农业的支持程度偏低;Rozelle 认为,政策补贴、其他农作物收益以及玉米的价格都可能影响中国玉米的种植面积。
............................
第二章 政策解释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政策解释
一、玉米临时收储政策
2008 年我国开始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具体的实现方式为,当市场上的玉米价格过低时,国家会设定收储价格,委托中储粮等机构来进行收购,以此来调节玉米市场的供需,保证玉米种植户的收益。国家承担临储收购的费用以及各种补贴,之后根据市场的需要再对库存的进行出售。
从字面上来看,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就是一种临时的保护政策,国家采用这种方式来调节市场上的而玉米供给量,在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政府财政支出、农户不断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等问题。在 2015 年在玉米临储政策实行时期(2008 年-2016 年)中,国家首次下调玉米临储的价格,比 2014 年的临储价格下降了 14%,此举被看做是玉米收储改革的信号。2016 年在我国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补贴”相结合的新机制。
(一)从全国范围来看
如图 2.1 所示,从 2008 年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实施开始,我国玉米总体种植面积增长明显,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008 年到 2009 年政策执行的初期,2010年到 2013 年政策执行的中期,2014 年到 2015 年政策执行的末期。
在初期和中期时,政策效果较好,使得农民收益增加、稳定了玉米市场,但是在执行的末期执行效率下降,由于临储价格的居高不下,刺激了农户种植玉米的积极性,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增长,并进一步减小了豆类的种植面积,误导了农户的生产导致国内玉米价格高、玉米种植面积大大增加,严重影响了其他粮食作物的种植,不利于我国的粮食安全与结构,全国 2008 年玉米种植面积达到 29864 千公顷,玉米产量达到 1.65 亿吨;在 2015 年国家首次下调玉米临储价格,加上 2016 年初对临储政策进行调整,控制住了玉米的种植面积,并使得豆类种植面积有所上升,优化了我国粮食种植结构,进一步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供求理论
供求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供求理论和新古典供求理论。马克思供求理论基本内容包括一下三个方面,供求关系由生产决定;供求关系是商品经济的基本关系;虽然供求关系不决定商品的价值,但决定了价格的波动。
在马克思供求理论的基础上,产生了新古典供求理论,而供给理论、市场均衡和需求理论是新古典供求理论三个方面。相比供给理论、市场均衡理论,需求理论认为影响需求的因素主要是市场价格、平均收入水平、市场规模、替代品情况(数量、种类、价格)和消费者偏好。用需求曲线来直观表达,需求量随着价格的波动而波动;供给理论认为生产成本,市场价格,生产要素价格是影响供给的三要素,通常绘制供给曲线;同时,将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放在同一坐标内,这是市场均衡理论提出的理论,市场均衡点就是两者的交点,所对应的价格就是市场均衡价格,在很多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包括直接补贴制度、最低保护价制度等。以玉米的临储政策为例。当市场价格较低时,国家采取临时收购政策,采取比均衡价格较高的临储收购价格,保障了农户的收入。当需求不变时,农产品供应量将减少,市场价格将上涨。随着价格的上升,更多的农户去种植玉米,玉米的种植规模、产量大幅度提升。
.........................
第三章 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与演变...................... 18
第一节 玉米市场调控的必要性分析............................. 18
一、玉米市场的供求转变..................................18
二、玉米生产成本刚性增长,农民收入难以保障...............................19
第四章 临时收储政策对我国玉米供求影响的实证分析....................25
第一节 方程组模型理论框架............................... 25
一、假设条件...................................... 25
二、理论分析.................................. 25
第五章 临储政策改革现状及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的国际借鉴............37
第一节 玉米收储政策改革进展.............................. 37
一、 补贴总额的确定与分配.....................................37
二、补贴资金拨付和兑付情况.................................37
第五章 临储政策改革现状及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的国际借鉴
第一节 玉米收储政策改革进展
为应对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持续、稳健提升玉米产业,针对面临地临储政策实施留下的负面影响,在 2016 年我国在内蒙古和东三省地区实施了“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政,根据市场的价格随市销售玉米,各路需求者到市场购买,一切供求关系由市场来界定,可以完善玉米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目的是调减国内玉米市场价格、优化粮食种植结构以及去库存。这节来讨论玉米收储政策改革进展情况。
一、 补贴总额的确定与分配
在东三省和内蒙古地区实施的新政,由国家统一拨付生产者种植补贴。只在玉米优势产区补贴,在非优势产区不进行补贴。按照差价补贴方式,例如,黑龙江省某县 2016 年每斤玉米单价比 2015 年降低了 0.2 元,乘以 2014 年的每亩单产数量,整个县 2016 年得到的补贴每亩 170 元。个省区自己确定补贴的细则,以 2014 年的种植面积为基准计算,确定本省区的补贴对象补贴依据和补贴标准,落实好补贴的个人和金额等等,补贴总额按照各省每亩补贴数额乘以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