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农业经济论文格式、农业经济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农业经济经营代际传承问题研究--基于山东省农户的实证

日期:2019年11月27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188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1911201021556535 论文字数:35622 所属栏目:农业经济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已然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2012 年美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农业就业人口平均年龄为 58.3 岁,按照 1997-2012 年每 5 年上升 1.43 岁的速度计算,2017年农业就业人口平均年龄将高达 59.73 岁(USDA,2012)。2015 年韩国从事农业人口的平均年龄已达到 65.3 岁(韩国统计厅,2015),日本务农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已达到 66.3 岁(日本农林水产省,2015)。中国从本世纪初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农业劳动力供求状况从过剩开始向短缺转变。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 50 岁及以上的农业就业人口占比为 27.57%,相比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 7.55 个百分点(中国统计局,2010)。照此速度,2017 年中国 50 岁及以上的农业就业人口占比将高达 35.12%。而有研究显示,实际务农劳动力的老龄化程度远比统计数据显示的程度严重的多。

务农人口老龄化对一国农业竞争力、食物及其他农产品供给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都会产生十分显著的负面影响(何福平,2010;陈锡文、陈昱阳、张建军,2011;杨俊、杨钢桥、胡贤辉,2011)。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务农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后果更为严重,应当予以重视。美国、日本等面临老龄化挑战的国家早已认识到农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重后果,为了保障本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在探索可行的应对措施。韩国制定的农业继承者培养基金法和农业继承者扶持计划、专业农民(专业户)  培养计划,不仅有效减少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弃农,缓解了农业人口老龄化、女性化,也为农村培养了大批中坚人才,为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社会稳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黄敏英,2000)。日本实行的农业认证者制度在改变农户经营状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快土地流转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方面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有效的解决了农业继承人问题,还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赵维清,2012)。美国明确地通过能力提升、参与农业农村发展及补贴和信贷政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以应对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发挥农业经济作用的同时保障农业世界领先地位。但美国的新型职业农民也面临老龄化问题。他们认为不断吸引新人(尤其是青年人)进入农业领域是应对农民老龄化的根本之策。美国把培养新职业农民视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美国粮食安全的基石(夏益国、宫春生,2015;汤洪俊,2016)。英国、法国和德国通过对管理体制与机构、培训形式与方式、培训证书制度与相应考试、培训法规的制定与实施等方面的分析,  全面揭示了农民培训制度不但满足了农民对培训的需求,  切实提高了其科技素质,解决了农业继承人问题,而且也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农民培训体制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谷小勇、张小明,
2004)。中国目前实行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建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措施以及土地流转政策,有效缓解了务农人口老龄化、农村劳动力数量较少和素质结构性下降等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农业经营代际传承概况

国际上关于代际传承的研究最早见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贫困研究领域(李晓明,2006),对农业经营代际传承的研究则始于 1990 年(Errington and Tranter, 1991)。当时普利茅斯大学(Plymouth University)的 Andrew Errington 教授首次开发了农场继承调查(Errington and Tranter 1991),随后许多国家开始了一系列研究,如加拿大、美国、日本、德国北部和波兰等(Barclay, 2007)。如何将家庭农业顺利传承给下一代是当前家庭农业经营者关注的主要问题(Zitzmann, 2012)  ,也关系到国家食物的供给稳定( Gudorf et al., 2009)。相对于国际学界,中国学者对于农业经营代际传承问题的关注起步较晚,是 21 世纪后才出现的。最早是从地理学角度分析人口迁移下“空心村”的形成原因及农村住宅用地政治策略(刘彦随,2009)。目前中国学者对农业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土地流转领域,对农业经营代际传承的定量研究较少。但农业传递意愿、“‘谁来种地’危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土地继承等都是对这个问题的侧面研究。随着“农业继承人危机”问题愈演愈烈,众多学者逐渐予以重视,如朱启臻等(2011)  、肖娥芳(2013)  、康静萍(2014)。
农业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仅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家族企业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源泉,更是一直被看作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源泉,常常涉及到许多代人,但从理论视角看家庭农业代际传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Lawton, 2013; Corsi, 2004)。它的有序传承一直是家族企业生命周期中最关键的阶段(e.g. Morris et al.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8:513-531, 1997; Malinen, 2001)。国际上各个国家对家庭农业代际继承的研究重点因农业人口老龄化的程度的不同而不同。欧洲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葡萄牙、意大利、罗马尼亚和希腊等国家的农业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高于德国、法国、瑞士、芬兰、奥地利、法国、捷克共和国和波兰等国家(Zagata et al., 2015)。意大利、以色列等国家对农业经营代际继承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影响因素、继承时段方面((Kimhi,  1994;  Kimhi  and  Lopez,  1999; Glauben et al., 2004;Carillo et al., 2013),而美国关于农业继承问题的文献惊人的稀少(Kimhi et al., 1995),为数不多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农业政策的影响方面(Mishra and El-Osta, 2008)。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代际传承

“代代相传”理论是由美国家庭治疗专家马睿·玻文(Murry Bowen)提出的,也有人称之为“代际传承”理论。它的意思是如果家族中存在许多问题没有被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会被一代一代的遗传下去,直到被解决为止。在中国,目前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家族企业传承研究方面,较少应用于研究农业家庭经营可持续性问题。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指的是家族企业在代与代之间的传递,主要表现为家族企业领导人的更替。

2.1.2  农业经营代际传承

农业经营代际传承指的是,在农业家庭经营模式下,父代农户将土地、机器设备和默会知识等农业资源传递给农户子代的过程。国际对农业经营代际传承的研究始于1990年普利茅斯大学(Plymouth University)的Andrew Errington教授对农场继承的调查,随后许多国家开始了一系列研究,如加拿大、美国、日本、德国和波兰等。研究显示,农业经营代际传承受到农户个人和家庭特征、家庭农业区位因素以及非农就业机会等因素显著影响。除农户个人和家庭特征显著影响子代农户农业经营代际继承时段外,父代农户的年龄和个人偏好等因素也对其继承时段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学者对于家庭农业代际传承问题的关注相对于国际学界起步较晚,是21  世纪后才出现的,最早是从地理学角度分析人口迁移下“空心村”的形成原因及农村住宅用地政治策略(刘彦随,2009)。随着“农业继承人危机”现象愈演愈烈,众多学者逐渐予以重视。从实质上讲农业也是一种家族企业,家族企业的代际传递意愿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家庭农业代际传递意愿。

..........................


2.2  理论基础

2.2.1 劳动力供给理论

劳动力供给,从性质的角度来说,指的是劳动力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家庭)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出让劳动力主体所存在的劳动力使用权的行为,从量的角度来说,指的是一个经济体(如国家、企业、家庭)在一段时间内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杨河清,2010)。劳动力供给可以分为劳动力潜在供给和劳动力有效供给。劳动力潜在供给是指年龄在 14-65 岁之间的具有劳动能力且愿意工作的劳动力,而劳动力有效供给是指参考了劳动参与率之后的劳动力供给。一般而言,劳动力潜在供给大于有效供给。一部分 14-65 岁的农户虽然具有劳动能力,但由于工作、学业和偏好等原因而没有参与劳动,这是导致劳动参与率低的原因之一。劳动经济学认为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主要有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工资水平、收入水平(包括劳动者的非劳动收入)、经济周期波动等宏观经济状况、家庭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以及风俗习惯等。人口规模和结构是影响劳动力潜在供给的主要因素。人口规模越大,能提供劳动力人口越多,相对的劳动潜在供给越多。14 岁以下和 65 岁以上的人口占比越大,劳动力供给越少;处于中间阶段的人口越多,越有利于劳动力的供给。

...........................

3 山东省农业经营的可持续性及代际传承现状 ................................. 17

3.1 调研说明 .......................... 17

3.1.1 数据来源 .............................. 17

3.1.2 样本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