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新闻学论文,本研究不拘泥于当下对于数据新闻研究采取的描述性方法,尝试将数据新闻与西方新闻理论和历史相联系。从数据在新闻报道的运用及衍变入手,以哲学中“扬弃”的视角,分析了数据新闻的出现经历了精确新闻和计算机辅助新闻这两个发展阶段。根据已有的文献资料,为了强调数据新闻的“作品”属性,本文重新定义了“数据新闻”的概念,即“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依托,通过对互联网数据进行抓取、挖掘、分析和可视化操作,呈现出的有新闻价值的作品。”本文还根据概念内核阐释了数据新闻的三大影响因素:大数据技术、可视化艺术和集体参与。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相比于国外数据新闻的蓬勃发展,国内的数据新闻报道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较大差距。网易新闻的“数独”栏目是国内数据新闻实践的早期尝试。2012年11月,“数独”栏目发布了首条新闻《最适合儿童成长的国家》,该新闻是针对当时贵州毕节地区5名儿童的死亡事件,结合国际慈善组织的指数报告而制作的数字图表新闻。此后,国内其它门户网站如新浪“图文天下”、腾讯“数据控”和搜狐“数字之道”等数据新闻板块相继成立。《京华时报》、《钱江晚报》和《南方都市报》等报纸媒体同样腾出版面刊载数据新闻的可视化作品。2014年,中央电视台也尝试与大数据公司合作,推出了一系列电视数据新闻的报道,这标志着我国数据新闻正式进入电视领域。不过,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我国当前的数据新闻“过于粗浅”,以静态图表为主,在数据的挖掘深度和呈现与欧美有较大差距。
大数据缘于虚拟网络的极速发展和现实世界的网络化。一方面,虚拟网络的普及构成了海量数据的持续生成环境,另一方面,云计算、物联网、社交网络、即时通讯和移动互联等技术的涌现,推动了现实环境切换到网络社会形态,从而产生了数量巨大、类型多元的元数据。大数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数据是指除大数据技术及应用外,还囊括大数据工程和大数据科学等领域;狭义的大数据概念,指的是大数据技术及应用,即从各种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大数据”—词6年前开始提出,首先被世界大型网络科技公司重视。在计算机领域,它指的是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其主要特点是海量、非结构化和实时处理。
........................
(二)研究问题
上述论断都是基于宏观层面的分析,那数据新闻是平白无故产生的吗?能从哪些报道形式找到数据新闻的雏形呢?是否能通过一个个案来反映国内数据新闻的发展现状呢?受众对于数据新闻这种新的报道形式反映如何呢?本文主要内容是先从大数据、大数据与新闻业以及数据新闻的研究综述入手,以社会史范式为手段分析数据在新闻报道领域的发展衍变,并以央视的《两会大数据》作为个案,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分析该个案的文本特点和传播效果。根据案例的研究结论,从个性出发去思考国内整个数据新闻发展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展望未来数据新闻报道的发展趋势。拟解决的问题:
1、、数据新闻报道是如何起源和发展衍变的?
2、、数据新闻有哪些影响因素及实践问题?
3、结合案例分析我国数据新闻报道有怎样的传播特点和传播效果?
.......................
二、数据在新闻报道领域的运用与衍变种“扬弃”的视角
(―)数据和民意调查:精确新闻
“从精确新闻的出现,到电脑辅助新闻的兴起,发展到数据库新闻以及数据驱动新闻。这一演化过程不是替代而是一种增量关系,但数据新闻是早于互联网和大数据而产生的”。这是香港学者祝建华在一次讲座中谈到了数据新闻的“前世今生”。运用数据来报道新闻早已有之,而时下火热的研宄主题“数据新闻”也是数据在报道中衍化的试验品。本研宄将以哲学中“扬弃”的视角?,尝试搜集数据在新闻报道应用这个历史维度的资料,采用社会史的研究范式来理清数据新闻的起源。
.......................
(二)数据库和互联网的应用:计算机辅助报道
随着精确新闻报道在全世界多个国家风行,其发展过程中潜在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可利用的数据库有限;计算机磁带方式存储的信息不方便利用。对精确新闻报道来说,计算机手段的发展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分析,精确新闻报道与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有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计算机辅助报道(简称CAR)起源于精确新闻报道的需要,辅助其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它通过电脑网络和电子数据库的使用来获取信息源,并应用数据库程序、电子数据表和统计包来阐释信息。自从美国密苏里大学和“调查性记者和编辑组织”合作建立了“国家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协会”(以来,CAR的概念被美国牢牢“掌控”。对于CAR的概念,“任何采用计算机技术获取和分析信息的报道都可称为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
计算机辅助报道的出现和发展,最根本的促成因素还是1995年以后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政府、商业部门以及个人数据库上网,成为了共享的信息资源;计算机时代的CAR往往局限于数据库分析,而互联网的接入提供了更多的新闻信息来源并配备了相应的服务(如万维网),这些优势极大地扩展了计算机辅助报道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借助互联网服务和计算机软件的普及,媒体记者获取、挖掘、存储、分析处理以及制作和传送信息的能力大大加强。不过当时媒体记者对于计算机工具的使用也存在不同的层级一一从基础层次到深度或调查性报道层次。要掌握CAR的最高操作层级,需要记者花钱去向前文所提到的“国家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协会”,他们会派专门的技术人员教记者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和挖掘去写好故事。
............................
三、数据新闻概况.....................14
(一)何谓数据新闻.....................14
(二)数据新闻的影响因素.....................14
四、数据新闻报道的文本和传播效果——以2014央视《两会大数据》为例..........................22
(一)央视《两会大数据》背景及选取原因.........................22
(二)2014央视《两会大数据》文本分析.........................22
五、数据新闻报道的问题和未来发展建议..................32
(一)数据新闻实践应注意的问题..................32
1.“开放数据”尚未广泛推广..................32
2.数据隐私存在隐患..................32
五、数据新闻报道的问题和未来发展建议
(一)数据新闻实践应注意的问题
1、开放数据尚未广泛推广。央视制作数据新闻可以依靠其丰厚的资源和强大的公信力来寻求与百度这样的大数据公司合作。那如果地方媒体、相关机构或是个人想参与制作数据新闻,那应该怎么办呢?就目前而言,开放数据尚未广泛推广,是阻碍我国数据新闻向前发展的最大障碍。
在美国,新闻机构可以从联邦政府获取他们所需要的数据,例如美国健康人道服务部、环境保护机构或是地方的城乡机构。此外,新闻媒体机构也会从一些非常规渠道获得数据元,诸如世界银行、非盈利组织以及维基解密。有时,新闻机构获取数据的程序很复杂,甚至有些政府组织拒绝公布数据。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可以通过《信息自由法》来获取数据,该联邦法律是由美国政府主导实施,目的在于允许所有或部分的信息文件的揭露。美国法学家Herbert将美国的《信息自由法》总结为五项原则:
“信息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人人拥有平等的获取信息的权利;政府而非申请人对拒绝提供信息负举证责任;不能合理获取信息的个人,有权向法院寻求救济;政府的政策和态度应当转变。”
...........................
结论
本研究不拘泥于当下对于数据新闻研究采取的描述性方法,尝试将数据新闻与西方新闻理论和历史相联系。从数据在新闻报道的运用及衍变入手,以哲学中“扬弃”的视角,分析了数据新闻的出现经历了精确新闻和计算机辅助新闻这两个发展阶段。根据已有的文献资料,为了强调数据新闻的“作品”属性,本文重新定义了“数据新闻”的概念,即“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依托,通过对互联网数据进行抓取、挖掘、分析和可视化操作,呈现出的有新闻价值的作品。”本文还根据概念内核阐释了数据新闻的三大影响因素:大数据技术、可视化艺术和集体参与。
此外,本文以央视2014年《两会大数据》作为个案,借以文本分析方法,阐述了《两会大数据》在可视化呈现、叙事方式、消息来源和虚拟演播室方面的四种传播特点。另外,为了检验《两会大数据》的传播效果,还对10位20-30岁的年轻人进行深度访谈。访谈结果显示,该群体认为这种新颖的报道方式吸引力强、可信度高,但对于报道主题的贴近性及传达渠道的多样性还有疑虑。
虽然数据新闻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数据的不开放、隐私的把控和“技术至上”都将会成为其未来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媒体机构既要加速投身到数据新闻的潮流中,将其作为未来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还要借助互联网思维,真正做到为用户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媒介的深度融合,达到媒体公共性与盈利性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