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新闻学论文,本研究期望能起到一定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分析受众与媒介人物的准社会交往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新形式和新特点的基础之上引起一些新的探讨,包括积极的准社会交往是否能够被更主动的维护和发展,是否能够被媒介人物重视并更加注意自己在社交媒体上言行的呈现,同时也希望借此能为社交媒体的人格化运营提供新的思路。
第一章研究综述
1.1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传播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截止到2016年12月的数据显示,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7.31亿,2016年新增互联网用户共计429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3.2%,普及率相较2015年底提升2.9%。
准社会交往在之前主要是用来形容基于大众媒介的媒介交往条件下受众和媒介人物之间区别于真实社会交往的关系,那么如今随着社交媒体对传统媒体的颠覆式发展,在以社交媒体为背景的媒介环境下,受众与媒介人物之间的这种准社会交往是否依然存在?与之前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准社会交往是否会更加普遍,又会有什么新的变化和特点呢?选择这个课题就是为了结合当下社交媒体时代的新媒介环境,分析当下受众与媒介人物的准社会交往是如何呈现的及这种准社会交往有何新特性。
.....................
1.2研究意义与创新
首先,目前学界把社交媒体作为媒介环境来研究,探讨在其基础之上受众和媒介人物之间交往模式的研究很少,而随着人们的生活和交往逐渐网络化,社交媒体日益在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构社会关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社交媒体环境下,人们与他人在瓜理的距离更近,哪怕实际上与媒介人物很难有交流的可能性。准社会交往理论在一开始提出的时候未受到学界的重视,在大众传媒兴起之后,准社会交往理论开始重新被发掘,并逐渐有了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国外关于准社会交往的研究主要是实证研究,大多数都是根据量表进行定量研究。国内关于准社会交往的研究至今比较少,且主要是理论研究方面,大多是对国外研究成果的梳理以及对准社会交往研究本±化的展望,实证方面只有少量的定量研究。然而,准社会交往在不同媒体阶段有着新的特点,把对受众与媒介人物的准社会交往研究背景移到化交媒体环境下,分析其因此产生的新形式和特点,对以往的相关研究是一种思路的拓宽和补充。
其次,能够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对明星崇拜和"粉丝文化"进行解释。如今随着互联网传播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鹏起并迅速发挥巨大作用,受众与名人明星的准社会交往更普遍的粉丝"的形式呈现出来,成为人们准社会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种准社会交往经常被人们误读,认为是一种病理性的明星崇拜。因此,合理解释在社交媒体时代的准社会交往,并重视由此而产生的粉丝文化和粉丝经济,对于重新认识互联网时代人际交往模式的变革有着重要意义。
最后,本研究期望能起到一定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分析受众与媒介人物的准社会交往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新形式和新特点的基础之上引起一些新的探讨,包括积极的准社会交往是否能够被更主动的维护和发展,是否能够被媒介人物重视并更加注意自己在社交媒体上言行的呈现,同时也希望借此能为社交媒体的人格化运营提供新的思路。
...........................
第二章社交媒体时代准社会交往的媒介环境
2.1社交媒体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社交媒体时代,媒介作为一种工具性的事物,由于传播技术的进步,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的程度比以前任何一种媒介都要来的更紧密,已经无孔不入地影响了人们的工作以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像手机终端这种可以随身携带,几乎全天与人相伴的电子媒介,其建立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逐渐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人际交往方式随之改变。
社交媒体全方位的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接触媒介、使用媒介的途径变得更加方便而多样,通过媒介去进行准社会交往的行为也就愈加的普遍。访谈对象折纸(女,22岁,私企职员)就谈到了她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交媒体接触行为:"微博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我可算是‘微博控’中的重度患者了,除了工作、加班等等干正经事的时间,我空余时间的80%几乎都是用在刷微博上。我不怎么看新闻,基本所有的信息都是从微博上获得的,感觉没了微博我可能会一无所知吧。
可以说,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写了人们关于环境的认知,印刷媒介时代如此,电子媒介以及当下的社交媒体时代也是如此,人们的经验及认识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重建,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也因此大为改变。
........................
2.2加剧的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把原来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并且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趕势。媒介融合在当今时代也是 ̄种大势所趋,报纸、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等不同的媒介以各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共同作为信息的载体进行传播,期达到以前单一的媒介无法达到的传播效果,照目前的效果来看,媒介融合是一种顺应时代的趋势。
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着独将的力量,能够使传统媒体之间原有的边界变得模糊、逐渐融合,运些传统媒体本来差别甚远的传播方式逐渐变得一体化,甚至与新媒体互相合作,比如大众媒介和互联网之间的相互融合,使媒介充斥在人们狂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形成新的传播手段和媒介形态。我的访谈对象开飞机的panda(女,26岁,国企职员)对此谈过自己的感受:"我已经有好多年没看过报纸或电视了,广播也只有在开车上下班的时候听一听,也很少,更多的是用蓝牙听手机上的音乐。我感觉只要有手机和wifi,就能满足我的各种需求,不管是想看文字、听电台、看剧还是看直播,各种app应有尽有,还能设置自己的爱好选择个性化推送,已经习惯了这么方便了,家里电视是五年前搬家时买的,但根本没看过几次。"准社会交往也因此有了新的平台,并因为每个人都能够有更多的途径去接触自己准社会交往的对象,接触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和普遍化,所以媒介融合下的媒体时代,传统的社交语境被社交媒介介入,个人准社会交往的产生可能更普遍、依恋程度更深。
.........................
第三章社交媒体环境下准社会交往的表现与受众表达..............17
3.1受众与真实人物的准社会交往.............17
3.1.1"粉丝"与名人崇拜............17
第四章社交媒体环境下准社会交往的新特征...........33
4.1受众与媒介人物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准社会交往程度更高...........33
4.2单方面的准社会交往有了双向互动的可能............34
第四章社交媒体环境下准社会交往的新特征
4.1受众与媒介人物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准社会交往程度更高
在社交媒体时代,社交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每一天的日常生活里,随处可见使用社交媒体的例子,使用QQ、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与同学、同事交流,打开电脑利用各类分享型粗交网站进行学习和工作,通过手机或ipad等移动终端用视频分享网站观看视频,通过刷微博来获得各种咨询,用各种社交媒体进行日常工作学习和娱乐,每一种都是人们对社交媒体的依赖。在这个时代,媒介人物也频繁的利用社交媒体对自己进行宣传,人们通过观看节目、刷新微博每天频繁的接触社交平台上的媒介人物,很容易就与媒介人物建立起某种准社会交往。如访谈对象卷卷所说:"我觉得自己离开手机,离开这些社交app就活不下去了,因为我一天到晚大部分的空余时间都是在玩手机、玩ipad等等这些移动终端,有的时候出门忘记带手机就会特别没有安全感,变得魂不守舍的,我有时候也觉得这是一种依赖也理,但是没办法,现在这个时代就是这样啊。"
准社会交往得到认识并有所研究发展的时期,正是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兴盛的时候,通过每天固定观看电视节目,受众会觉得自己与媒介人物建立了稳定的准社会关系,当一个节目播放接近尾声的时候,受众还会因为这种关系的结束感受到一种伤感。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不仅使用户能快速了解媒介人物所呈现出来的各方面信息,形成与其直接交流的错觉,还能突破传统媒体的时间限制,在节目播放完毕后仍然通过社交媒体继续这种与媒介人物的准社会关系,通过微博等掌握其近期动态,因此,用户对媒介人物这种单向的亲密感被进一步加深。
...........................
结语
在互联网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传播科技给信息传播带来的变化是十分巨大的,社交媒体的出现和兴盛改变了互联网格局,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有了很大改变。受众通过社交媒体能够和媒介人物建立起更为直接的连接,通过留言和评论能够进行准社会交往层面的有效表达。
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可以是通过身体交流等非语言的形式,也可^是曰头和面对面的交流。同样,它也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由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作为介质进行信息传递,直接的包括手机、电子邮件以及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直接发送消息,间接的包括在网络论坛留言板、博客或其他公共论辰上发布信息。在社交媒体诞生之前,粉丝与媒介人物沟通的方式大多是间接的,而现在通过社交媒体粉丝可以直接向自己关注的媒介人物发送信息,而媒介人物可以选择是否阅读及是否回应。不管能否得到回应,社交媒体这种可以与媒介人物进行直接"交流"的特点使其显得独一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