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内部审计论文格式、内部审计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瑞幸咖啡内部控制案例探讨

日期:2021年11月16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698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10281148252014 论文字数:27885 所属栏目:内部审计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相关标签:内部审计论文

本文是一篇内部审计论文,本文通过对瑞幸咖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和综合分析,总结了瑞幸咖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瑞幸的现状提出了针对性解决措施:优化控制环境、完善风险评估环节等五项举措。


1 案例描述


1.1 瑞幸咖啡概况

瑞幸咖啡(中国)有限公司,创始人钱治亚,目前是中国最大的连锁咖啡经营公司,成立于 2017 年 6 月,总部位于厦门,除咖啡、茶饮外,还出售坚果、轻食和零食,四个月后开始正式运行,第一家门店坐落在北京东二环的大型商业街区——银河 SOHO,随后的几个月分别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十三个城市进行试营业。瑞幸咖啡一直以星巴克为对标公司,在对中国的咖啡市场进行一系列考察与调研后,避开由雀巢、麦斯威尔等占据的速溶咖啡红海,瞄准中国手磨咖啡市场缺口,力求让每一个客户都能喝到物有所值的咖啡为宗旨,追求卓越,打造世界级中国咖啡。

瑞幸咖啡的商业模式以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相结合,深入展开多方战略协作,致力于扭转中国人对于咖啡的古板印象。瑞幸咖啡一直秉承让咖啡成为每个人密不可分的生活一部分为使命。根据全球著名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调研显示,就商店数量和售出的咖啡量而言,瑞幸咖啡是中国第二大,拥有增长速度最快的咖啡网络。除了主营咖啡产品外,瑞幸咖啡还开展了轻食零食糕点的制作。瑞幸咖啡自运营以来已开设 800 余家门店,客户高达 350 余万,累计销量 1800 余万杯。瑞幸咖啡的 A、B 轮融资分别为 2 亿和 5 亿美元,于 18 年 7 月估值超过 20 亿。瑞幸咖啡从成立之初到 2019 年 5 月份,经过不断地融资,在纳斯达克实现 IPO 上市,仅仅花费了 18 个月,创下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创业公司最快上市的记录。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于瑞幸一直标榜的创新商业模式,借助互联网平台销售咖啡,线上线下双线营销,大力推动 APP 线上订购,然后由线下门店进行即时配送。2020 年市值最高达 120 亿美元以上,直营门店数高达 4800 余家,现制饮品销量超过 3 亿杯,瑞幸咖啡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与其卓越的客户理念,创新性的零售模式和过硬技术水平密不可分。

图 1-1 瑞幸咖啡集团架构

图 1-1 瑞幸咖啡集团架构

............................


1.2 典型案例事件

1.2.1 创建历程

2018 年以前,瑞幸咖啡的名字还没有风靡全国。但是随着瑞幸咖啡逐渐在北京、上海等多地开始营业,逐渐开始占据中端咖啡市场。

瑞幸咖啡的诞生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一个陆正耀利益集团的整体作为。从神州租车到瑞幸咖啡,是同一拨管理层运用相似的运营手段,将资本运作于自己的利益集团之间。为了更好的复制神州租车的模式,陆正耀在 2017 年产生了进军咖啡市场的想法,并让他的得力助手钱治亚率先领头开创瑞幸咖啡品牌。钱治亚从神州租车公司的首席运营官转战瑞幸咖啡,借助之前自己十几年行政助理到总监的经验,为后期担任瑞幸咖啡 CEO 夯实了基础,也正是丰富的经历和她的作风“不一般”,才造就了瑞幸咖啡的辉煌时刻,在她的带领下,瑞幸咖啡从成立到成长为全国范围内覆盖面最广的咖啡品牌仅仅用了 1 年的时间。

除了钱治亚之外,陆正耀也向瑞幸咖啡输送了其他“神州系”人才队伍。原是陆正耀在神州租车的助理的郭瑾一也加入了管理层,任高级副总裁,次年 6 月开始担任董事,主要负责产品和供应链。原神州系负责营销事务工作的杨飞作为联合创始人和首席增长官加入了瑞幸咖啡,重点负责营销。对于一个重运营模式的公司来讲,一个经验丰富且值得信任的 COO 至关重要,因此原神州系老员工刘剑也加入了这次创建瑞幸咖啡的团队。陆正耀认为,公司的运营、营销与总体规划执行对于新公司的设立和发展壮大至关重要,这些关键人选还是出自“自己人”来的放心。钱治亚、郭瑾一、杨飞、刘剑等人除了担任要职之外,还担任公司董事会成员,神州系元老占据董事会大半席位。

一个企业的创建,光靠人力资源是不足的。瑞幸咖啡资金来源主要由陆正耀及其两位好友助力。陆正耀起初做的是通信生意,与联想(大钲资本前身)的联系密切,借此认识了投资人刘二海,他也曾投资陆正耀创办的联合汽车俱乐部和神州租车,甚至后来神州租车公司更名都换成了联想二字。黎辉在负责中国区投资事务时,加入了神州租车投资队伍,自此与陆正耀建立联系。此前,他也曾加入神州优车集团担任核心职位。因此,黎辉、刘二海和陆正耀的关系成为铁三角,也正是铁三角关系让后来瑞幸咖啡的融资渠道变得畅通无阻,获得二人大力资本支撑。陆正耀后期也将这二位好友带入了公司董事会的队伍之中,十位董事会成员之中,陆正耀派系成员高达 6 人之多。

.........................


2 案例分析


2.1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1 相关概念

(1)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一种企业内部设定的控制方法、制约方式、计划、评价等方法形成的系统,也是一种程序和政策的体现,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提升企业的运营管理水平,执行相关方针政策,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真实性,从而实现企业的预期目标。内部控制的范围主要是对内部二字定义的区别,从广义上来讲,是以企业所有者为主体的,整个企业实体就是内部,从狭义上来讲,则是站在管理层的角度,以其为主体,保证管理层对于企业经营运行的有效性所采取的控制计划、措施和程序。

(2)其他国家对于内部控制的不同定义

根据查阅文献显示,不同的组织机构对内部控制的定义略有不同,大致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是从管理者角度出发,强调其对财产的保护、资料的核实、效率的提升等多方面功能。

COSO 对内部控制的定义:1992 年 COSO 委员会提出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这也是全球范围认可度最高的定义,并于 2013 年更新,他认为内部控制主要是为了达成特定目标而进行的设计过程,主要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共同配合、服从并实施的保证经济运营效率和财务信息真实可靠性的过程。

加拿大 COCO 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下属COCO 委员会是专门对控制系统的设计、评估和报告进行研究,并发布相关指南的部门。COCO 认为内部控制是为了达成效率和效果,增强报告的诚信度,合法合规等目标而由多种元素组成的框架。

图 2-1 内部控制框架图

图 2-1 内部控制框架图

...............................


2.2 瑞幸咖啡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分析

2.2.1 权力交叉严重

(1)监督权和管理权交叉

目前,我国很多公司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最大的职责就是对公司相关决策进行选择和监督执行,保证公平、客观性。从瑞幸咖啡公开的年报可以看出,瑞幸咖啡的董事会主要由以下人员构成:首先,陆正耀担任瑞幸咖啡的董事长一职,首席执行官、运营官、副总裁、财务官分别由钱治亚、刘剑、郭瑾一、雷诺特·沙克尔担任,以上高管分别担任董事会成员职位,高级副总裁曹文宝、联合创始人和首席增长官杨飞担任董事,而未在公司任职,但是持股占比超过 5%的大钲资本的黎辉、愉悦资本的刘二海也在瑞幸咖啡公司中担任董事一职。通过公司简介部分和人物关系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董事会中陆正耀等人都出身与神州汽车、神州优车公司,同时陆正耀与黎辉和刘二海二人之前一直相识并熟悉,这也为大股东集体股票质押提供了便利关系。如果兼任经理或者其他高管职务的董事超过董事总人数的一半,会让决策者和执行者出现严重的权力交叉现象,难以实现对于决策行为的监督职能,也让董事会形同虚设。

陆正耀、钱治亚分别质押了小半股权,陆正耀姐姐则质押全部。瑞幸的管理层质押总量极高,让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升高。股票质押融资中,如果抵押人不赎回抵押股票,那么贷款方可以大量抛售质押股票获得资金回笼,这会让股票价格出现暴跌,极大地损害了投资人权益。神州系的董事会并没有对各位股东质押行为进行监督,从而导致管理层质押套现的骗局。

(2)控制权与所有权交叉

同时,陆正耀在瑞幸咖啡担任董事长一职的同时还兼任了行政总裁,这让所有权和控制权高度集中,钱治亚作为第二大股东,担任 CEO,出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交叉问题,且陆正耀神州麾下三名员工也在瑞幸咖啡中担任要职,这也让公司管理层进行相关战略、运营等制定安排时,受到相关关系的制约,才能让后期的管理层集体舞弊行为能够畅通进行。

...............................


3 对策建议......................................... 34

3.1 优化控制环境....................................... 34

3.1.1 优化治理结构............................... 34

3.1.2 培养内控意识............................... 34

结束语............................. 40


3 对策建议


3.1 优化控制环境

3.1.1 优化治理结构

瑞幸咖啡存在一人多位的治理结构问题,这也是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存在的问题之一。只有改变这种形式,打破对于监督、制约职能的束缚,才能从根本上优化公司的治理结构,从而促进控制环境完善。在合规范围内,首先可以将非管理层人员引入董事会,更好的代表股东行使权力,约束管理层行为,对于公司生产经营中的重大决策必须经由董事会表决通过后才可以执行。其次,也可以在企业内形成全员约束机制,让全体企业员工都有责任和义务能够对管理层、治理层行为进行制约。一个公司的整体运营关系到广大员工的利益,作为公司的一员,每位员工也有提出合理建议的话语权,对于相关决策可以献言献策提出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