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表 5.1 列示了模型中各个变量全样本的描述性统计。从商业信用融资(TC)这个变量来看,其平均值为 0.15,说明样本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水平处在较好的水平,其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 0.53 和 0.01,这表明不同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融资存在较大差异,一些企业仅商业信用融资就达到总资产的 53%,而一些企业商业信用融资只有 1%。从股权质押(PLD)这个变量来看,其平均值达到 50.84%,说明样本公司控股股东大多参与了股权质押,由此可以说明股权质押备受青睐,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内部控制质量(LNIC)均值为 6.49,中位数为 6.51,说明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都较好。
从控制变量来分析,公司规模(SIZE)的均值为 22.06,最大值为 25.08,最小值为 19.78,这表明我国控股股东股权被质押的公司之间规模相差不大。资产负债率(LEV)的最大值达到 0.86,最小值为 0.07,说明不同的企业财务风险不同。成长性(GROWTH)的平均值为 0.20,这表明我国企业总体有着良好的成长能力。企业资金流动性(CFO)均值为 0.04,最大值为 0.20,最小值为-0.16,说明不同公司的营运资金流动性不等。上市年限大多在 2 年到 25 年之间,平均值为 9.56 年。银行借款(BANK)最大值为 1.21,最小值为 0,说明不同企业之间银行借款存在很大差异。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均值为 35.53%,最大值为69.21%,说明我国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股权较为集中。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文选取 2013-2018 年所有 A 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样本,以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为基础,在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内部控制与商业信用融资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商业信用融资的相关关系,着重考虑内部控制对其两者关系的调节效用,并进一步考虑在产权性质不同时,探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以及内部控制调节作用的差异。主要结论如下:
(1)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率越高,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融资越少。主要因为在股权质押后,控股股东会有掏空上市公司的动机,且为了提升股价对财务报表进行盈余管理,使财务报表可信度降低,供应商难以客观评价客户的偿债能力,故降低对其的信任,为了降低不必要的坏账准备,减少对其提供商业信用融资。
(2)内部控制质量能显著削弱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商业信用融资的负相关。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内部控制质量比较高的上市公司中,所获得的商业信用融资也越高,且在有效的内部控制下,股权质押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减少,即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有助于缓解股权质押对商业信用融资的负向影响。
(3)相比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公司商业信用融资的负向关系更显著。这是由于在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下,国有企业有政府的帮助,融资环境比较宽松;此外,相关部门为了降低国有资产的流失,国有企业股权质押后控制权转移风险较低,即使股价下跌至平仓线,也不会被强制平仓,控股股东进行盈余操纵的动机会相对较小。因此,国有企业在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后发生的违约风险相较于非国有企业而言小,供应商更愿意提供商业信用给国有企业。另外,相比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中内部控制质量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商业信用融资的负向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国有企业外部监管环境更为严格,有利于提升内部控制的执行效率,且国有企业规模较大,管理层更加重视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相对来说,内部控制对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和商业信用融资负向关系的调节效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没那么有效。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