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本文以“大、小、高、低、宽、窄”等26个量度形容词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共时和历时角度对量度形容词的句法特征、副词化动因与机制、主观化与主观性表现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同时尝试探讨语法化程度不同的量度形容词其语法路径的不同和主观性表现的差异。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意义及目的
陆俭明(1989)首次提出关于“量度形容词”的概念,即量度形容词是能够进入“A+(了)+表示定量的数量词”格式,且表示偏离义的形容词,含有[+量度]的语义特征。结合陆俭明(1989)、张国宪(1996)、张斌(2002)统计出以下29个常用的单双音节量度形容词:大、长、高、宽、厚、深、粗、重、远、快、晚、迟、贵、多、小、短、低、矮、窄、薄、浅、细、轻、近、慢、早、贱、便宜、少
量度形容词都是成对存在的,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衡量事物的一类特征,如表示面积的“大小”,表示长度的“长短”,表示重量的“轻重”等。正向或反向的量度形容词进入“A+(了)+表示定量的数量词”格式,表示正向或反向的偏离,例如:“大了一码”表示过量,是向正向偏离;“小”进入该格式则表示负向的偏离。而还有一些形容词,如“冷、瘦、亮、松”等也可进入该格式,但进入后不表示偏离义,或不具有[+量度]的语义特征,后面只能带不定量的数量宾语如“亮了一些”,所以这些形容词都不属于量度形容词。
1.2研究状况
1.2.1形容词句法功能理论的相关研究
学界关于形容词句法研究,其成果颇丰,尤其在形容词分类、重叠式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形容词主要功能、形容词作状语的句法功能等研究方面还存在分歧。
针对形容词的主要功能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前人们带有不同的见解。王力(1957)指出形容词是指经常被用为名词的加语者;张志公(1979)也在《汉语知识》中明确提出形容词的最主要用途就是作定语。而赵元任(1979)、朱德熙(1984)认为形容词也能作谓语或谓语的中心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谓语,而非定语。吕叔湘(1984)则在《单音节形容词用法研究》中提到修饰名词和作谓语是形容词的两项主要功能。
对于形容词作状语的情况,博婧(1954)在《副词跟形容词的界限问题》中提出多数形容词都可以作状语,因此作状语是形容词的主要语法功能之一;朱德熙(1956)则在《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中指出因为性质形容词占形容词总数的绝大部分,表示事物的属性或品质,不能作状语,所以形容词一般不能作状语,而少数形容词有作状语的功能,应该看作兼类。
尹琪(2013)对句法学界形容词的研究进行总结论述,他指出形容词具有多种句法功能,这些句法功能具有不平衡性,在使用频度上存在差别;而确定每个形容词的主要句法功能,需要对形容词充当各种成分的频率进行统计分析。
学界关于形容词主要功能和作状语情况的研究都对本论文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量度形容词的句法特征
2.1量度形容词的句法功能
2.1.1作定语
作定语是形容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语法功能之一。量度形容词位于名词前形成定中结构,在定中结构“A量度+N”中有些结构已经凝固化或半凝固化,因此“的”字往往省略,而不能形成凝固结构的“的”字往往不可省略。如果量度形容词不是重叠使用的形式,则应在量度形容词前加上程度副词,如:
短时期*短的时期*窄过道*窄的过道很窄的过道窄窄的过道
“短时期”的结构已经凝固化,无需插入“的”字。而“窄”修饰“过道”的定中结构没有凝固化,中间需要加上“的”字,“窄”是单音节量度形容词,不是重叠使用的形式,因此需要在“窄”前加上程度副词结构才能成立;若“窄”使用重叠形式“窄窄”则不需要添加程度副词就能修饰名词“过道”,构成定中结构“窄窄的过道”。
又如:
(1)他的马车载着树木和一袋袋粮食穿过黑黝黝的森林、空旷的平原,穿过狂风暴雪,穿过冬天覆盖河面的一层薄冰。(阿摩司·奥兹《爱与黑暗的故事》)
(2)...而另外还有些“挑了一担同情来到鲁迅那里,强迫他出很高的代价”的故事,外边的人,却大抵都不晓得了。(郁达夫《回忆鲁迅》)
例(1)中“薄冰”是相对凝固的结构,因汉语表达的经济性原则,常省略“的”字,短语词“薄冰”意为“结的很薄的冰”。例(2)中形容词“高”修饰名词“代价”,“高代价”并非凝固结构,因此需在中间插入“的”字,而“高”并非重叠形式,所以其前还应受程度副词“很”修饰。
2.2量度形容词的搭配功能
2.2.1与数量短语搭配
量度形容词能和数量短语搭配在句子中作谓语和定语,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格式:“A量度+数量短语”,在句中作定语,语义指向定语中心语,对事物的数量特征进行详细描写。例如:
(24)我在路边,看到一个大叔推着一个大概长两米、宽一米的透明箱子,箱子里打灯,堆着三分之二图上这个东西。(微博)
(25)全国网络记者宁夏行的记者看到了绵延数公里,深几十米的深沟矿坑,大型机械在坑沿处施工作业...(微博)
上述例子中,“长两米”、“宽一米”都指向定语中心语“透明箱子”,“深几十米”指向“深沟矿坑”,皆是对具体事物在数量特征上的描写。
有时,量度形容词和数量短语中间还可以出现动词。例如:
(26)但于此同时,这里也竖立了一座高达9米的冰山,并允许游客们亲身感受当年沉船时冰冷的海水温度......(微博)
(27)记者看到,在古祠大殿前的右边墙上,就有一块宽约1米、长有2米的墙体剥落在地,地面有一道3至4米长的裂缝。(《福建日报》2008年)
第三章量度形容词的副词化历程.....................................22
3.1量度形容词副词化情况考察与发展阶段对比....................22
3.1.1副词化情况考察......................................22
3.1.2副词化发展阶段对比..................................28
第四章量度形容词的主观性表现与结构功能互动.......................37
4.1量度形容词的主观化表现....................................37
4.1.1命题功能向言谈功能转变..............................37
4.1.2客观意义向主观意义转变..............................38
第五章结语.........................56
5.1结论...........................56
5.2不足之处.........................57
第四章量度形容词的主观性表现与结构功能互动
4.1量度形容词的主观化表现
Langacker(1991)指出主观化和语法化一样是个渐变的过程,主观化在语法化中表现在六个方面,即由命题功能变为言谈功能,由客观意义变为主观意义,由非认识情态变为认识情态,由非句子主语变为句子主语,由句子主语变为言者主语,由自由形式变为黏着形式。
量度形容词如“大、长、厚、深”等最初都是表示客观意义的,主要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在量度方面的特征。经过词类活用和长期的高频使用,量度形容词慢慢出现在状语位置,修饰后面的动词,实现向副词功能转变,具有了副词义,这时量度形容词不再表示客观的量度意义,而是表示人们对于某一事物的主观评价。在“3.1.1副词化情况考察”中,根据26个量度形容词副词化程度的不同将其分成“已经发生副词化具有副词功能的”、“有副词化倾向的”和“尚未发生副词化的”三类,下面将根据使用频率,在每一类中各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词,即以“大”、“高”、“窄”为例,具体分析三类副词化程度不同的量度形容词在“由命题功能变为言谈功能”、“由客观意义变为主观意义”和“由非认识情态变为认识情态”三方面的主观化表现。
第五章结语
5.1结论
本文以“大、小、高、低、宽、窄”等26个量度形容词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共时和历时角度对量度形容词的句法特征、副词化动因与机制、主观化与主观性表现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同时尝试探讨语法化程度不同的量度形容词其语法路径的不同和主观性表现的差异。
首先,从共时层面考察了量度形容词的句法功能、搭配功能和入句功能,通过对BCC语料库进行检索和调查统计,发现量度形容词能与数量短语和程度副词“最、很、比较、极、稍”等搭配,能够出现在疑问句形式“有多+A量度”和“S+A量度吗”中,还能出现在比较句形式“A+和/跟/像+B+一样+A量度”、“A比B+A量度+(数量补语/程度补语)”和“A不如B+A量度”中。
其次,从历时层面对量度形容词副词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其使用频率和副词用法使用情况的统计,将其划分为“已经副词化”、“有副词化倾向”和“尚未发生副词化”三个等级,进而选取了“大、高、窄”三个不同等级的量度形容词进行语法化路径分析和对比。本文还发现,在“快...了”“远...于”和“早V”等特殊结构中也出现了典型副词用法,在“快...了”中的“快”表示“未然义”,说话时间在事件发生之前;“远”不具副词义,但当“远”进入比较结构“远...于”时具有副词义,表示程度大量;“早”与其他量度形容词不同,虚化后为时间副词,“早V”具有反预期功能,表示与听话人的预期相反,对听话人心理状态的考虑和对其认知的追补,在话语中具有交互主观性。本文还对量度形容词副词化的动因和机制进行了考察,语法化动因和句法位置和语义变化有关,处于状语位置,表示范围、程度、时间的词最容易发生虚化;而在语法化过程中,人的心理认知和主观化机制起着重要作用,量度形容词“大、小、深、快、多、少”等词通过隐喻实现了由空间域到时间域、情感域,再到程度域的转变,虚化程度较高,主观化贯穿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