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本文主要从常量“大”“小”与变量“X”的种类,构式的构式义、不对称性、语用特征及话语功能等方面,对构式“大/小+X”进行了考察分析。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大”和“小”是典型的形容词,在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意义很活跃。“大/小+X”这个构式在口语中被人们使用的频率也很高,在语义、语用层面有很丰富、很特殊的表现,是值得研究的一组构式。
前人对“X”为名词的构式“大/小+N”,进行了定性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X”的考察范围扩大到动词、形容词、区别词,研究的内容更详细、全面。
通过本文对现代汉语“大/小+X”构式语义、语用的研究,希望能进一步充实“大+X”“小+X”构式的研究成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为留学生学习“大/小+X”构式提供帮助。
1.2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文通过考察构式“大/小+X”中常量“大”“小”与变量“X”的构成,试图解释构式“大/小+X”的构式义和语用功能,在尽量充分描写的基础上,探求构式的成因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本文在对所需语料进行考察时发现,“大/小+X”的语料非常丰富,所以无法进行封闭性考察。我们的研究排除了已经成词的,如:“大胆”“大凡”“大暴雨”“小寒”“小动作”“小聪明”等。本文主要围绕“大/小+X”这一构式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对构式的构件、构式的语义、构式的语用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第二章现代汉语构式“大/小+X”的构件分析
2.1“大/小+X”中常量“大”“小”的分析
构式“大/小+X”中的任何部分都有不可或缺的意义,本节将对构式的两个常项“大”“小”分别进行分析。
2.1.1“大”的分析
通过查阅《现代汉语频率词典》,我们发现“大”字在不同统计记字表的情况如下表:
从上面表格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尤其是在口语中。“大”的字形从古至今变化不大,按传统的“六书”来分类,一般认为“大”是象形字。《说文·大部》:“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1。”在查阅语料时我们发现,“大”最初出现在周朝,其语义为规模大,如:“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同时我们发现“大”也有表示程度深的用法,如:“邦人大恐,王与大夫尽弃”。在元朝时期“大”表示年长,姊妹兄弟中排行第一,如:“大哥山上擂鼓。”随着“大”语义的发展,由最初的数量多、地位高、规模大,逐渐增加了色彩义、程度义、范围义,逐渐由空间意义向非空间意义转化。
2.2构式“大/小+X”中“X”的构成成分
“X”作为构式中的唯一变量,其成分具有多样性。我们搜集整理语料时发现,能进入该构式的“X”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名词可以划分为时间名词、称谓名词、处所名词、抽象名词、方位名词;动词可以划分为行为动词、心理动词、状态动词;形容词可以划分为表人的外貌特征、表人的性格特点、心理感受、事物属性。本节我们将对构式“大/小+X”中“X”的构成成分进行分析。
2.2.1 X由名词构成
查阅整理语料时我们发现,当“X”为名词时,构式的语料占比最大,数量最多,性质单一但类别却复杂。本文参考了王珏的《现代汉语名词研究》与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对名词的划分,把名词分为时间、称谓、处所、抽象、方位这五类。
2.2.1.1时间名词
我们发现宋玉柱(1998)、沈阳(2009)等学者都对“大+时间名词”进行过考察,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X”分为三类来考察,第一类为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第二类为特殊的节日或时段,第三类为季节和气候。我们发现能进入该构式的时间名词,一般与大众的认知、情理相关,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对话中能体现说话人的主观情态。
1.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
当“X”为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时,只存在构式“大+X”,不存在构式“小+X”,且不是一天中所有的时段都能进入构式“大+X”中。例如:
(1)新郎当众给新娘戴婚戒。那是一枚闪闪发亮的钻戒,我迷迷糊糊地对余重说:“我也有一枚这样的戒指,一模一样的,在五斗橱的第二个抽屉里。”余重奇怪地看了我一眼说:大白天说什么梦话呢?人家那是钻戒!(报刊《作家文摘》)
(2)宝琛心想,她今天是吃错什么药了,大中午不睡觉,专拿我来开心。(格非《江南三部曲》)
第三章现代汉语构式“大/小+X”的语义分析..........................27
3.1“大+X”的构式义分析...........................27
3.1.1“大+X”表强调.........................27
3.1.2“大+X”表隐性.......................28
第四章现代汉语构式“大/小+X”的语用分析................34
4.1“大/小+X”的不对称性分析.......................34
4.1.1使用频率的不对称性.......................34
4.1.2感情色彩的不对称性........................42
第五章结语.......................50
第四章现代汉语构式“大/小+X”的语用分析
4.1“大/小+X”的不对称性分析
“大”和“小”作为一对比较典型的正反类相对反义词,在语用层面并不是完全平衡的,沈家煊先生(1999)说过:“不对称现象是普遍存在的18。”“大”和“小”作为正反反义词,存在于构式“大/小+X”中,当然也不例外,下面本文将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
4.1.1使用频率的不对称性
我们发现构式“大/小+X”的使用频率并不平衡,有些情况只能用构式“大+X”表达,有些情况只能用构式“小+X”表达。还有一些情况,“大/小+X”都可以表达,但是其中所表达的含义却不相同,所以我们根据第二章,把“X”的词性进行分类后,观察构式“大/小+X”使用的不对称性。
4.1.1.1“大/小+名词”构式使用的不对称性
第五章结语
本文主要从常量“大”“小”与变量“X”的种类,构式的构式义、不对称性、语用特征及话语功能等方面,对构式“大/小+X”进行了考察分析。
首先,从构式的构件进行分析,构件分为常量“大”“小”和变量“X”。本文对“大”“小”语义的历史演变进行简单描述,总结出“大”具有[+强调]、[+程度],“小”具有[+轻量]、[+谦辞]、[+轻视]。接着对构式“大/小+X”中变量“X”的构成,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及分析,考察了当“X”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时,进入“大/小+X”构式的情况:
1.当“X”为名词时,可以细分为时间、称谓、处所、抽象、方位。①时间名词可以分为一天中不同的时段;特殊的节日和时段;季节和气候。②称谓名词可以分为官职、职称、学位、职业、敬称、昵称、恶称。③处所名词进入构式“大+X”后表示说话人的自豪、自傲的情感;进入构式“小+X”后可以表示说话人的讽刺,如:小日本。还可以表示对处所的赞美,如:小巴黎。④抽象名词分为思想类、疾病类、知识类、情感类。⑤方位名词,指说话人对方位距离的主观判定。时间名词、方位名词、敬称称谓名词只能进入构式“大+X”中。
2.当“X”为动词时,可以细分为行为动词、心理动词、状态动词。①行为动词进入构式“大+X”后,一般是说话人对客观事件的主观评价,主观加深了这些行为的程度,在具体语境中,会表现出一种夸张的用法;进入构式“小+X”后,一般是说话人的一种严谨谦虚的态度,如:“小谈”“小创作”等,还能表现出说话人主观减轻这些行为的程度。②心理动词进入“大+X”中,表示心理感受的程度深,我们发现多数双音节心理动词不能进入构式“大+X”中,如:“*大抱怨”这种三音节的情况很少出现,但是当“大抱怨”变成“大为抱怨”这种四音节时,更能使人们接受;“小+心理动词”可以表示说话人轻化心理感受的程度;可以表示说话人主观心理状态;可以表示说话人的评价和情感状态的起伏。③状态动词进入构式“大+X”中,表示说话人对客观事物的发展状态变化程度的加深,是说话人的主观评定;状态动词进入构式“小+X”中,表示说话人削弱自己目前的状态,在不同语境下还能体现出一种欢快、轻松的态度。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