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语言学论文格式、语言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政府文献翻译的话语实践探讨——以中美经贸磋商白皮书英译和传播为例

日期:2023年03月15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363
论文价格:20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302272012017837 论文字数:135966 所属栏目:语言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博士毕业论文 Docotor Thesis

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本研究所关注的话语实践是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语言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媒介。基于Fairclough在话语实践中话语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方面的思想,以及话语实践在语言与意识形态、权力关系、社会地位等因素之间的媒介作用,研究话语实践能够有助于我们透彻揭示语言如何通过介入社会过程,并对社会实践产生影响。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政治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话语权的争夺。在话语权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掌握关于立场和态度的适切言说方式和对外传播,就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国际话语主动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已逐步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中国话语在国际的影响力与其世界经济实力并不匹配,主要表现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不够完善,不能形成国外受众能理解、想了解、愿接受的对外话语表达方式和传播。自十八大以来,建设文化强国已经提升为国家的战略目标,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就要强化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2014年4月,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名照明确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要站位国家,并以放眼全球的视野,在事实的基础上用融通中外的表达方式进行平等交流。2016年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了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需要把握新闻传播规律,以创新的传播方式建立对外传播话语体系。2021年5月31日,党中央强调国家传播能力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全面、真实、立体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语言学论文参考

中国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话语概念,引领世界发展潮流,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中国政府文献翻译作为这些新表述、新概念向世界传播的起点,目的是向世界传达中国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阐明国家立场,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并争夺国际话语权。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政府文献翻译是一种国家性质的跨文化社会实践活动,政府文献翻译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国话语在世界的传播,以及对掌握世界话语权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今,政府文献或政治话语翻译研究不能只关注如何翻译、何为正确的翻译等传统问题。其翻译研究的观念应该进行现代化转向,关注译本的动向,以及译本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即从规定性研究转向解释译者所做的事(谢天振,2004、2015)。

1.2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本研究首先从文献综述中发现当前翻译研究中的不足和问题,并进一步论证了批评话语分析与翻译的跨学科研究空间。在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路径中提出解决问题的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从国家意识、主体间性、社会语境三个维度对白皮书翻译的生产、传播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究,弥补了翻译研究中对单一主体研究、译文传播考察不足的局限,拓展批评话语分析单一语境研究,为白皮书翻译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和视角。本研究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1)白皮书翻译实践中的语言元功能转换形成怎样的话语建构?

(2)白皮书翻译实践的话语建构中体现各主体间怎样的关系?

(3)白皮书译文在社会语境中是怎样被传播的?

上述三个研究问题具有关联性,首先,对译文生产层面的语言元功能分析能够明确翻译过程中的整体语言特征,以文本为出发点阐释文本语言特征发挥的作用;其次,对各翻译主体间关系的分析能够将语言的选择、意义的建构与话语主体紧密联系起来,揭示影响语言选择背后的社会因素;最后,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译文的对外传播进而参与社会实践,对译文在社会语境中传播情况的考察能够反映传播者通过译文的传播方式想要达到的目的和背后的意识形态,能够对译文所产生的社会实践效果有一定的预期,以便为政府文献翻译和传播提供受众关注焦点的反馈。总体上,研究问题分别从语言层面过渡到社会层面进行分析路径,符合批评话语分析探究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目的,在两个层面形成了连贯的研究。为探讨这三个研究问题,本研究建立了政府文献翻译话语实践研究的理论模型,并结合语料库的方法和知识展开研究。针对研究问题一,本研究考察了国家意识影响下白皮书语言元功能的语际转换。白皮书作为政府文献的一种,翻译行为要在政治上绝对忠实,即在国家意识的关照下开展翻译行为。基于语言三大元功能的语言观探索翻译研究,可以将意义的探索从静态转向动态,即依赖语境的话语。在分析翻译中概念功能时,主要从及物系统的物质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等探究译文对原文意义的建构;在人际功能层面,主要分析原文和译文中的人称代词、情态系统的差异性,揭示其背后的人际意义;最后,本研究从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来考察翻译中语篇功能。

第二章政府文献翻译研究综述

2.1政治话语的界定

在学界对政府文献翻译规范的研究中,学者们都注重对翻译中“政治”层面因素的强调,但对于其中“政治”的阐释并不明确和透彻,以下将对“政治”概念的发展和中西方的认知差异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本文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并解释政府文献翻译如何归属为政治话语翻译。

语言与政治在根本上紧密相连。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性动物,语言将人的政治特性与动物区别开来,动物发出声音来表达喜悦或疼痛,而人类通过语言来表达带有主观色彩的判断。不论是斗争还是合作,政治都是通过语言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Schäffner,1997:119;Schäffner&Bassnett,2010:2)。人们互动很大程度上是语言层面的互动,且受制于社会文化、历史、机构等因素,语言与社会因素存在着辩证约束的关系,因此Lakoff把语言与政治的关系表述为“政治即语言,语言即政治”(Lakoff,1990:13)。

国内政治学研究对“政治”的定义也存在着分歧,对政治的具体内容的争论中,较多的一种观点认为政治是围绕国家政权开展的各种活动;另一种观点肯定了前一种观点,但开展的各种活动并非是政治的全部,需要认识到政治是一种上层系统,包括各种政治主体、政治关系、政治体制、政治设施等(汪玉凯,1989:5-6)。对政治实质的争论中,一种观点认为政治本质是集团和阶级的经济利益诉求;另一种肯定了前一种观点对本质的定义,认为政治还包括社会、精神、和政治利益对政治的影响。可以看出政治本质是不同群体根本利益的集中表现,利益矛盾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李元书,1997:78)。针对学界对政治含义的争论,李元书对政治进行了再探讨,他认为政治是基于特定经济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统治和社会管理体系,在这种统治管理体系中,人们为共享某种利益而建立一定的制度和政策来保证特定权利的这些活动集合(李元书,1997:83)。然而这种“社会统治体系”常常给人一种误解,需要进行修正或解释,当今政治的内涵已经转化为服务、管理、引导。马德普基于当前政治阐释的不足,给出了新的定义,政治是社会相互竞争主体间的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家权力、机构、法律、政策等来管理冲突,调节社会利益,最终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马德普,2020:66)。

2.2政府文献翻译的内涵

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在于政治话语体系建设,而政府文献翻译是政治话语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中国对外翻译过程中,要坚持靠近中国实际、贴近目的语受众需求、贴近目的语读者的思维习惯(黄友义,2004:29)。政府文献的对外翻译能够回应国际关切,进而能够主动引导国际话语。建设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既要具有中国特色,也要与目的语表达方式一致,并不简单的是符号转换或翻译本身的问题,更是需要在政治话语方面多做研究,“从体制机制理顺关系,加强政治话语对外传播的顶层设计”(黄友义、黄长奇、丁洁,2014:5-7)。

政府文献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且学界对这一概念的范围没有明确的阐释。因此,首先需要对政府文献进行概念界定。在定义层面,政府文献是国家政府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获取,并以一定形式记录和保存的信息。从广义范围来看,政府文献包括各级政府政策文件、白皮书、政府工作报告、公开出版物、政府公报等。本研究所关注的政府文献翻译,目的是向世界阐明中国政府治国和对外的大政方针、政治立场等,在这个意义上的政府文献翻译所关注的便是狭义范围的中央政府文献,即中央政府的政策文件、白皮书、政府工作报告、公开出版物、政府公报等。从机构属性来看,政府文献更侧重于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机构性质。近年来,中央文献翻译也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发展起来,这里需要明确政府文献翻译与中央文献翻译的区别。从定义来看,中央文献翻译主要是指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演讲等内容的对外翻译,还包括全国党的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协的文件翻译。由此可见,从中央文献研究室官网的具体工作内容来看,中央文献更侧重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和讲话摘编;政府文献翻译更强调政府机构属性的各种重要政策文件。鉴于中央文献翻译有其内容上的聚焦,无法涵盖其他层面的文献翻译,政府文献翻译的提出是对国家层面文献翻译内容的补充。

第三章理论框架....................................53

3.1 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53

3.2批评话语分析...................................59

第四章研究设计..........................77

4.1研究路径.......................................77

4.2分析框架.........................................79

第五章政府文献翻译的话语生产...................................86

5.1中美经贸摩擦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