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语言学论文格式、语言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汉语“是”的形而上之谜 ——“是”为什么发展为判断词?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831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0811211435346709 论文字数:8924 所属栏目:语言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职称论文 Thesis for Title

[内容提要] 汉语“是”,像英语“to be”一样,不是一个普通的词,而是集形

而上学的核心概念“本在”(“事实求是”之“是”,类似“道”的概念)、“

存在”(判断)、“存在者”(体现为指代词)三义于一身的语言形式。“是”

从产生起就有判断性,它发展为判断词具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关键词] 存在者;指代词;本在;准则;断真;判断词

关于汉语的判断词“是”和判断句问题,历来是我国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许多

著名语言学家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但大半个世纪过去了,无论是判断词“是”

产生的时代、它与近指代词“是”的关系,还是“……是……”“……是……的

”两种判断句式的性质和相互关系等问题都仍然是一谜团。近年来,在我国语言

学界苦于找不到突破口、对“是”的研究处于相对沉寂之时,“是”却成为我国

哲学界关注的热点。“是”之所以成为我国思想界关注的焦点,是因为西语的系

词是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形而上学核心范畴的语言形式。如果稍稍关注一下哲学界

的讨论,我们会意识到,这和我们讨论了整整大半个世纪的判断词“是”有多么

密切的联系,并提出我们的汉语言学从未提出过这个问题:汉语“是”究竟是个

什么性质的词?上古有一组词,如“惟”“为”“乃”也都曾起过判断词的作用

,为什么是“是”而不是其它词发展为判断词?我们发现,这些问题不是传统语

言学所能应对的问题,因为“是”的问题既是一个语言学问题,更是一个形而上

学问题。当我们超越传统语言学、站在语言哲学的高度而又以严格的语言科学方

法来探讨“是”的问题时,我们发现,“是”之所以发展为判断词的全部秘密隐

藏在这里:它自产生之日起就集形而上学本在、存在、存在者三个核心概念于一

身。

一.to be与形而上学的三个基本概念

从语言学角度看,“是”是现代汉语里一个非常基本的词,称为系词或判断词,

相当于英语的to be或德语的sein。[1]而对哲学界来说,全部哲学中没有一个比

“是”更为重要的概念了,因为它是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形而上学核心范畴的语言

形式,以至于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部西方哲学史,就是对being[2]意义的探

索史,在20世纪发生“语言学转向”以后的哲学、尤其在语言哲学中,对to be

或sein的研究更已成为一大学术前沿。我们之所以在“是”问题上面临许多困惑

,就因为我们所面对的远不止是一个语言学层面的词汇问题或语法问题,它涉及

深层的哲学-文化观念及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棗对人的存在及其本质的理解。正

如海德格尔所指出的那样,传统的语言学是“外在的句子理论”,把“‘是’降

格,弄成为‘系词’”[3],这是我们无法解开“是”问题的斯芬克司之谜的原

因。因此,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是”问题的性质。

本在、存在、存在者,是形而上学的三个核心范畴。在西语中,这三个基本概念

不是体现为三个词,而是体现为一个词,即系词。从语言学角度看,系词to be

是一个意义系统,有三个基本义项:本在、存在、存在者。西语是形态语,这三

个形而上学基本概念是由to be一词的不同形态体现的。to be的动词形态

(am/is/are)即存在,动名词形态being有形而上学“本在”、“存在者”两个

意义,being表示“存在者”时,可带上复数形态即beings;表示形而上学最高

概念“本在”时,它不能带复数,而且须大写为Being。因此,to be一词是以三

种形态分别表示形而上学这三个最基本的概念的。

本在(Being)又叫“本真”[4],指本真状态,即万事万物之最终的原因。“存

在者”(beings)是本在所显现出的各种具体形态,亦即我们理解的世界万事万

物。“存在”(am/is/are)是本真状态的展现或外化于世。“存在”作为“本

在”或“本真”的基本展示方式,其重要功能之一表现为“断真”。实际上,所

谓“系词”是从语言学的语法角度讲的,从逻辑学角度讲它的作用就是断真。本

在是什么,什么存在着,存在者与本在是什么关系等等都是断真问题,断真问题

和本真的问题是一个统一体中的两个对立面,二者不可分割。同时,断真问题与

存在者问题,也互相依存,不可分离;因为没有存在者就没有断真对象,也就没

有断真问题。因此,西语系词一身三任,将全部形而上学三个核心概念系于一身

。下面是希腊语、英语和德语系词的不同形态所含这三个意义的情况:[5]


 从语言学层面讲,“断真”是个二价动词,它本身即内含着两个方面的语义指

向:断真对象和真本身,但跟其它动词不同的是:其它动词所含几方面的语义指

向,是需要外在于自身的其它名词性词语来补足说明的。如二价动词“学”本身

已蕴涵着两个向度的相关语义:“学”的主体和对象。但完成“学”这个过程,

是靠其他两个相关词如“我”和“英语”补充“学”,构成“我学英语”来完成

的。对语言学来说,to be的特殊性在于:起“断真”作用的to be不需要外在于

自身的断真对象和断真依据,它自身就内含断真对象和“本真”意义。而这一切

,都因为to be不是个普通动词,它所包含的秘密是哲学家们一直在探索、而且

还将永远探索下去的。这一重要事实不为我们的语言学界所了解,因此,对汉语

“是”问题的探索也就长期难有进展。

二.实事求是之“是”、判断词“是”和指代词“是”与“本真”“断真”和“

存在者”

(一)汉语“是”具有“本真”和“断真”意义

关于汉语“是”,我国语言学界和哲学界都有自己的困惑。语言学界的最大困惑

是:“是”的意义系统和功能极为复杂,这些意义或功能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比如先秦的“是”一般认为是近指代词,可是,一个代词怎么会发展成一个判断

词?哲学界的主要困惑是:西方的to be具有多种形态,形而上学的三个基本的

概念本在、在者、存在是to be的不同形态表示的;汉语的“是”虽然意义上与

西方的to be接近,但“是”没有名词性,该怎样准确用汉语来对译西方to be这

个概念?这是关系到对西方形而上学重大问题的准确理解的大问题。

语言学界的困惑是源于对哲学存在论问题的不了解,而哲学界的困惑则源于对汉

语“是”的历史的不了解。当我们站在语言哲学的高度来审视“是”的历史,我

们发现,汉语“是”本身具有名词性的“存在”意义,这就是“事实求是”之“

是”;“是”的指代义相当于to be的“存在者”意义,因此,“是”的指代义

与它的判断意义也就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汉语属于非形态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是”主要只用于断真,即只用作判断

词,但在历史上,“是”却并非只有一种词性、一个意义,只是它的不同词性都

只用“是”一个形式体现,而西语的to be的若干意义则是用它的不同形态体现

的。

“是”产生之初即有的名词性的本真义,即“实事求是”之“是”。《说文解字

》:“是,直也,从日正。”段玉裁注:“以日为正则曰是。从日、正,会意。

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以日为正,则正于日也。”《尔雅·释言》:“是,

则也。”郭璞注:“是,事可法则。”《说文》作为最早的字书,是专门讲汉字

的本义的;《尔雅》这部最早的辞书,也是讲字的基本意义的;它们对“是”的

意义的解说,历代语言学家从未提出异议。仔细分析“是”字的形体和古人对它

的解释,可以看出“是”包含两个因素:准则、断定。“日”即准则,以“日”

为标准断定其它事物是否“直”“正”即为断定。以“日”为准则,反映我们祖

先原始时期的存在论观念棗自然神崇拜。“日”即万事万物之源,即“本在”或

“本真”。《尔雅》所谓“法则”,是将抽象的形而上学概念具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