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会计论文发表,本文描述了并购绩效、高管特征与盈余管理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梳理了盈余管理和并购绩效相关的文献和理论以及并购绩效、高管特征与盈余管理相关的文献和理论,据此提出盈余管理和并购绩效二者关系的有关假设、高管特征与盈余管理二者关系的有关假设以及高管特征对盈余管理和并购绩效的调节作用的有关假设,并进行研究设计和实证研究。以沪深两市 2010-2018 年我国 A 股上市公司为总样本,对不符合要求的样本进行剔除后,共得到 1250 个观测值。通过回归分析对并购绩效与盈余管理、高管特征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随后将高管的年龄、性别、任期进行分组后,研究了高管特征对并购绩效与盈余管理的调节作用。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各行各业若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需要不断扩大企业规模,提高所在市场的占有率并形成品牌优势,所以并购已经成为企业快速发展与成长的重要战略。1982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在对美国企业成长进行研究之后得到结论:纵览美国知名企业,几乎没有一家大企业是完全靠自有资金发展起来的,而是通过某种程度的并购发展起来的。上市公司在发展中常遇到的困难是企业缺乏创新能力,而通过企业并购将企业的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后,企业的规模和生产经营范围得以迅速扩大,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得到有效的提升,所以企业并购已经成为国内外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企业现代化水平日益增高,许多企业选择以并购形式壮大自身规模,寻求更高阶层的发展。据报道,近几年我国的企业并购事件不断增多,2017年我国并购事件披露交易金额 34013.7 亿元,相较 2016 年增长 6%。2018 年,我国发生近七千件并购案例,交易金额达 576.43 亿美元。通过这些庞大的数据可以看出,企业并购已经成为企业扩大市场、增强品牌效应、提高竞争力的不二选择,也是推进我国经济逐步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
然而企业为了提高并购绩效,经常会在并购前后进行盈余管理。Healy 和 Whlen(1999)[1]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定义,认为盈余管理是通过编制财报时调整会计盈余来改变实际业绩水平,导致利益相关者被误导的行为。盈余管理不仅反映了企业进行一系列会计行为的动机和目的,而且传达了企业进行一系列会计行为的利益指向和经济后果。进行盈余操纵后的财务报表会在很大程度误导利益相关者的判断和决策,所以盈余管理是非常典型的企业会计行为,同时盈余管理也是当代会计领域的重要课题。
企业并购过程中是否会进行盈余操纵,高管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高管参与了企业的各项决策,并负责决策的执行。而盈余管理作为管理层“保证”企业并购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会对并购绩效产生巨大影响,大部分并购事件中高管都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而高管特征(年龄、性别、学历、任期等)的差异会对企业并购的类型和盈余管理的动机产生很大影响。目前,会计研究领域多是对并购绩效和盈余管理两者的研究,而对高管特征对盈余管理和并购效应之间关系影响的研究并不多见。
...........................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2.1 研究目标
并购中的盈余管理不仅是我国并购市场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国外并购市场经常出现的客观事实,而随着并购事件的不断增加,对盈余管理问题的探索也是学术界历久弥新的研究方向。而企业高层管理者作为企业相关会计政策的决策者,与并购中的盈余管理行为有直接关系。随着我国并购政策的不断完善,并购市场的日益成熟,有关高管特征与盈余管理的研究也成为并购中盈余管理研究的新尝试,本文也是基于我国并购事件的客观事实,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从企业的真实并购事件出发,研究并购绩效与盈余管理的关系、高管特征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以及高管特征对并购绩效与盈余管理关系的调节作用。
1.2.2 主要研究内容
全文共有六部分构成,具体内容如下:
第 1 章绪论。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等。
第 2 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本章首先对并购与并购绩效、盈余管理、高管特征的概念进行阐述,然后整理了论文中用到的相关理论(管理层权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最优契约理论、人才资本理论、高管梯队理论),最后将并购绩效与盈余管理的关系、高管特征对并购绩效与盈余管理关系的调节作用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第 3 章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本章主要通过相关理论分析,研究并购绩效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高管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高管特征对两者的调节作用,并提出研究假设。
第 4 章研究设计。本章主要内容是论文的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相关变量定义和控制变量的选取,以及模型的构建。
第 5 章实证分析。本章主要运用实证研究分析并购绩效与盈余管理的关系、高管特征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 6 章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本章主要内容总结前文的研究结论、结合全文的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未来可供改进的方向。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并购的概念界定
(1)并购的概念
人们常说的企业并购行为一般含有两层意思,分别是指企业兼并和企业收购。企业兼并通常是指一个企业将另一个或多个独立的企业合并,被合并企业将丧失独立法人地位,从而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最终形成一个企业。
企业收购行为一般是指企业通过某种经济活动得到另一个企业的控制权,但进行这些经济活动不会使被收购企业的法人地位消失即被收购企业仍然独立存在。这种经济活动可以是并购企业购买被并购企业的股权,也可以是并购企业购买被并购企业的资产。资产收购方式是通过购买目标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最终拥有目标企业控制权。股权收购方式是通过购买被收购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权从而成为被收购企业的股东。
在实际情况中,企业兼并和企业收购这两个概念往往很难准确界定,而且不管是国内学者还是国外学者在进行企业并购研究时,经常将兼并和收购这两种企业经济行为结合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统称为企业并购。同时,在实证研究中,还提到接管、合并和重组这些与并购十分相近的经济行为,这些概念如果不严格区分,经常容易被混为一谈,但其实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具体解释如表 1.1。
通过表 1.1 中相关概念的梳理,本文不再对各个概念进行严格区分,而是将新设合并、吸收合并、重组、接管等行为统称为并购,以及以对目标企业实施控制为目的而购买目标企业股票、资产、股权等或以参与目标企业运营管理为目的的行为也纳入并购范畴,这一做法主要参考我国学者张西栓(2013)[2]的研究,这样界定也可增强学术研究的兼容性。该定义主要关注企业对控制权或所有权的运作,而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行为,它符合我国上市企业的相关法律规定,同时没有违背相关理论。
.................................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早在上世纪 30 年代,美国学者伯利和米恩斯就已经提出“委托代理理论”,两位学者认为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集中在一起,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必要将两者分离开来。所以此理论主要研究内容是一方行为主体通过契约,雇佣或聘用另一方或多方行为主体,通过赋予雇佣或聘用方相应的权利代其行使某项活动。为避免两权集中带来的巨大弊端,大部分企业的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开的,股东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即为委托方,股东赋予管理层经营权,管理层即为受托方也称代理方,代股东行使经营职责。委托代理理论是基于一定的假设提出的,这些假设分别是信息不对称假设、理性经济人假设、双方存在利益关系假设。
由于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关系,企业会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而这个代价就是委托代理的成本。这种关系一旦达成,股东将不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所以股东要想获取企业的经营状况或经营成果只能通过管理层间接获得;而管理层已经获得了企业的经营权,具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运营,但是管理层不能享受企业的剩余收益,所以股东的利益和管理层的利益存在差异,管理层可能会利用自己的优势从事有利益个人利益的经济活动,但这些经济活动可能会损害股东的利益,这样就出现了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正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管理层可能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利用自己对企业日常经营全面了解和参与的优势进行盈余管理。当存在契约双方目标和利益不一致的时候,代理人可能会冒险进行一些机会主义行为,而这些行为是有利于实现自身利益,偏离委托者的经营目标的。此类行为将会导致代理人与委托人双方产生利益冲突,利益冲突的产生会伴随着不可避免的代理成本的产生。比如管理层比较关心的是企业的规模,因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层的薪酬待遇也会提升。然而股东更关心的是投资效率,企业扩大规模并不一定能提高企业的整体价值。再如管理层和股东同样关心企业的并购绩效,但股东更希望企业的并购绩效的真实的,而管理层可能出于个人利益盲目发生一些糟糕的并购行为导致投资效率低下,这时管理层迫于业绩压力,同时又渴望得到晋升并提高社会地位和声誉,便会产生盈余管理的动机或直接进行盈余管理操纵,而就长远的企业发展来看,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这就损害了股东的利益。
................................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22
3.1 并购绩效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