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理论基础与影响机理........................... 23
第一节概念界定...............................23
第二节理论基础..................................26
第四章研究设计.......................................30
第一节研究假设..............................30
第二节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32
第五章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37
第一节描述性统计................................37
第二节相关性分析...............................38
第五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由表 5.1 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供应链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客户为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融资规模的最小值均为负值(-0.192 -1.291),反映出存在一定数量的上市公司其商业信用供给超过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获得的商业信用,客户提供商业信用融资的最大值大于供应商提供的商业信用融资,最小值也同样小于供应商,标准差大于供应商提供的资金,体现出企业从客户处获得更具波动性,从供应商处获得更加稳定,且从下游客户获取的均值为负,反映出客户处于买方强势地位,企业的谈判能力和讨价还价能力处于弱势地位,难以从下游客户获取。‘
我国上市公司供应商集中度平均值大约为 34%,高于客户集中度的平均值 29%,表明沪深 A 股上市的供应商集中度较客户集中度而言更为集中。并且供应商集中度的其他指标例如最小值、最大值以及标准差为与客户集中度相差不大。供应商集中度(Sup)和客户集中度(Cus)的均值为均高于中位数,表明公司的供应链集中度呈上升趋势,长此以往发展下去容易导致企业依赖于供应链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企业获取融资所需资金。内部控制指数的均值(6.485)小于中位数(6.5),标准差为 0.102,说明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总体呈现水平略低的现状,标准差体现整体差异较大,内控水平参差不齐。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本文选用沪深两市 A 股上市公司 2014-2019 年数据的作为研究样本,在博弈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内部控制理论、市场竞争性假说理论以及谈判力理论等理论基础的支撑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先后研究了供应链集中度和内部控制对商业信用融的影响以及内部控制在两者之间的调节效应,最后进一步分析了不同产权性质下,内部控制在两者之间的调节效用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基于进一步探究供应链集中度与商业信用融资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的考量以及内部控制在多大程度上能有效调节两者之间的负向效应构建门限回归模型。综合以上回归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一、供应商集中度与商业信用融资呈负相关关系
供应商在与企业的交易合作中双方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供应商的经营管理目标为在确保原材料的销售额,提高原材料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尽量减少商业信用融资的提供甚至不向企业提供商业信用融资。企业则期望在保证原材料的采购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原材料的采购价格并从供应商处获得更多的商业信用融资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等活动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资金使用成。即使处于合作的关系下,双方都期望通过尽早侵占对方的流动资金来满足自身对于研发和固定资产等的投入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和市场竞争力。供应商和企业的竞争关系占主导时,供应商集中度较低时,企业的供应商数量多较为分散还未形成长久的合作关系,供应链原有的提高企业竞争力等积极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即使企业遭遇融资困境,供应商也能够及时寻找和更换客户,牺牲自身利益为企业提供商业信用融资的动机较小。供应商集中度大意味着企业集中于几大供应商并与之进行大额频繁交易,企业在短期内寻找和更换供应商的成本大于提供给供应商商业信用融资成本,此外可能导致生产和经营中断的风险,此时供应商占据市场竞争和谈判的强势地位,具有较强的谈价议价能力,会向企业提供更为紧缩的信用政策如减少向企业提供商业信用融资甚至要求企业提前付款。因此,供应商集中度与商业信用融资呈负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