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25
3.1 控制权配置层次划分............................... 25
3.1.1 股东层面控制权配置........................ 25
3.1.2 董事会层面控制权配置...................... 26
4. 研究设计.......................... 39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39
4.2 变量设计................................. 39
4.3 模型构建............................ 43
5.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47
5.1 因子分析............................... 47
5.1.1 原理及相关步骤........................... 47
5.1.2 实际应用......................... 48
5.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1 因子分析
5.1.1 原理及相关步骤
恰当的统计方法是处理数据并得出有效结论必不可少的工具,本文借助 SPSS23 展开因子分析,选择深市主板市场 2014-2017 年上市公司发布的权益乘数、速动比率、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资产减值损失、是否存在违规行为、财务报告的审计意见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情况为指标创立综合体系来评判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现将该方法的原理及相关步骤简要阐释如下:
(1)原理
因子分析法作为一种处理多元数据计量分析的手段其基本逻辑在于通过推敲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用少量因子替换原本信息错综复杂的众多变量以求研究的简便。具体做法是将变量按照相关性程度的强弱划分,相关性程度强、内在联系紧密的变量在同一组,非同组别内的变量相关性程度不高甚至完全无相关,令每一组的变量作为一个公共因子。该方法最初是由英国心理学家得出,后因其可对数据做出简化且变量可得到合理解释被大量运用在有关研究中。
........................
6. 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6.1 研究结论
本文依托不完全契约理论与控制权理论重新审视控制权配置,从综合层面考虑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造成的影响,并增加制度环境这一外部调节变量避免了只研究部分权利主体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及仅顾虑企业内部因素影响而导致的结果存在局限性。反向角度来说,本文通过内部控制有效性程度水平也反映了当前企业的控制权配置是否需要进一步改善。为此本文在借鉴了内部控制五大目标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法建造出一套系统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作为衡量其有效性的新方法。在充分阅读文献整合学者关于控制权配置、内部控制有效性和制度环境的观点之后提出本文假设,为使研究结果更具普遍性,本文以企业数目众多的深市主板上市企业为数据来源,选取其 2014-2017 年间的数据经过有效筛选作为最后样本分别带入股东层面模型、董事会层面模型及经理层层面模型进行计量检验,所得结论如下:
(1)股权集中度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存在正相关关系,当股权集中时,大股东承担着企业运营的风险因而主动参与企业管理并更加重视对企业的监察,抑制了“搭便车”的举措显示出强烈的“利益协同效应”。为达到遏制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的目的内部控制作为监督企业内部治理的有效手段得到充分施展,其有效性增强;股权制衡度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存在正相关关系,股权制衡度是保护剩余中小股东利益免遭大股东侵害“掏空”的制约机制,在股权制衡的状态下各个股东都无法大权独揽大股东实现“隧道效应”等舞弊行为成本过高,披露的信息可靠度提升令内部控制有效性在各方势力制衡的条件下得到保证;股权性质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存在正相关关系,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响应政府号召为表现模范带头作用加快管理转型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要求更高所以设计出的内部控制制度更为合理,在具体执行方面较私有企业也更加严格力求落在实处。并且国有企业的领导者往往政治背景浓厚,出于个人政治前途和声誉的考虑会更加关心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是否出现缺陷,有利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程度加强。
(2)股东控制的董事比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存在正相关关系,同股权集中带来的内部控制有效性提高的机理类似,随着股东的控制权增加企业与股东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一旦出现问题股东利益必然最先遭到冲击所以加倍重视内部控制建设,并且股东控制的董事人数越多,股东层面与董事会层面的代理成本减低,越便于经由董事会间接左右管理人员的任职,职位随时被替换的威胁促使管理层越发重视企业的运转关注整体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经理层控制的董事比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存在负相关关系,经理层职权的扩大延伸至董事会导致内部人掌权的局面形成,此时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效应非常弱以致无法防范内部人滥用职权侵占企业资产和篡改发布公告的数据,内部控制已然失效而投资人的权益难以保全;独立董事比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存在正相关关系,法律强制规定独立董事的人数应达到董事会总人数的 1/3 以上,独立董事存在的首要任务即是从企业外部监督其经营者是否扭曲其所有者目标从而减轻代理成本。因此独立董事人数的充足确保了其强的监督效应并且通过利用独立董事的专业经验内部控制能够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