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机械化与农机装备水平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东部地区农作物生产综合化机械水平已达到80%以上。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如农机装备结构性矛盾突出,尤其是农机档次较低、品种少,因此,高效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偏低。为解决上述问题,不仅要从科技投入着手,还需加强对农机从业人员的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强调,农业人才培养是农业发展的支柱,因此,农机操作人员的培养亟待开展。
二、我国农机从业人员教育培训的主要特点
(一)人才培训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目前,我国农机操作人员培养既有农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还有直接操作或参与维修的技术人员,同时还有以务农为主的农民。
1.农机管理(科技)人员。这部分人群不仅有农机推广、监理人员还有技术培训机构的人员。他们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还需具备较强的农机操作技能。
2.农机实用人才。这部分人才主要来自农机操作和修理队伍,代表农机有拖拉机、植保机械以及收割机等。这些农机具有作业面较大/较为先进的特点。操作技能的提升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增产增收。
3.合作社负责人员。随着我国农业的专业化发展,合作社成为推动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的组织形式。作为合作社的负责人与社内劳动人员一样,都需要提升以农机操作为代表的综合素质。因此,农机人员培养更需侧重于合作社的负责人员,以提升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乡村干部及其他有关人员。作为农业发展的基层领导,村镇农机管理人员直接影响着农机化水平。操作人员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农业机械化的快速使用与推广。
(二)培训内容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1.农业机械基础知识。农业机械既包括动力机械(如运输车、拖拉机、内燃机等),还包括配套机具。操作人员需对这些机械的原理、结构、性能以及保养维护有初步了解。
2.农机化新技术。我国农业正逐步推广各种新型机械设备,如秸秆还田机械等,这些实用化农机技术都需快速实施培训,以推动整体机械化水平的提升。
3.农机安全生产知识。农机操作需掌握其操作规程,因此有关安全操作的培训与教育需随时进行,以减少人员伤亡事故,确保操作人员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4.农机与农机管理知识。农业机械不仅是农业生产工具,同时也属于服务行业的生产工具。农业机械化过程也是农业专业化分工的过程,如何使用更好的农艺技术与操作管理,是知识与劳动力再结合的过程。
三、创新农机人员培养模式
(一)以“人才兴机”为理念,强化培训的组织领导性
培训工作需与新形势下的农机发展相结合,在满足快速、改善、提质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农机操作的实际需求。农机部门应在统一组织的基础上,充分与各地方院校、生产企业合作,统筹规划农机人才建设队伍。
(二)完善农机培养体系
农机操作人员培养不仅涉足的内容较多,且训练量大要求较高。这直接受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的制约,因此,加强培训的直观性、示范性及实效性十分重要。要将枯燥的讲解与现场演示相结合,改变过去一成不变的“室内教育+室外教育”模式。通过灵活新颖的授课模式,系统培养操作人员的动手能力。可通过“先简单讲解+现场演示+现场操作+理论讲解”这一倒置的方法进行培训。还需归纳培训内容和方法,最终形成应用性较强的农机培训体系。
(三)加强农机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
农机操作是系统而全面的教育过程,单纯依靠农机部门很难实现。在这个培训过程中,需多方组织、协同作战才能将政府、合作组织、农机生产企业、地方院校有机组织到一起。同时,还需有足够的财政支付、社会保障及金融等对口单位扶植,通过齐抓共管提升农机人员的整体水平。
(四)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
农机培训需做好外围宣传工作,通过长期宣传取得相关人员的认可和支持,最终让更多人员自觉参与到培训工作中。宣传工作应树立农机致富典型,这样才能让培训人员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培训的作用和效果。
四、结语
就人员培养来看,具有分布广、数量多的特点。农机操作人员培训是系统而复杂的社会性工程。相关部门和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并在有效宣传下通力合作做好培训工作,最终推动我国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我国农业的发展更加依赖于科技进步与提升劳动者素质。为提升劳动者整体素质,必须通过强化农机化教育才能实现。基于此,结合河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固安县分学校及本地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农机从业人员的现状、问题,并就后期培养模式加以探讨。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