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论文栏目提供最新景观设计论文格式、景观设计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淮北采煤塌陷区南湖湿地公园景观改造设计探讨

日期:2025年02月17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3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502141509265084 论文字数:45255 所属栏目:景观设计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景观设计论文,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采煤塌陷区、湿地、湿地公园及景观改造等相关概念,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考察及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手段进行全面剖析。

第一章采煤塌陷区相关理论和案例分析

第一节采煤塌陷区湿地公园的理论研究

一、采煤塌陷湿地

相关资料显示,采煤塌陷湿地是一种独特的陆生湿地类型。地下开采煤炭资源时,上覆岩石和土壤层会受到扭曲、断裂和位移等多种力的影响,导致地面塌陷和沉降①。地下水位高的区域,地下水源易渗透进入塌陷区。降雨和矿井排水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形成大小、深浅不一的封闭或半封闭塌陷水面。这些积水区域原本的生态系统遭破坏,演化为矿山开采后的特殊湿地生态环境②。

我国采煤塌陷区湿地问题尤为突出,特别是山东省的兖滕地区、安徽省的两淮地区以及江苏省的徐州地区等地③,这些区域的矿山开采形势严峻。以井工开采的方式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但采煤塌陷湿地的定义尚未明确④。例如,“采空沉陷所形成的湿地”、“因矿区塌陷而形成的塘状水体”以及“矿山周边所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等概念在学术界和业界尚未达成共识(图2-1)。

景观设计论文怎么写

第二节景观改造设计理论

一、景观改造设计的概念

景观改造设计是融合艺术、功能与生态的综合性设计,旨在改善场地环境、地形和植被,以满足美化、改善和保护的需求。作为环境设计的一部分,其核心在于优化建筑外部空间的视觉形象,涵盖自然、建筑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分析场地环境、地形、植被和人文历史等是后续规划的基础,需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规划方案,明确改造目标、范围和内容。在实施阶段,与施工团队紧密合作,确保方案有效执行,注重环保、资源利用、质量和安全。景观改造设计需兼顾多个方面,营造宜居、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景观改造设计理论

(一)有机更新理论

其思想在于保留和重塑城市肌理,使新建建筑融入原有环境,维护城市整体性和和谐统一。同时,注重当前与未来的关系,前瞻性规划方案也至关重要。整体规划是营造更好城市氛围的关键,而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特色是实现“有机更新”和塑造吸引力城市形象的重要方面。“有机更新”以谨慎的规划设计推动城市良性发展。

(二)文脉延续理论

文脉概念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引入城市研究,成为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基石。进行城市建设时,要高度重视并维护历史文化的底蕴,并相信城市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文化背景。文脉既代表着历史积淀又反映着文化传承,涉及到城市历史,地理,民俗与艺术,是一个城市的本质与魅力之所在。与此同时,结合现代需求与审美观念对传统文化元素加以创新与重新设计,让文脉传承获得新的生机与时代的进步。

第二章淮北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分析

第一节淮北文化资源

一、民俗文化

淮北地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其历史超过四千年,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商汤十一世祖相土于4000余年前在相山南麓建城,后多朝代在此设郡县。颛孙子张砥研究儒道,传道授业;蹇叔辅佐秦穆公成就霸业。薛广德与桓谭在相山创学府,嵇康与刘伶居住临涣。戴逵与刘开渠推动雕塑艺术革新,汉画像石及宋元名瓷展现深厚文化底蕴。《高山流水》、《广陵散》及《梅花三弄》等中国十大古曲中,三首都源于淮北。淮北市有104处文物保护单位,包括6处国家级、17处省级和81处市级。

民俗非遗类。这类文化包括传统技艺、艺术、节日和习俗等,代代相传,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历史意义。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有助于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淮北市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如酱培包瓜制作、饮茶习俗、唢呐、酒酿造技艺、花鼓戏等。庙会是淮北市重要且规模较大的民间节日,初以祭祀和祈福为主,后逐渐加入集市交易和文化娱乐元素,人气和吸引力大幅提升。对南湖湿地公园巧妙融入民俗地域文化元素,丰富公园的文化内涵,将成为传承和弘扬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本次景观改造设计的重点(表3-1)。

第二节区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

淮北市,安徽省北部城市,坐落于华东地区的核心地带,与江苏、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北邻萧县、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南接蒙城,东连宿州,西靠涡阳和河南永城。南北长约108公里,东西宽约60公里,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包括相山区、烈山区、杜集区和濉溪县四个部分。淮北市面临多重压力和挑战,包括煤炭资源枯竭、市场规模缩小和新能源崛起等。为应对这些挑战,淮北市急需转型发展。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淮北市正推进“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打造生态山水之城,走低碳绿色发展道路。这一战略将为淮北市的未来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采煤塌陷区规划

淮北市近年来因煤炭开采导致多处沉陷湖泊形成,包括朔西湖、北湖、东湖等。这些湖泊对城市生态和规划构成挑战,但同时也是宝贵的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策略,将湖泊纳入城市发展蓝图,以推动就业、促进可持续发展,并打造独特的山水城市生态景观。在淮北市的城市规划中,“1个城市绿心”的概念应运而生,指的是主区中部的采煤塌陷地带。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被赋予独特的生态价值。而“3个城市组团”则包括相山组团、烈山组团、矿山集团组团,每个组团都依据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属性,进行细致的规划。以“一湖一品”为目标,每湖为独特生态单元,精心设计与规划,实现城市与山水景观的和谐融合。湖畔种植多样植被,建设步行道和观景台,便于市民游客欣赏湖光山色。同时,利用湖泊水资源开展划船、垂钓等水上活动,丰富市民休闲生活。此外,淮北市还注重湖泊的生态保护,通过实施一系列环保措施,如污水处理、生态修复等,努力改善湖泊的水质和生态环境。还在湖泊周边建设了湿地公园、生态公园等,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进一步增强湖泊的生态功能。

第三章淮北南湖湿地公园景观改造设计..........................44

第一节改造设计理念和原则........................44

一、改造设计理念.....................................44

二、改造设计原则..............................44

第四章结论及展望...................61

第一节结论................................61

第二节展望................................62

第三章淮北南湖湿地公园景观改造设计

第一节改造设计理念和原则

一、改造设计理念

该公园的设计理念构思原则以“美观的南湖”及“独特的花厅”为主轴,体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南湖改造设计追求水景美最大化,保留现有水体形态,增设堤岛等建设,打造开放有序的水景空间,丰富游客体验。同时,引入划船、游泳等水上游乐设施,提升游玩乐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公园内植物种类繁多,美丽独特,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二、改造设计原则

在“全方位保护、生态优先、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四大方针的指引下,对南湖塌陷区进行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工作。首要任务是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发挥节能优势,重塑环境面貌,维护生态系统稳定。随后,针对不同类型塌陷区的地域特色,实施多元化发展策略,塑造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将特别关注经济效益与生态重建的良性互动,以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全面修复南湖塌陷区的生态环境①。

(一)生态优先原则

湿地公园的首要规划原则是保护生态环境。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修复受损环境,重新构建原始生态功能。在此过程中,应根据南湖湿地公园地质条件合理布局全园景观,应选择本地域植物配置以形成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不仅可以增加景观的丰富性,还能为各种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地。需运用生态学原理以及生态景观设计策略,从而实现公园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相辅相成。

(二)人文和谐原则

湿地公园不仅构成个体化的生态系统,更为社会大众提供极具实用价值的活动空间。在改造与设计过程中,协调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建设,如工业废弃材料、建筑设备、公共互动设施以及其它配套设施,体现公园工业文化元素,突出工业遗产价值分析,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游览体验。同时,这也是对工业文化元素和遗产价值的深度挖掘和展示,尊崇本土文化,力求人文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景观设计论文参考

第四章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结论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采煤塌陷区、湿地、湿地公园及景观改造等相关概念,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考察及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手段进行全面剖析。在此过程中,借鉴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南湖公园、江苏省徐州潘安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关注德国鲁尔地区矿山改造治理的实践经验等采煤塌陷区湿地公园的成功案例,通过对其改造设计策略。理解淮北市整体城市布局及南湖塌陷区特点的基础上,完善淮北南湖采煤塌陷区湿地公园的改造设计工作,构建一套系统的理论研究体系。

淮北南湖采煤塌陷区湿地公园的改造设计,以“尊重生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为宗旨,遵循因地制宜、可持续性的原则。目标是:重建和珍爱湿地生态系统,塑造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景观,传承与发扬地方传统文化。同时非常重视公园的后续发展,努力将其打造成为融合生态、休闲、教育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湿地公园。在具体景观改造设计中,遵循湿地公园的功能定位,巧妙融合生态与人文元素,设置多样化的景观节点。在公园宣传推广方面,着重展示人类与湿地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演进,实施包括文化展览、教育实践、游览观光及休闲度假在内的多元化生态旅游活动计划。此外,充分利用本地地形特色及植被资源,精心营造独特的湿地生态景观。在珍视生态保护的同时,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养护河岸、水资源以及野生动植物栖息场所。实施一系列高效务实的举措,致力于湿地植被的修缮与重塑,以期满足持久的生态旅游需求。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