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笔者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本文利用应交增值税为工具变量对出口企业价格弹性进行估计,得到的结果稳健地指向一个大约为 2 的估计值,即中国出口商在面对出口目的地征收的进口关税的冲击时,将会吸收 2%于商品价格中。通俗地讲,就是会反向调整商品价格以降低进口关税所带来的影响。因为以往出口关税的弹性估计没有考虑出口价格的内生反应的两种相反的效果(比如 Simonovska 和 Waugh(2014 年)):国内外商品替代的弹性和出口对出口价格(出口商对关税冲击时调整后)的弹性。这两种效应有相反的迹象:关税的提高会产生一种替代,使中国的出口商品被替代,但中国出口产品价格的内生下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这一影响。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论文选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义 Armington 替代弹性模型的拓展构造与中国贸易发展的预期应用研究”(项目编号:71773042)。一国的制造业能够集中体现本国的生产力水平和工业化程度,正因为如此,所以它也被赋予强大的造血功能,让我国的经济持续上行,也在相当大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问题,维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世界各个经济体之间的合作程度和紧密性都在加深,所以全球贸易量增长的速度也得到了提升,中国制造业出口占比将再上台阶,成为经济增长 “命脉”。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限制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加之新冠疫情全球扩散,中国制造业面临严峻考验。出口目的地征收的进口关税和人民币汇率作为影响微观企业出口的两大重要宏观因素,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进行政策调整与开展国际经贸往来的关注点,准确地估计这两大宏观因素是保障我国企业“稳出口”的重要内容。
众所周知,影响我国国际贸易的有两个重要宏观经济指标,出口目的地进口关税和人民币汇率,考察二者对我国企业出口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策指导价值。从宏观层面看,一国整体的出口贸易活动是各企业出口决策的集合,出口总额又是一国经常账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的稳出口对解决国家宏观层面的一些重要经济贸易政策问题具有基础性作用。从微观层面看,目的地进口关税及人民币汇率发生改变之后,会使得国内外产品的相对价格也发生相应的改变,价格的变化则会影响出口企业的利润和国际竞争力,进而影响企业的出口决策。那么,目的地进口关税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会如何改变企业的出口数量?
图 1.1 思路图
..............................
1.2 文献综述
本文与出口对关税和汇率的弹性估计的文献有关。且 Hillberry 和 Hummels(2012)对估算贸易弹性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因此本文借鉴他们的研究,将以往文献分为以下三类。
1.2.1 出口汇率弹性的估计
叶永刚等(2006)利用 1995—2004 年的贸易数据,借助计量方法协整检验,估算了中国对美国贸易余额的汇率弹性,结果得到该弹性为 0.38。陈六傅和钱学锋(2007)同样也估计了中国对美国贸易余额的汇率弹性,与叶永刚等(2006)的研究有两点不同:一是扩大了所用数据的范围,为 1990—2005;二是选择了不同的计量方法,为单方程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估算结果为 0.17。赵颖岚和邓志博 (2015)利用了 1980—2012 年的贸易数据估计了出口需求汇率弹性为 2.37,但是与陈六傅和钱学锋(2007)不同的是,所选择的计量方法是线性协整检验法,在出口目的地国的选择上范围也更广,选择的是主要贸易伙伴,使结果具有可比性,并且在此基础上得出弹性是动态可变的,且它的变化是非线性的结果。Bahmani - Osk-ooee 和 Fariditavana (2015)也很好奇汇率变化到底对贸易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故而选择了两种计量方法,一种是 Shin et al.(2014)提出的计量方法非线性协整关系的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 (NARDL),另一种则是常用的单方程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对比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发现汇率升值和贬值对贸易的影响是不一致的,而这一结果都存在于文章选定的四个国家中国、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张云等(2017)随后通过对比分析,给出了两种计量方法下的出口需求汇率弹性的具体结果,通过 NARDL 模型估算的汇率弹性确实在人民币升值和贬值时不一样,升值时汇率弹性为 2.31,贬值时不显著,说明相较于人民币贬值,出口商对人民币升值反应更加敏感。通过线性假设下的 ARDL 模型得到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汇率弹性不显著,显然这个结果太过笼统,没有利用 ARDL 模型得到的结果那么详细。
.........................
第 2 章 理论基础
2.1 需求价格弹性理论
价格弹性的全称是需求价格弹性,一般会直接简称为价格弹性。经济学中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是某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引致其需求量变动与价格变动的比值,这个比值所衡量的是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是否敏感。
需求价格弹性理论也列举了一些影响价格弹性的因素:一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商品是否是刚需,比如必需品和奢侈品,前者价格弹性小,后者的价格弹性则大得多。二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需商品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替代性强的商品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小,需求价格弹性就小;不可替代性弱的商品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大,需求价格弹性就大。三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商品的用途是否广泛,其实这跟商品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是一个道理,商品用途单一,所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就小,即价格弹性小;反之,商品用途广泛,价格弹性就大。四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某种商品占总支出的比重,商品所占比重越小,人们就越会忽略其价格的变化,需求量变动就越小,所以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小,反之同理。五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商品被大家所熟知的程度,也可以理解为这种商品所存续的时间长短,存续时间长、被大家所熟知的商品,也是大家日常所需和更愿意购买的,价格变动所带来的影响会很小,所以其需求价格弹性也小,反之,一些新上市的商品或者说不被大家所熟悉的商品,大家因为不了解,购买时所依赖的评价标准比较单一,更看重的是它的价格,所以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大,需求价格弹性就大。
需求价格弹性可应用的领域很多,分析其与收益之间的关系是最常见的一种研究,因为需求量直接决定着总收益的大小,而能够代表某种商品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无疑需求价格弹性最为合适,每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即价格变动所引致的需求变动是不一样的,所带来的总收益的变化也是不一样的。正如前文所分析的三类正常情况下的需求价格弹性:富有弹性、单一弹性和缺乏弹性。第一类富有弹性的商品,在其价格上升时,总收益反而会减少,因为价格上升所引致的需求量下降的幅度更大;但在其价格下降时,总收益反而会增加,因为价格下降所引致的需求量上升的幅度会更大。第二类单一弹性的商品,不管其价格是上升还是下降,总收益都是不变的,因为价格上升或下降所引致的需求量的下降或上升幅度是相同的。第三类缺乏弹性的商品,在其价格上升时,总收益会增加,因为价格上升所引致的需求量下降的幅度更小;在其价格下降时,总收益反而会减少,因为价格下降所引致的需求量上升的幅度会更小。
..........................
2.2 不完全汇率传递理论
汇率的不完全传递是影响经济内外部均衡的重要因素,以往学者对其主要研究方向有以下三个:依市场定价理论(Price to Market,简称 PTM)、当地市场定价(Local Currency Pricing,简称 LCP)、生产者货币定价(ProducerCurrency Pricing,简称 PCP)。依市场定价理论(PTM)侧重于研究出口企业的成本加成策略,是否会因为出口目的地的不同而改变,所以会出现在不同的国家相同商品的价格也会有差异,而出口企业在不同市场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力决定差异的大小。当地市场定价(LCP)和生产者货币定价(PCP)都侧重于研究出口商应对汇率变动时的价格调整策略,区别在于调整的幅度不一样,比如在面对进口国货币相对贬值时,前者会大幅度调整而后者则采取小幅度调整出口商品的价格,以达到维持进口国价格稳定的目的。
在出口贸易中,人民币升值时,同样的产品如果用外币来计价时,所显示的数值会增加,而用本币来计价的话,所标示的数值其实会变小。之所以介绍价格如何随汇率的改变而变化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出口价格汇率弹性。如果同样的产品,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以外币标示的价格也上升一样的幅度,那么说明汇率变化的影响完全被反映在了价格中,可以称这个现象为汇率完全传递,此时出口价格汇率弹性其实为 0。如果同样的产品,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以外币标示的价格不上升反而下降了一样的幅度,那么说明汇率变化的影响没有影响其价格,可以称这个现象为汇率完全不传递,此时出口价格汇率弹性为-1。对出口价格汇率弹性的估算的角度不管是宏观(国家层面)、中观(行业层面)还是微观(产品层面),不管是长期还是短期,一般而言,它的数值介于-1 和 0 之间,这种结果其实与出口价格汇率不完全传递的现实是相符的。当然,现实中也存在着一些极端的情况,比如在分析行业或产品异质性时会出现过度传递的现象,那么这种情况下的出口价格汇率弹性就会小于-1 或者大于 0。
.............................
第 3 章 出口价格弹性估计...................................23
3.1 数据来源及处理...............................23
3.2 描述性统计......................................25
第 4